丁啟陣
晚唐詩人李商隱,一生坎坷而短促,四處入幕,一直郁沉下僚,仰人鼻息;夫妻恩愛又不長久,結(jié)婚僅十幾年,妻子就撒手人寰,留給他無限的思念與悲痛??梢哉f,李商隱的人生是相當失敗的。但是,他以高超的詩歌藝術(shù)手法,表現(xiàn)了豐富的個人感情世界,一個雖然帶著憂傷色調(diào),但卻是無限美好、令人向往的情愛世界。
為什么那么多生前飛黃騰達、錦衣玉食的達官貴人都已經(jīng)腐爛成泥、湮滅無聞了,而失意漂泊、餐風飲露的李商隱給我們留下的這個纏綿的感情世界,任由著歲月、風雨的淘洗,卻絲毫不減其美麗與華貴?讓我們吟著李商隱的詞句,走進他美麗華貴的一生。
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詩人。原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至滎陽(今屬河南鄭州)。
古代詩人從屈原《離騷》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開始,都有追溯遠古祖先的習慣。按照這個習慣,李商隱也說“我系本王孫”(《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其實所謂“王孫”,是指他的遠祖跟李唐祖先有同族關(guān)系。李商隱本身是涼武昭王李暠的第十五世裔孫,但這種關(guān)系對他本人的人生境遇已經(jīng)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上溯五代,其家族中人雖然也有富于才氣學問者,但是命運不濟,皆不過俗吏幕僚,頂多也只是做到縣令。
李商隱的先人中,還有一個現(xiàn)象:容易早夭。其曾祖父李叔洪從小就才華橫溢,19歲中進士,跟劉長卿、劉眘虛、張楚金等人齊名,但不幸2 9歲就去世了,祖父李俌具體卒年不詳,但也是“以疾早世”,李商隱的父親享年也不長久,去世的時候李商隱才9歲。
李商隱的家族實在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歷史。父親在浙江幕府去世后,他和母親、姐弟們回到了河南故鄉(xiāng)。李商隱是家中長子,因此也就背負上撐持門戶的責任。后來,他在《祭裴氏姊文》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時期“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曾“傭書販春”,即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可見,他家并沒有多少可以繼承的財產(chǎn),是一個孤貧清寒的下層官吏之家。
早年的貧苦生活對李商隱性格和觀念的形成影響很大。一方面,他看重骨肉之情,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少年時期的經(jīng)歷養(yǎng)成了他猶豫、敏感、清高的性格,這些特征既在他的詩文中大量流露出來,也表現(xiàn)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中。
李商隱有三個姐姐、一個弟弟。大姐生平不詳;二姐嫁給當時河東望族裴氏,稱之為“裴氏姊”,三姐嫁給一位姓徐的人,稱之為“徐氏姊”;弟弟名字叫羲叟,進士出身,但“累為賓佐”(《舊唐書·李商隱傳》),仕途并不騰達。
三位姐姐都給少年李商隱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李商隱對她們也都很有感情。其中裴氏姊“生稟至性,幼挺柔范;潛心經(jīng)史,盡妙織纴;鐘曾禮法,劉謝文采”(《請盧尚書撰李氏仲姊河東裴氏夫人志文狀》),是一位德才兼?zhèn)涞呐印?上У氖?,她的命運一點也不好。18歲出嫁,因為遇人不淑,新婚不久就被迫回到娘家,郁郁寡歡,次年就病死了,卒年不過19歲。而徐氏姊自父親去世之后,協(xié)助母親支撐家庭。教育弟妹。出嫁之后,仍然繼續(xù)在經(jīng)濟上幫助母家。可惜的是,這樣一位慈母般的姊姊也于李商隱16歲時去世了。
不難想象,李商隱是在一個充滿女性呵護和關(guān)懷的家庭環(huán)境里長大的,他對女性有著天然的親近與敬重,甚至還有深深的依戀和依賴,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他日后的多情以及詩歌作品里所表現(xiàn)出來的纏綿與憂傷,也都跟他的這兩位姊姊及其命運有密切的關(guān)系。
情思
李商隱曾經(jīng)說一位朋友“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這恐怕也是他的自況。因其從小跟幾個姊姊在一起,對異性很早就產(chǎn)生了興趣,至少他19歲入令狐楚幕府的時候,就已經(jīng)在社交場合跟一些女性過從酬酢了。
在(《天平公座中呈令狐公》中,李商隱這樣描寫一位女道士:“更深欲訴蛾眉斂,衣薄臨醒玉艷寒。”詞句間透露出他對艷情的濃厚興趣,顯然是情竇已開。中進士之前,他流落長安,在多首詩歌作品里表現(xiàn)出急切的求偶心情,并常常以司馬相如自比,希望朋友們幫忙玉成,為他介紹美麗女子。如《令狐八拾遺絢見招,送裴十四歸華州》:“嗟余久抱臨邛渴,便欲因君問釣磯。”另外有詩句云:“莫將越客千絲網(wǎng),網(wǎng)得西施贈別人。”如此坦白地在詩歌里表現(xiàn)出嚶嚶求偶的迫切心情,古今詩人里都是極為少見的。
一個人的多情可以有兩種基本表現(xiàn)方式,一種是表現(xiàn)為專一的深情,另一種是表現(xiàn)為對多個對象的多情。而李商隱的多情可以說是這兩種的結(jié)合:他既有對某一個特定對象的深情,也有對多個對象的多情。
他對妻子王氏的深情是顯而易見的,此外他也曾經(jīng)有過幾個戀愛對象。清人馮浩指出:“統(tǒng)觀前后諸詩,似其艷情有二:一為柳枝而發(fā);一為學仙玉陽時所歡而發(fā)。”其中“柳枝”這個名字最早出現(xiàn)在李商隱寫于開成元年(836年)的一組詩《柳枝五首》中。他還為這組詩寫了一個長長的序言,講述了柳枝的故事:柳枝是一個洛陽富商的女兒,活潑可愛,開朗大方。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李商隱的《燕臺詩》,心生愛慕,于是主動與他約會,但李商隱卻失約了。此后兩人再也沒有見過面。后來柳枝被一個有權(quán)勢的人收納為妾。如果不是李商隱杜撰,那么這一段沒有結(jié)果的感情很可能就是他的初戀。
而“學仙玉陽時”是指李商隱在青年時期曾經(jīng)在玉陽山修習道術(shù),并寫過《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贈華陽宋真人兼寄清都劉先生》等詩,因此有人猜想他在這期間與一位女道士發(fā)生過戀情。
除此之外,李商隱在幕府、官僚、同事、朋友的飲宴席上也有不少“題贈歌女、妓女的作品”(楊柳《李商隱評傳》)。也就是說,李商隱在花天酒地的場合,不但不是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君子,相反,從屢次代妓作詩這一點上推測,可以說他是個如魚得水的風流才子。不然,他的數(shù)量、質(zhì)量皆可觀的艷情詩是如何創(chuàng)作出來的,也就值得懷疑了。
有人推測,李商隱一生有過兩次婚姻。但由于缺少記載,李商隱第一次婚姻的情形已經(jīng)無法可知。那可能是一次十分短暫、膚淺的婚姻關(guān)系,而真正令李商隱動感情的是娶王茂元女兒的這一次。
李商隱的這一次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而是他先主動追求,再輔以朋友撮合,近乎自由戀愛的結(jié)合。而結(jié)合之后,又是一對相親相愛的夫妻。追求、結(jié)合、兩地相思,整個過程李商隱都以詩歌做了紀錄。
李商隱對于愛情的追求是積極主動的,碰到令他動心的女性,他非常善于放出愛情的電磁波,善于表現(xiàn)出一往情深的戀戀不合,善于抓住機會,決不躲閃、回避、呆若木雞。
大膽追求果然奏效,李商隱的愛情終于開花結(jié)果,抱得美人歸,如愿以償娶到了王茂元的小女兒。他也不掩飾自己的新婚快樂,“靈歸天上匹,了遺世間人”(《七夕偶題》),“霧夕詠芙蕖,何郎得意初”(《漫成三首》之三),都是他新婚得意
的真情流露。
由于李商隱身處牛、李兩黨矛盾的夾縫,仕途坎坷蹭蹬,生活也一直清貧艱難。但是,十多年來,他們夫妻二人恩愛如初,這從他與妻子分居兩地時的思念中看得最分明。李商隱寫過不少寄內(nèi)詩(所謂寄內(nèi)詩,是指詩人在外地時寫給自己妻子的詩),其中有些是作為書信寄給妻子的。在這些詩中,有美麗妻子的身影,有詩人的深情思念,有對妻子的關(guān)心,也有對夫妻重逢的憧憬。如:“照梁初有情,出水舊知名。裙釵芙蓉小,釵蓉翡翠輕。錦長書鄭重,眉細恨分明。莫近彈棋句,中心最不平。”(《無題》)這首詩應該寫于新婚不久,李商隱應博學鴻辭科不中,妻子為其感到不平,寄書信安慰他,這是他的回信。
李商隱最膾炙人口的寄內(nèi)詩當推《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边@一首詩“語淺情濃”,既朗朗上口,又抒情盡致,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
生前恩愛必然會有死后的深情憶念。李商隱27歲跟王茂元的小女兒結(jié)婚,40歲時(也有說是38歲時)王氏去世。妻子去世后,李商隱雖然沒有留下直接以《悼亡》為題的詩歌作品,但是,不少詩都含有悼亡追憶的內(nèi)容。他寫下的悼亡詩情感真摯,語意沉痛。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他離家赴蜀地宦游途中所作的《悼傷后赴東蜀辟至散關(guān)遇雪》:“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散關(guān)三尺雪,回夢舊鴛機?!?/p>
此外還有《房中曲》一詩:“薔薇泣幽素,翠帶花錢少。嬌郎癡若云,抱日西簾曉。枕是龍宮石,割得秋波色。玉簟失柔膚,但見蒙羅碧。憶得前年春,未語含悲辛。歸來已不見,錦瑟長于人。今日澗底松,明日山頭蘗。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識?!睆拇嗽娭锌芍钌屉[妻子不但模樣美麗,而且通音律,善于鼓瑟。“歸來已不見,錦瑟長于人”一句,更是表達出物在人亡,睹物思人的哀傷之情??梢?,妻子去世后,李商隱的心情是非常悲痛的,常常沉湎于憂傷之中。
才與命
李商隱著名的《賈生》詩云:“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詩中他把自己比作漢代的賈誼,文才上二者或許相當,但命運上他還不及賈誼。因為漢孝文帝至少是很欣賞、看重賈誼的,而他則畢生都沉寂下僚,沒有接近過最高統(tǒng)治者。
生前,友人為他鳴不平:“徒嗟好章句,無力致前途”(喻鳧《贈李商隱詩》);死后,友人為他惋惜:“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崔玨《哭李商隱詩》)。有人這樣歸納李商隱的人生遭際:“厄塞當涂(途),沉淪記室?!彼^“記室”,就是今天所說的秘書。
因為仕途的不順,生活不免潦倒寂寞,乃至于饑寒交迫。李商隱在給自己文集所作的序文里,回憶十年的京城生活是:“十年京師寒且餓,人或目曰:韓文杜詩,彭陽章檄。樊南窮凍,人或知之。”(《樊南甲集》序)可見,他的才華是有人賞識的,他的遭遇也是有人了解并同情的。但懷才不遇、生活的艱難,都使李商隱感到寂寞和悲哀。他曾多次在給他人的書啟詩歌里表達了這種心情。如《上韋合人狀》中說:“無田可耕,有累未遣;席門晝永,或曠日方餐;蓬戶夜寒,則通宵罷寐;懷書竊愧,拂硯增悲?!痹凇吨x鄧州周合人啟》中這樣說:“文華錦茵,終成虛飾;杯杓匕箸,誰與為歡;孤獨扁舟,寒更永夜。”這些書啟呈詩,難免有哭窮求汲的用意,對于生活窮困的描寫或許有些夸張,但與真實情況不會有太大出入。至于心情的悲苦,那一定是真實的寫照。
而中年喪妻更是給李商隱的灰暗人生又添上了一層重重的陰影?!拔嗤┌胨溃庞惺霭?;靈光獨存,且兼多病”(李商隱《上河東啟》)。不消說,多愁多病的李商隱,其人生的最后幾年常常是沉浸在對亡妻的懷念之中。
那么。造成李商隱人生悲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有人歸因于李商隱的為人?!杜f唐書·文苑傳》說他“恃才詭激”,因而“為當途者所薄,名宦不進,坎壤終身”;《新唐書·文藝傳》說因為他“詭薄無行”而遭到牛、李兩黨的共同排斥,早年一起長大的朋友令狐絢因為他“忘家恩,放利偷合”,在做了宰相之后也沒有向他施以援手。十分喜愛李商隱詩文、傾心盡力為其詩文集作箋注的清人馮浩也認為李商隱不能擺脫“無行”的指責:“……統(tǒng)觀全集,其無行誠不能解免。當?shù)玫诙词?,則遽背恩而赴涇原;茂元卒,又欲修好于令狐;令狐出刺吳興,又即膺桂管之辟,泰然有‘不憚牽牛驢之句;桂府遽罷,衛(wèi)公迭貶,令狐八居禁近,則又哀詞祈請,如癡如醉?!?《李商隱年譜》)
所有這些,對李商隱的為人都是持否定態(tài)度。
當然,也有人對李商隱的為人給予肯定乃至高度的評價。例如現(xiàn)代有研究者認為:“義山少負奇才大志,于此等黨派(指牛、李黨),應所輕視,惟愛結(jié)交同時之進步人士,牛、李兩黨皆有之,如蕭澣、楊虞卿,皆為牛黨。義山挽詩,一往情深,集中李衛(wèi)公一絕,對于德裕尤顯然有不滿意,文集致令狐絢一書,亦甚兀傲,無猥瑣干求之態(tài)??梢娏x山并不注意于黨派?!?謝無量《談李義山》)
歸根結(jié)底,對李商隱為人的爭議基本上都圍繞著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源于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的一次科舉考試。時任宰相的李吉甫對應試舉子牛僧孺、李宗閔進行了打擊,因為他們在試卷中嚴厲地批評了他。由此,李吉甫與牛僧孺、李宗閔等人結(jié)怨,這筆恩怨后來被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繼承了下來。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領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領袖的“李黨”在之后數(shù)十年中互相攻訐,爭斗不休,成為晚唐政治中的一大矛盾。
李商隱在青年時期得到令狐楚(屬于“牛黨”)的賞識,并有機會跟隨他學習“四六文”(駢體文),從而自然而然地成為令狐楚的幕僚。在令狐楚的幫助下,李商隱步入政壇。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令狐楚之子令狐絢協(xié)助李商隱中了進士。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隱成為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并受到其賞識,娶了他的女兒為妻。但王茂元與李德裕素來交好,一直被視為“李黨”成員。
因為這樁婚姻,李商隱被“牛黨”視為叛徒,而“李黨”中人又因他曾為“牛黨”之人而鄙其為人,這使得他一生都被牽累在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中,仕途無法順利。事實上,無論是“牛黨”還是“李黨”得勢,李商隱都沒有機會晉升,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一些外派官員的幕下供職。
李商隱本人可能原想置身于牛、李黨爭之外,他交往之人有牛有李,詩文中對兩方都有所肯定,也都有所批評。然而,顯然在政治斗爭中想要保持中立,只能是一廂情愿。
而對李商隱為人爭議的分歧在于對李商隱心態(tài)的把握:他究竟是蔑視黨爭呢?還是“放利偷合”呢?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它涉及到對李商隱整個人的志向理想、道德操守的評價。我的理解是,李商隱既沒有那么崇高,也沒有那么卑賤。這中間既有利益的考慮,也有感情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