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爭蔚 岳曉燕 劉小學
摘要: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短距離自行車項目的整體實力,本文以參加“2005-2007年全國自行車錦標賽”男子成年組的24名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初步對我國場地短距離自行車男子1 km運動員的全程競速能力進行了劃分和特征描述。而全程競速能力的分段研究直接關系著自行車項目的選材、訓練和競賽。因此,對短距離場地自行車全程競速能力分段的訓練學研究,以及對各分段成績與運動成績關聯(lián)度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競速能力;自行車;訓練學;特征
中圖分類號:G87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06-0860-03
競速能力是指運動員快速通過不同距離位移的競技能力[1],有計劃地協(xié)調發(fā)展多種競速能力,對競速項目運動員提高競技水平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2,3]。在自行車項目的競速能力研究中,有的學者從起動技術研究加速能力[4];有的學者從踏蹬技術研究最高速度[5];同時,也有眾多學者對自行車起動速度[6]、加速度[7]、最高速度[8,9]和高速耐力[10,11]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由于研究角度不同,關于短距離自行車全程競速能力的分段訓練學研究較少,而其分段研究直接關系著該項目的選材、訓練和競賽。因此,場地短距離自行車全程競速能力分段訓練學研究,以及對競速能力與運動成績相關性研究,對短距離自行車項目競技水平的提高都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1研究對象與方法
お1.1研究對象與數(shù)據(jù)采集
1.1.1研究對象本文以參加“2005-2007年全國場地自行車錦標賽”短距離自行車項目1 km計時賽24名男子優(yōu)秀運動員為研究對象。
1.1.2數(shù)據(jù)采集與處理“反應時間”來自于比賽用“奧米咖”電子計時表(計時精度為0.001 s)。分段手計時成績來自于教練員的現(xiàn)場測試。為保證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負責現(xiàn)場測試分段成績的都是從事自行車訓練或教練工作15年以上的教練員,采用統(tǒng)一的專用秒表,(精度為0.01 s。)
本文采用手計時成績進行統(tǒng)計分析,為了保證研究的精確性和嚴謹性,所以進一步對手計時成績與電子計時成績做χ2檢驗。公式:χ2=Σ(A-T)2/T,A表示手計時成績,T表示電計時成績經(jīng)檢驗,男子χ2=0.02941<χ20.05(23),P>0.05。因此,手計時成績與電計時成績無顯著性差異,可以作為進一步數(shù)據(jù)研究的依據(jù)。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及資料室和首都體育師范學院圖書館等,查閱有關場地自行車訓練與比賽的期刊和書籍。通過寬帶網(wǎng)絡查閱1985年以來的有關場地自行車訓練與比賽的相關研究文獻。
1.2.2問卷調查法本文以問卷和訪談的方式,征詢裁判員6人(國家級4人,國家一級2人)和18個省隊的27名教練員(國家級、高級和中級各8人,初級3人),并根據(jù)有關專家與教練的意見最終確定了研究方案(表1)。
1.2.2.1問卷的發(fā)放與回收專家教練員問卷采用當面發(fā)放、當面回收,共發(fā)放33份,收回33份,其中有效問卷3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為97%。
1.2.2.2問卷的信度與效度檢驗為了檢驗問卷的信度,隨機抽取8人,隔15 d后進行再測驗[12],計算兩次測驗的信度系數(shù)(0.816),從而證明調查結果的可信度具有顯著意義P<0.05(表2)。
效度檢驗采用對問卷內容和結構做定性評價的方法,請專家、教練根據(jù)調查問卷的調查內容,按合理、比較合理、不合理三個等級進行評定,結果表明調查問卷的調查內容是合理的(表3)。
1.2.3數(shù)理統(tǒng)計法所有測試數(shù)據(jù)通過SPSS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13]。并根據(jù)研究的需要對所測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縝密的統(tǒng)計學分析,檢驗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穩(wěn)定性;對1/4段成績進行配對T檢驗,并分析了各個分段成績之間以及各分段成績與總成績的關聯(lián)性。
1.2.4辯證推理方法借鑒前人研究成果和經(jīng)驗,以規(guī)律、范疇為指導,對客觀事物進行客觀、全面、深入的分析,把握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內部矛盾、本質特征及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組成概念、判斷、推理來反映和揭示它們,形成有內在聯(lián)系的科學理論[14]。
2結果與分析
お2.1場地短距離自行車項目全程競速能力結構及特征調查結果
2.1.1場地短距離自行車項目全程競速能力結構的劃分通過對一般訓練理論、項群訓練理論對競速能力研究的分析,借鑒同屬于速度性項群已知的競速能力結構理論,將賽場短距離自行車全程競速能力結構分為:“反應速度能力”、“加速度能力”、“最高速度能力”、“相對高速耐力”和“沖刺能力”五個部分(表1專家調查結果顯示:91%認為可行,9%認為基本可行)。
2.1.2場地短距離自行車全程競速能力結構問卷調查結果通過對一線教練員和專家的調查,結果顯示:加速能力階段為第1~4個1/4段;最高速度能力階段為第5~7個1/4段;相對高速耐力階段為第5~16個1/4段;沖刺階段為第14~16個1/4段(表4)。
為更加準確的確定各個競速能力的相應區(qū)間,本文將進一步從統(tǒng)計學角度對各個1/4段成績進行配對T檢驗。
2.2場地短距離自行車全程競速能力統(tǒng)計結果分析
2.2.1男子1 km分段成績統(tǒng)計在男子分段成績的分析對比中,我國男子1 km運動員的最高速度普遍出現(xiàn)在第四、第五和第六個1/4段(其均值分別為3.7 750 s、3.7 146 s和3.7 417 s),這比教練員的調查分析區(qū)域有所提前(表5)。
2.2.2男子1 km全程成績分段配對的T-Test
2.2.2.1男子1 km全程成績分段配對T檢驗表6男子1 km全程成績分段配對T檢驗
在表6中,Pair4和Pair5的差值均值表明第四、第五和第六個1/4段的速度變化極其微小,不足以說明兩者之間有明顯的降速;第十五與第十六個1/4段的差值均值表現(xiàn)出同樣的特征,所以將第四、第五和第六個1/4段歸結為最高速度期,第十五與第十六個1/4段歸結為沖刺期。
以往關于沖刺區(qū)的研究認為:男子1 km短距離自行車運動員在距離終點“大約300 m左右”時出現(xiàn)“騎行速度嚴重下降”。通過對比,本文發(fā)現(xiàn)隨著訓練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我國教練員對于高速耐力訓練有了普遍的重視,并采用了積極有效的訓練手段,不但使運動員高速耐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使運動員的明顯降速區(qū)有繼續(xù)推后的趨勢。
2.2.4男子1 km計時賽運動員各競速能力統(tǒng)計分析結果見表7。
2.2.5男子1 km全程競速能力與運動成績的多因素回歸分析通過對男子1 km全程競速能力與運動成績的多因素回歸分析(篩選主要影響因素),我國短距離自行車運動員運動成績的關鍵因素為:加速度能力和相對高速耐力(表8)。
3結論與建議
お3.1結論1) 我國場地短距離自行車男子1 km全程競速能力結構分為:反應能力、加速能力(第1~3個1/4段)、最高速度能力(第4~6個1/4段)、相對高速耐力(第4~16個1/4段)和沖刺能力(第15~16個1/4段)。
2) 我國短距離自行車男子1 km全程競速能力特征分析:加速能力方面,男子運動員的加速區(qū)間都有進一步縮小的趨勢;相對高速耐力方面,男子雖然已經(jīng)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在第7、第9、第11和第15個1/4段的明顯減速,都可能是制約我國短距離自行車運動成績提高的瓶頸;男子的沖刺區(qū)間明顯縮短,表明其沖刺能力以及高速耐力有明顯提高。
3) 我國短距離自行車運動員運動成績的關鍵因素為:加速度能力和相對高速耐力。
3.2建議1) 根據(jù)各競速能力的階段劃分,對各個階段采用有針對性的訓練內容和訓練方法進行訓練。同時,也要注意競速能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與其它因素的有序協(xié)同練習,這樣才能表現(xiàn)出最佳的整體競速質量。
2) 我國場地短距離自行車男子1 km運動員在第7、第9、第11和第15個1/4段的明顯減速現(xiàn)象,要求教練員加強以上各明顯降速區(qū)域的高速耐力針對性訓練,并對與之關聯(lián)最密切的各1/4段進行有效的技術或戰(zhàn)術調整。
3) 在傳動比的使用上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既要符合運動員的個人特點,又要因地制宜、靈活多變,真正做到多種競速能力的最佳整合。
參考文獻:
[1]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36.
[2]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詞解[D].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學教研室,1999:33.
[3] 田麥久.論周期性耐力項目的多種競速能力[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82:37.
[4] 張勇,李之俊.自行車耐力項目運動員高強度間歇訓練方案研究進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3):404-406.
[5] 張莉清.自行車運動場地項目原地起動技術動作的設計及其訓練的實驗研究[D].北京體育師范學院碩士論文,2004:33.
[6] 張勇,等.自行車運動員騎車機械效率和氧耗經(jīng)濟性與攝氧能力關系的研究[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8(1):20-22.
[7] 張百鳴,沈金康,朱柏強.場地自行車在直彎道之間的速度波動研究[J].體育科研,2005(1):57-60.
[8] 趙鷗,潘敬安,張燕.自行車運動員高原訓練強度監(jiān)控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5):634-636.
[9] 張曉暉,雷軍.場地自行車比賽時補糖對青少年男子運動員血糖、血乳酸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05(3):26-28.
[10] 張莉清,等.自行車運動場地項目原地起動技術動作的設計及其訓練的實驗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6(3):129-133.
[11] 茍波,等.上海優(yōu)秀男子短距離自行車運動員力量訓練和沖坡訓練課后生化指標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8(1):53-57.
[12] 金麗穎.空氣動力學對場地自行車運動的影響[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5(5):45.
[13] 孫伊,呂峰,李海燕,等.我國自行車場地項目競爭格局現(xiàn)狀的分析——第十屆全運會場地自行車比賽的調查研究[J].德州學院學報,2006(4):77-80.
[14] 張力為.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2.
[15] 孫良勇.論我國優(yōu)秀女子自行車500 m計時賽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的特征及其評價[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135-136+139. ぃ16] 體育院校通用教材.體育統(tǒng)計[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17.
[17] 宋子成.通用科學方法三百種[M].北京:中國科技咨詢服務中心預測開發(fā)公司,1984:103.
[18] 田麥久.項群訓練理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379-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