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夢華
但是在北極,當我第一次看到狐貍時卻鬧了一個大笑話,以為那是一只野貓。北極狐貍不僅耳朵很小,成為圓形,而且連嘴巴也大大地縮短,變成了圓臉,而在世界其他地方,是不可能找到圓臉狐貍的。
其他的動物,例如北極狼,不僅比溫帶地區(qū)的個子大,而且也要肥一些,身體更接近圓形。生活在亞洲北極地區(qū)的西伯利亞虎,不僅比孟加拉虎大得多,而且也是所有貓科動物中個頭最大的。北極兔子平均身長為90厘米,而生活在蘇格蘭的同一種兔子,平均身長卻只有70厘米。西伯利亞的北極旅鼠,平均身長為,10~11厘米,稍微再往南一點,生活在北極邊緣地區(qū)的旅鼠,平均身長卻只有8厘米。
至于艾倫推論,例子就更多了。例如,北極燕鷗,雖然在體態(tài)上與生活在溫帶地區(qū)的燕鷗極為相似,但它們的雙腿卻要短得多,成為明顯的區(qū)分標志。北極野兔,雖然身子比南方的同類大,但其耳朵和四肢卻要小得多和短得多。最明顯的例子也許是麝牛,它們的軀體雖然十分粗壯而魁梧,但其耳朵卻特別小,四肢奇短,幾乎沒有尾巴,看上去極不相稱,樣子有點怪怪的。
甚至連昆蟲,也受到了伯格曼法則的制約。例如,北極的蒼蠅個頭很大,身體近圓形,飛起來嗡嗡作響,像是一架B2型轟炸機。北極的蚊子更加可怕,像小蜻蜒似的,而且數(shù)量龐大,成群結隊,一把就能抓好幾個,攥在手里,沉甸甸的,而且非常勇敢,前仆后繼,輪番攻擊,特別善于打游擊。
說到這里,也許有人會問:人類怎么樣呢?是否也遵循伯格曼法則呢?當然也是如此。例如,白人是在歐洲比較靠北的地方演化出來的,所以個子就比較高大。而黃種人是在亞洲溫帶地方演化出來的,所以個子小一些。同樣的,在中國,北方人的塊頭比南方人就要大一些。最明顯的證據(jù)還是在北極。愛斯基摩人進入北極的時間只有5000~8000年,伯格曼法則卻已經(jīng)在他們身上表現(xiàn)了出來。雖然同為黃種人,有些愛斯基摩人的身體非常肥胖而粗壯,他們的塊頭比亞洲人特別是馬來人要大得多。
但是,以此類推到黑人,似乎就有點矛盾了。按理說,黑人一直生活在熱帶,個子應該最小。然而,美國的黑人不僅比黃種人塊頭大,而且有的甚至比白人還要高大。例如美國的運動員,特別是籃球運動員,大部分都是黑人。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很可能是由于基因交流等緣故。如果深入到非洲去看看,就可以找出伯格曼法則的蛛絲馬跡。在非洲中部的熱帶雨林地區(qū),生活著一支叫做Pygmies的黑人,過著狩獵收集型的群體生活。與其他黑人相比,他們的個子明顯矮小,平均只有1.3米左右,偶爾也有長到1.5米的,就算是巨人了。而且皮膚顏色淺而發(fā)紅,不像一般的黑人那么黑,面部較長而體毛較多,額頭、眼睛和牙齒都比較往前突出,看上去更接近于人類的原始面貌,所以被稱為“矮黑人”。按照伯格曼法則來推斷,也許這種黑人才真正代表著最原始的黑人,其他的黑人,可能都是后來的變種。由此可見,伯格曼法則在人類身上同樣是有所體現(xià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