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斌 高曉華
關鍵詞肩臂痛,頸性綜合治療
所謂頸性肩臂痛就是在頸椎系發(fā)生退變或勞損的基礎上,進一步受勞損或風寒侵襲所出現(xiàn)的一系列證候群。臨床常以頸、肩、臂部疼痛不舒,活動不便及四肢麻木為主要表現(xiàn),個別患者常伴有肌肉萎縮。我們通過近10年的臨床實踐,對有資料可查的85例患者進行綜合治療,效果滿意,現(xiàn)簡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85例患者均為成人,其中男性59例,女性26例;40歲以下20例,40~60歲為49例,60歲以上16例;干部58例,農(nóng)民13例,其他14例;有頸肩病史者42例,外傷史11例,長期低頭工作勞動史32例;單純頸椎錯位16例,脊柱增生22例,混合型39例。有X線資料者35例;病程最短3天,最長1年。
2診斷標準
2.1有頸部癥狀①頸肩臂痛且僵硬不舒,轉向不靈活等;②有頸部反復落枕史,外傷史,長期低頭工作史,有頸椎病史且x線頸部拍片異常者。
2.2有肩臂部癥狀和體征如肩臂上背等處疼痛不舒,臂部及手指有麻木觸電感,可因活動或夜間加重,患肢制動;功能障礙,其程度根據(jù)病情不一。
2.3凡具備2.1或2.2任何一條都可確診不排除頸椎綜合征及單純性肩周炎,必須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肩臂痛或反射性疼痛。
3綜合療法
3.1牽引分有角度和無角度兩種。有角度牽引即頭稍前傾位牽引頸部多頸椎關節(jié)及椎體后緣增生處;無角度牽引適應于頸椎變形前后緣均有增生者。重量由4kg開始,控制在15kg左右,以癥狀緩解為度。時間由15min開始,控制在30min左右,每日1次。
3.2按摩
3.2.1頸部按摩:采用坐位以督脈和膀胱經(jīng)脈為主,自上而下依次采用多指拿揉,多指撥揉,雙手掌按揉手法,各手法操作3~5遍,由輕到重以耐受為度。接著一手托上頜部,另一手托枕后,雙手同時向前上用力拔伸,再同時左右緩慢旋轉,反復2次活動到最大限度為度,牽引和頸部按摩手法主要以整復頸部移位,糾正變形,拉寬頸椎間隙,松解痙攣,疏通頸部經(jīng)絡,活血散瘀,調節(jié)頸椎內外平衡,這是治其本,是主法。
3.2.2肩臂部手法:姿勢同上,于患部肩、上臂、前臂,前后上下依次行,雙手掌對揉,單掌按揉,多指拿揉,多指或拇指撥揉,肘滾揉,每部各3~5遍,于痛點處,肌腱粘連處,反復旋行,邊行手法,邊活動肩部,由輕到重,活動到最大限度。最后點按風池、風府、風門、肩井、天宗、肩外俞、肩中俞、臂膈、曲池、內外關、合谷等穴由輕到重,以酸脹麻為度。
以上療法每日1次,此手法主要對肩部癥狀適應,是治療本病之主法,可以與頸部手法依次進行。
3.3針灸主穴急性期取患側條口、承山、肩髑、肩貞、肩髎、阿是穴,恢復期取患側膏盲俞、條口、承山、足三里、阿是穴,配穴根據(jù)病情配風池、風府、風門、肩井、肩髑、臂臑、曲池、合谷、內外關等穴。急性期以毫針脈沖電流持續(xù)強刺激,慢性期刺激強度不宜過大或可用艾灸,每日1次或隔日1次。
3.4理療采用直流電藥物導入治療是應用直流電將藥物導人人體的治療方法,它具有直流電和藥物兩種治療作用。
3.5封閉療法用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維生素B1及B12等行頸叢、臂叢阻滯及痛點局部封閉,一般每周1次,3~7次為宜。此法主要用以急性期粘連較甚者。
3.6鍛練以自行活動為主,視病情對頸肩臂部等進行生理活動,加強功能鍛練早晚堅持直至康復,以上各種療法,一般以10次為1個療程,間隙1周,視病情交替進行。
4治療效果
4.1療效標準痊愈:自覺癥狀消失,功能恢復;顯效:癥狀基本緩解或明顯減輕,功能基本恢復;好轉: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諸證無改變。
4.2治療結果本組85例治療時間最短3天,最長1月,平均20天。痊愈67例,顯效13例,好轉5例,總有效率100%。
5討論與體會
頸性肩臂痛病因復雜,病程較長而且反復發(fā)作,近年發(fā)病率有所上升,中西醫(yī)結合療效不佳,我們采用脊柱綜合療法,針對性強,療效顯著。牽引頸部按摩手法主要是治其本;局部手法針灸、理療等在于緩其急;封閉療法在于解除疼痛難忍,粘連較甚且伴有神經(jīng)功能障礙者;自行活動有助于鞏固療法,是一套較完整系統(tǒng)性綜合療法。
本法簡單易行,經(jīng)濟方便無副作用,患者易接受,值得山區(qū)推廣。
本法還對頸椎綜合征,單純性肩周炎效果佳。
綜合療法是較完整的系統(tǒng)性治療方法,是推拿、理療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使祖國醫(yī)學更顯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