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西諦本《易筋經(jīng)義》與述古堂本《易筋經(jīng)》的比較研究

      2008-10-09 09:50周偉良
      中州學刊 2008年5期
      關(guān)鍵詞:易筋經(jīng)

      周偉良

      摘 要:《易筋經(jīng)》一書長年來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它與傳統(tǒng)武功、傳統(tǒng)導引、少林武術(shù)史以及武俠故事等有著諸多方面的關(guān)系。但由于資料的匱乏,人們對該書的不少情況往往云遮霧障,魯魚之訛不時發(fā)生,國家圖書館古籍部《易筋經(jīng)義》與臺灣圖書館藏述古堂錢遵王抄本《易筋經(jīng)》為了解《易筋經(jīng)》的早期概況及進行相關(guān)研究,提供了難得的第一手珍貴資料。

      關(guān)鍵詞:西諦本;《易筋經(jīng)義》;述古堂本;《易筋經(jīng)》

      中圖分類號:K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08)05—0213—06

      《易筋經(jīng)》一書長年來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它與傳統(tǒng)武功、傳統(tǒng)導引、少林武術(shù)史以及武俠故事等有著諸多方面的關(guān)系,自清乾嘉以降,已有不少學人論及此書。但由于資料原因,人們對該書的認識含混不清。本文根據(jù)國家圖書館古籍部藏《易筋經(jīng)義》(該抄本原為鄭振鐸先生所捐獻,下文稱西諦本)以及臺灣圖書館藏述古堂錢遵王抄本《易筋經(jīng)》(下文稱述古堂本),①從三個方面對其進行簡要論述。

      一、兩份抄本的版式、藏印

      西諦本《易筋經(jīng)義》長23.5厘米,寬12.5厘米,共72頁,分上、下卷。上卷目錄為:易筋總論、膜論、內(nèi)壯論、揉法、日精月華、服藥法、內(nèi)壯丸藥、湯洗藥水方、初月行功法、二月行功法、三月行功法、四月行功法、行功輕重、用功淺深及兩肋分內(nèi)外工夫;下卷目錄為:木杵木槌式、石袋式、五六七八月行功法、九十十一十二月行功法、陰陽配合論、下部行功法、行功禁忌、下部洗藥方、內(nèi)壯神勇、煉手余功、外壯神勇八段錦及神勇余功,共二十七則。抄本的字體有兩種,除“易筋總論”、“膜論”、“內(nèi)壯論”和“揉法”為“館閣體”小楷外,其余均為行書。凡行書頁,每頁九行;凡楷書頁,每頁六行。頁面天地格式規(guī)范,無論行、楷,字跡娟秀,頗見功力,顯然非村夫俗子之流所書。這份《易筋經(jīng)義》在196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西諦書目》中不見著錄,但抄本末頁鈐有“長樂鄭氏藏書之印”,卷上的“易筋總論”之頁右,亦印有“長樂鄭氏”章一枚,故該抄本原出鄭振鐸先生之手當確鑿無疑。②

      西諦本《易筋經(jīng)義》雖古舊,但未書何時所抄,這為我們斷定該抄本的年代帶來了難題。不過其“易筋經(jīng)義序”頁上所鈐之印,或可為確定該抄本的相對年代提供重要線索?!耙捉罱?jīng)義序”頁右側(cè)共鈐有三方印章:其上端是枚方形白文章,文曰“凈心抱冰雪”;中間亦是枚方形白文章,文曰“騎部曲將”;下端則為方形朱文章,文曰“讀書耕織人家”。

      三方印中的最值得重視的是第一枚“凈心抱冰雪”?!皟粜谋П痹闯瞿铣偅?19—594年)的《入攝山棲霞寺》詩句:“凈心抱冰雪,暮齒逼桑榆”,明末清初的著名書畫鑒賞家梁清標用此作為其書畫的鑒藏章。梁清標(1620—1691年),河北正定人,明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入清后官至戶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善鑒賞、收藏。梁氏的鑒藏圖章大致有“梁清標印”、“棠村”、“河北棠村”、“蕉林”、“蕉林書屋”、“蒼巖子”、“冶溪漁隱”、“家在北潭”、“凈心抱冰雪”、“無垢”等,其印章、印泥都十分精良,不易仿制,故仿者甚少。③另外兩方中的“騎部曲將”,查2000年黑龍江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篆刻全集》得知,此類印章多見晉代官印,據(jù)杭州師范大學古鈐印文字研究所的莫小不教授鑒別,該印古樸凝重,非類摹刻;末尾的“讀書耕織人家”朱文章,當屬明清之際文人的藏用閑章,線條流暢,疏密得當,但用章主人暫且不明。

      需要指出的是,《易筋經(jīng)義》不同于名人字畫或經(jīng)典古籍,其內(nèi)容難登大雅之堂,用清乾嘉朝經(jīng)學大師凌廷堪(1755—1809年)的話來說,《易筋經(jīng)》“蓋不通古今村夫子所臆撰也”④,大概這也是為什么此抄本上只留下了諸如“凈心抱冰雪”和“讀書耕織人家”這樣的閑章而無具體姓氏章,以及一般書目不見收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若無特殊情況,以上幾方印章似無特地摹仿必要。如筆者的這一分析尚有邏輯可尋,那么,西諦本《易筋經(jīng)義》上的“凈心抱冰雪”為梁清標所鈐,當可定論。同時,這也為判定西諦本《易筋經(jīng)義》的大致年代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佐證。

      臺灣圖書館藏述古堂錢遵王⑤抄本《易筋經(jīng)》亦分上、下二卷,共45頁,二十八則(比西諦本多出一則“用戰(zhàn)”)。書頁印有墨格,欄外鐫有“述古堂錢遵王藏書”字樣,每頁10行,抄本最后書有“篯后人鈔藏于述古堂”數(shù)字。抄本里除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收藏”之印外,另鈐有印章四枚:一方曰“勨□秘玩”,一方曰“勨□見過”,另一方曰“風塵逸客”,此三印暫不明其用章主人;最后一印鈐于末尾,文曰“于氏小謨觴館”?!爸冇x”一詞出自托名五代后唐人馮贄的《記事珠》,其云:“嵩高山下有石室,名謨觴,內(nèi)有仙書無數(shù)。昔之人方回讀書于內(nèi),玉女進以飲食?!薄靶≈冇x館”清代有二,一為山東文登于氏,另一為道光年間江蘇的彭兆蓀。印章既曰“于氏”,定當為山東文登于氏無疑。也就是說,該抄本自清初錢遵王述古堂流出后,曾為山東文登于氏等人所收藏。

      二、西諦本與述古堂本的簡要比較

      西諦本《易筋經(jīng)義》與述古堂本《易筋經(jīng)》的內(nèi)容基本一樣,大致可分三個部分:一是署名唐“李靖”和宋“牛皋”寫的兩“序”,二是依照上、下卷目錄標示的正文內(nèi)容,三是題名“紫凝道人”所寫的“后跋”。三部分內(nèi)容,除述古堂本比西諦本多出一則“用戰(zhàn)”外,其他基本一樣。下面,不妨就兩份抄本的部分內(nèi)容并結(jié)合后來社會上流傳較廣的清道光年間來章氏輯本《易筋經(jīng)》⑥稍作比較。

      1.比較李、牛兩“序”

      兩個版本“序”的內(nèi)容基本相同,但個別字句稍有差異。其中,有些差異文義不變,如述古堂本李“序”的“達摩祖師”,西諦本則記為“達摩大師”,述古堂本的“再百日而充足”,西諦本為“再百日而充周”;述古堂本?!靶颉敝械摹岸魅碎g勛業(yè)事”,西諦本則為“而作人間勛業(yè)”等。然而,有些文句的差異則使文義稍有不同。如述古堂本中“達摩祖師既留圣經(jīng),寧惟小技?今不能譯,當有解者”,而西諦本為“今不能譯,當有譯者”,依其語境,后者更通順;又如,述古堂本中曰“佛祖心傳,基先于此,然而,經(jīng)文不譯,佛語淵奧也”,西諦本則為“然而,經(jīng)文不可譯”,顯然西諦本語義明暢。值得注意的是,西諦本李“序”末記曰的“貞觀二載”,述古堂本改為“貞觀二年”?!拜d”“年”一字之差,然耐人尋味。清乾嘉時期知名經(jīng)學家、史學家凌廷堪在指出《易筋經(jīng)》“李靖序”之偽時,將其文末的“貞觀二載”作為諸條證據(jù)之首:“唐明皇天寶三載(744)春正月丙辰朔,改年為載,至肅宗乾元元年(758)二月丁末,仍改載為年,此外皆稱年,無稱載者。此云“貞觀二載”,其偽可知。”⑦述古堂本《易筋經(jīng)》“李序”將“載”改“年”,似乎為了避免凌廷堪詬病的“其偽可知”。另外,在“牛皋序”的文首,西諦本題“宋鄂鎮(zhèn)大元帥少保岳麾下宏毅將軍陰陽牛皋鶴九”,而述古堂本為“大宋鄂鎮(zhèn)大元帥少保岳麾下弘毅將軍湯陰牛皋鶴九謹撰”。西諦本中的“陰陽”當是“湯陰”之訛,而述古堂本因此改正。⑧以上二例,從一個方面說明述古堂本應(yīng)在西諦本之后。值得一提的是,西諦本“牛序”中誤抄的“陰陽”依然刻印在來章氏本中,可見其誤有所底本。

      2.比較“紫凝道人跋”

      在“紫凝道人跋”上,西諦本與述古堂本亦稍有不同。首先是跋文的位置?!鞍稀币话愣紝懹跁蛭恼碌暮竺?。西諦本的“紫凝道人跋”就位于《易筋經(jīng)義》的最后,而述古堂本的“紫凝道人跋”則異乎常規(guī),位于李、?!靶蛭摹敝蟆⒄膬?nèi)容之前?!白夏廊税稀痹诘拦饽觊g的來章氏本中不見輯錄,目前社會上傳播較廣的“紫凝道人跋”,主要根據(jù)是1917年上海大聲圖書局出版的《少林拳術(shù)精義》⑨,但兩者顯然有別。

      一是跋文內(nèi)容問題。在內(nèi)容上,西諦本及述古堂本與《少林拳術(shù)精義》基本相同,但文句并不完全一致。如跋文的開始部分,西諦本曰:“余讀《易筋經(jīng)義》,因悟世之緇黃兩家,學者多如牛尾,成者稀如麟角,非道之難得。實因缺此一段工夫,內(nèi)無基本耳。既無承受之地,又無勇往之力,或作或輟,或中道而返,或既得而失,或優(yōu)柔不斷,皆職此故也。如禪定則有入魔之虞,宗門則有迷而不悟之虞,金丹則有得而復失之虞,清凈則有幾成而敗之虞,泥水⑩則有迸鼎之虞,導引則有倦廢之虞,服食則有燥渴之虞。是皆無此工夫,非受道器也?!薄渡倭秩g(shù)精義》則為:“余讀《易筋經(jīng)義》,因悟世之緇黃兩家,學者多于牛毛,成者罕于麟角,非道之難得也。蓋內(nèi)無承受之基,遂無勇往之力,以致或作或輟,或稍得復失,或優(yōu)柔不奮。在禪家則有入魔之虞,宗門則有迷誤之虞,金丹則有失守之虞,清凈則有枯涸之虞,泥水則有逆鼎之虞,導引則有倦廢之虞,服食則有燥烈之虞。皆因缺此一段作基工夫,難為載道之器耳。”跋文的末段,西諦本曰:“此法不煉不成,一煉即成,小煉小成,大煉大成,久煉久成,尤無退敗。吾不知人世間復有何利益,足以加此;復有何妙義,足以加此也。是在知之而好之,而樂之,以求至于其極,斯不負所知,斯不負古人留辭援引之意耳?;騿栃泄χ?,曰智仁勇。不達,又問,曰信專恒。如是而已!”《少林拳術(shù)精義》則為:“是功不煉不成,一煉即成,小煉小成,大煉大成,有益無咎,有利無弊。吾不知人世間復有何利益,足以比此;復有何妙義,足以加此也。是在知之者好之、樂之,以求至乎其極,斯不負所知,不負古人留經(jīng)詳義之意耳。或問行功之要,曰智仁勇。又問,曰信專恒而已矣!”就以上兩段的文字而言,有的地方西諦本更覺通順。如后段文字中的“又問”前,西諦本有“不達”兩字,故其前后文義貫通。又如,西諦本末尾的“如是而已”,當指前曰的“智仁勇”和后曰的“信專恒”;但《少林拳術(shù)精義》中的“而已”,則為專對“信專恒”而言,文義有別,欠通。

      二是跋文作者問題。西諦本與述古堂本均未署作者名,僅在文首記“紫凝道人曰”,由此可知,該跋為紫凝道人所寫。但“紫凝道人”為何時、何地人,則一無說明。此情況,與清《鄭堂讀書記》作者周中孚(1768—1831年)看到的“《易筋經(jīng)義》二卷,寫本……末有紫凝道人跋”(11)基本一致。按常理,周氏所見的這份二卷本《易筋經(jīng)義》中若有關(guān)于紫凝道人具體的姓氏、地名與時間,《鄭堂讀書記》不會毫無記錄。但《少林拳術(shù)精義》則與此不同,它在“跋”文末清楚記曰“時天啟四年歲次甲子三月天臺紫凝道人宗衡跋”。關(guān)于紫凝道人,歷代官私著述、地方史乘不見記載,但言其“天臺”,尚有跡可尋。天臺,地處浙江東部,四面環(huán)山。在距縣城西南近20公里地方,有一山據(jù)說因天臺宗創(chuàng)始人智顗大師在此經(jīng)常頌經(jīng)而使紫云環(huán)護,故取名曰“紫凝山”,《天臺山方外志》中又記為“紫凝峰”。但紫凝道人俗名宗衡及跋文寫于明天啟四年(1624)三月,實無史料可證。順便需要指出的是,唐豪先生依此斷定《易筋經(jīng)》是由“明朝天啟四年(1624)天臺紫凝道人偽造的”(12),不知何據(jù)?退一步說,即便天啟四年的紫凝道人之跋可信,然充其量也只是個跋文作者,早在此前,《易筋經(jīng)》已成書于世,這在紫凝道人的跋文中寫得清清楚楚。但在唐說影響下,《易筋經(jīng)》是“明天啟四年由天臺紫凝道人所作”,半個世紀來幾已成為社會上“眾口一詞”的不易之論。

      3.比較正文內(nèi)容

      在正文內(nèi)容上,西諦本與述古堂本均分上、下卷,但西諦本共二十七則,比述古堂本少一則卷下的“用戰(zhàn)”,而述古堂的“二十八則”數(shù)與清嘉慶學者周中孚在《鄭堂讀書記》中所提到的抄本《易筋經(jīng)義》“其書凡二十八則”(13)完全相同。道光年間的來章氏輯本與前兩份抄本相比,顯然已有增益,多出了諸如“假力運力勢法說”和“十二勢圖”等諸多內(nèi)容,并且其名稱也稍有變化。如西諦本的“日精月華”,來章氏本作“采精華法”;西諦本的“行功輕重”和“用功淺深”,來章氏本在其后均加有“法”字。

      在正文內(nèi)容上,兩份抄本大致可分為導引練氣、武術(shù)功法及房中術(shù)三類,除有些地方文字有異外,內(nèi)容基本無別。如“膜論”,述古堂本的“否則筋無助”,而西諦本為“不則筋無助”;如“內(nèi)壯論”,述古堂本的“真積日久”,而西諦本為“真積力久”;如“日精月華”,述古堂本的“況無堅志,且無恒心”,而西諦本為“況無堅志,且無虛心”;如“神勇余功”,述古堂本的“一擇園林諸樹之中,大且茂者,是得木土旺相之氣”,而西諦本為“一擇園林諸樹大且茂者,是得本土旺相之氣”等,當以述古堂本為是。但是,有些字句則明顯西諦本更為妥帖。如“內(nèi)壯論”,西諦本的“隨即走散,至于肢體,即或外壯,而非內(nèi)壯矣”,述古堂本作“隨走散于肢體,即成外壯,而非內(nèi)壯矣”;如“下部行功法”,西諦本的“百日功成,其氣充滿”,述古堂本作“百日功成,其氣充”;西諦本的“時時養(yǎng)之”,述古堂本作“時或養(yǎng)之”;如“神勇余功”,西諦本的“是得本(木)土旺相之氣,與眾殊也”,述古堂本缺漏“與眾殊也”數(shù)字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二十七則內(nèi)容中,述古堂本至少有兩處文句為西諦本所無,一是“下部行功法”:“先用舊鼎時或養(yǎng)之。養(yǎng)者謂安閑溫養(yǎng),切勿馳驟,務(wù)(毋)令慣戰(zhàn),然后能無失也。此功行滿百日,久久益佳。弱者強,柔者剛,縮者長,病者康,居然烈丈夫矣。雖木石鐵槌,吾何惴哉!以此鏖戰(zhàn),世間應(yīng)更無勍將也;以此采取,即得京珠;以之延嗣,則百斯男。吾不知天地間更有何藥孰大于是?”西諦本僅記“先用舊鼎時時養(yǎng)之。養(yǎng)者謂安閑溫養(yǎng),切勿馳驟。此功行滿百日,久久益佳”。述古堂本中的弱者、柔者云云,也見于來章氏本里:“(使)弱者強,柔者剛,縮者長,病者康,居然烈丈夫。雖木石鐵槌亦無所惴。以之鏖戰(zhàn),應(yīng)無敵手;以之采取,可得元珠;以之延嗣,則百斯男。吾不知天地間更有何藥大于是法?!庇纱耍瑏碚率媳镜拇硕挝淖謱嵆鲇谑龉盘帽?。二是最后一則的“神勇余功”,其文末有言曰:“

      稽古大舜,與木石居,匪謗語也?!贝苏Z西諦本亦無,而來章氏本則有。至于“用戰(zhàn)”一則,僅見于述古堂本,來章氏本亦有輯錄,但文字與述古堂本稍有不同。如述古堂本曰:“精氣與神,煉至堅固,本斯用作根基,希仙作佛,能勇往精進也。設(shè)人緣未了,用之臨敵,當對壘時,其切要處在于用意?!眮碚率媳緸椋骸熬珰馀c神,煉至堅固,用立根基,希仙作仙,能勇精進也。設(shè)人緣未了,用之臨敵,對壘時,其切要處在于用意?!?/p>

      有關(guān)武術(shù)功法,西諦本與述古堂本共介紹了三種:其一,排打功,用木杵、木槌或盛以圓石的石袋對身體全身進行排打,使皮肉筋膜堅壯;其二,掌臂功,先以意領(lǐng)氣,使任督兩脈氣充,遍滿全身,然后用石袋從肩至手、至指依次排打;其三,指功,將豆拌置斗中,以手插豆,不計其數(shù),如此功久,則以積之氣行至于手,其指堅如鐵石,以之御物,莫能擋之。而在來章氏本中,則增加了“煉指法”與“沙袋功”。所謂“煉指法”,即按自己力量大小,揀圓凈重石一個,用五指抓拿,撒手擲下,不令著地用手指抓起,逐漸增加抓的次數(shù)和石塊重量,“五指自覺有力”;所謂“沙袋功”,即初將一個五、六十斤重的沙袋懸掛架上,運氣畢,即掌推、拳擊、足踢、腳蹬,“務(wù)致動搖”,“迎送日久,漸加沙袋斤重”。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西諦本與述古堂本中均無被后來世人視為《易筋經(jīng)》標志性文化符號的“易筋十二勢圖”?!耙捉钍輬D”就目前所見材料,首見來章氏輯本,其云“此功昉自釋門”。唐豪先生在他的《嵩山少林傳習的和匯輯的體操》一文中提出:世人常言的“易筋十二勢”應(yīng)始于來章氏本,恐怕并非無端猜想。(14)以上情況充分反映出自西諦本始,中繼述古堂本并至道光時期的來章氏本,《易筋經(jīng)》文本內(nèi)容在明清之際是逐漸增益變化的。順便提及的是,1968年臺灣自由出版社出版的《真本易筋經(jīng)·秘本洗髓經(jīng)》據(jù)說“取自中央圖書館珍藏鈔本,述古堂錢遵王藏書”,對照真正的述古堂本《易筋經(jīng)》,其偽可不辯自破。

      三、西諦本《易筋經(jīng)義》的學術(shù)價值

      近50年來,體育學界在有關(guān)《易筋經(jīng)》問題上之所以少有進展,其中一個根本原因恐怕就是缺少新資料的發(fā)現(xiàn)。因而,國家圖書館古籍部珍藏的西諦本《易筋經(jīng)義》抄本及臺灣圖書館珍藏的《易筋經(jīng)》無疑對于《易筋經(jīng)》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

      1.對于確定《易筋經(jīng)》的成書年代具有重要意義

      前人有關(guān)《易筋經(jīng)》的記述,首見清乾嘉經(jīng)學家凌廷堪的《校禮堂文集·與程麗仲書》,文中提到一位名叫程麗仲的人曾給他出示過一份一卷本的《易筋經(jīng)》,“后又附《洗髓經(jīng)》一卷”(15)。凌氏的文章主要針對李、牛兩“序”進行了條分縷析的批駁,而未涉及《易筋經(jīng)》的作者與年代。稍后,《鄭堂讀書記》的作者周中孚提及他曾看到一份二卷本的《易筋經(jīng)義》抄本,其末有“紫凝道人跋”,周氏認為,該抄本歷代“各家書目俱不載,殆晚出之偽書耳”(16)。問題是,所謂的“晚出”,是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唐豪先生大概是依據(jù)“天啟四年天臺紫凝道人跋”,認為《易筋經(jīng)》出于明天啟四年,但支撐這一論點的具體材料是什么,唐氏未有說明與論證。西諦本《易筋經(jīng)義》則為《易筋經(jīng)》的成文年代提供了一個較為可信的時間佐證。如上所論,抄本中“凈心抱冰雪”印章主人是梁清標。在一個“怪、力、亂、神”難入主流學界的社會背景下,此抄件能為學識淵博的梁清標鈐印,如無年代價值,萬難入梁氏之法眼。因此,此抄本的年代至少是明晚期,有可能更早,這也是目前所見《易筋經(jīng)》文本中的最早本子。

      關(guān)于《易筋經(jīng)》的成文年代,史料中缺乏直接記載。然而,西諦本中李靖“序”所云“各逞己意,演而習之,竟趨旁徑,落于技藝……至今少林僧眾僅以角藝擅長,是得此徑之一斑也”透露出了極為重要的歷史信息。眾所周知,自明中期開始,少林寺逐步成為天下的“武中道場”。但稍后,一種在技術(shù)上追求“以靜制動,犯者應(yīng)手即仆”,有別于“主于搏人”少林拳的“內(nèi)家拳”嶄露于世,并大有后來居上之勢。(17)然而,從黃百家留下的《王征南先生傳》中有關(guān)“內(nèi)家拳”的記載看,該拳的某些技法名稱形成與宋以后導引術(shù)“八段錦”的廣泛文化影響有關(guān),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了古代武術(shù)與導引運氣的文化融合,也是中國古代武術(shù)發(fā)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兑捉罱?jīng)義》同樣鮮明體現(xiàn)了習武當先練氣內(nèi)壯,“內(nèi)壯既熟,骨力堅凝,然后方可引達于外。蓋以其根在內(nèi),由中達外,(方為)有本之學”的思想。并且,在功法內(nèi)容上《易筋經(jīng)義》同樣融入了“八段錦”的文化元素。(18)如以上的分析并非空穴來風,那么我們可推斷出歷來眾說紛紜的《易筋經(jīng)》成書年代,大致在明中晚期,而西諦本《易筋經(jīng)義》的時間恰恰與此基本接近。

      2.對于了解早期《易筋經(jīng)》名稱具有重要意義

      從西諦本《易筋經(jīng)義》到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由重慶人周述官編輯刊印的《增演易筋洗髓內(nèi)功圖說》,不同版本,有著不同的稱謂,或曰《易筋經(jīng)義》,或曰《易筋經(jīng)》,或曰《衛(wèi)生要術(shù)》,或曰《內(nèi)功圖說》,或曰《易筋經(jīng)義服氣圖說》等。(19)從史料記載我們可知,清嘉道以前的《易筋經(jīng)》已有二名:即《易筋經(jīng)義》或《易筋經(jīng)》。清乾嘉經(jīng)學大師凌廷堪的《校禮堂文集·與程麗仲書》中提到“承示《易筋經(jīng)》一卷”,此名與述古堂本名同;而嘉道學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中的“《易筋經(jīng)義》二卷,寫本”,則與西諦本名同。然而,依據(jù)西諦本與述古堂本的“紫凝道人跋”中所言“余讀《易筋經(jīng)義》”一語,清楚說明《易筋經(jīng)》原名“易筋經(jīng)義”,但在傳抄過程中,“易筋經(jīng)義”逐步衍變?yōu)椤耙捉罱?jīng)”,可能是由于增添了“易筋十二圖勢”的來章氏本后來在社會上產(chǎn)生的彌久影響,所以原先的“易筋經(jīng)義”名逐步被淡忘,而“易筋經(jīng)”則越來越成為世人耳熟能詳之名。

      3.對于研究早期《易筋經(jīng)》內(nèi)容演變增益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社會上一般所見《易筋經(jīng)》,就是道光年間的來章氏輯本。西諦本和述古堂本則為今人了解、研究早期《易筋經(jīng)》內(nèi)容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詳實文本。通過對此抄本與其他有關(guān)資料和版本的對照校讀,可以清楚地看到:

      第一,述古堂本與西諦本在文字內(nèi)容上互有補益,有些地方當以西諦本為是,但有些字句述古堂本更為妥帖。這里再舉數(shù)例。如述古堂本“李序”曰:“人之生,感于愛欲……骨髓之外,皮肉之中,莫非筋膜聯(lián)絡(luò)”,西諦本則為“人之生,欲感于愛欲……髓骨之外,皮肉之中,莫非筋聯(lián)絡(luò)”,衍一“欲”而少一“膜”;又如,述古堂本“陰陽配合論”曰:“此功乃是陰陽互用之妙……無病則壯,其理分明”,西諦本為“此功以是陰陽互用之妙……無病則壯,其理甚明”,后文中的“以”,顯然為“乃”字之誤抄,而“其理甚明”則比“其理分明”更為通順。因此,對于西諦本與述古堂本的互讀,可完整地校勘出明清之際《易筋經(jīng)》的文本內(nèi)容。

      第二,從西諦本到述古堂本,《易筋經(jīng)》的內(nèi)容已有變化,具體反映在:其一,西諦本《易筋經(jīng)義》共二十七則,而述古堂本為二十八則,多出了卷下的“用戰(zhàn)”,其數(shù)與清嘉慶學者周中孚所說的“其書凡二十八則”相同;其二,述古堂本卷下“下部行功法”與“神勇余功”末段文字,為西諦本所無,而為來章氏本輯錄,故其所輯,原有所本?!兑捉罱?jīng)》發(fā)展至來章氏本,已增至三十多則,并且,在此“易筋十二勢圖”之后,另有明顯作為武功練習的內(nèi)容“撻煉手足”、“煉指法”等,以及包括“玉環(huán)穴說”、“經(jīng)驗藥方”、“木杵木槌圖”、和“八段錦余功”在內(nèi)的《易筋經(jīng)》“附錄”。因此,不管是字量還是內(nèi)容,來章氏輯本要遠多于西諦本,原有條目的文句表述也不一致,充分反映出《易筋經(jīng)》在歷史的發(fā)展中不斷增益演變的歷史事實。但西諦本與述古堂本的有些內(nèi)容,在來章氏本中則已散佚,如“易筋總論”中彰顯了道教修煉思想的“我命在我”(20)一語,已不見于來章氏本。

      第三,前人文集中首提“紫凝道人跋”者,為清嘉道學者周中孚所著《鄭堂讀書記》。遺憾的是,周氏文中未記錄他所見到的“紫凝道人跋”的具體內(nèi)容。道光年間版的來章氏輯本《易筋經(jīng)》無“紫凝道人跋”。民國年間唐豪先生的《少林武當考》中曾提及他所見到題有“祝文瀾跋”的《易筋經(jīng)》,“祝本有天啟四年紫凝道人跋……祝本刊于嘉慶年間”(21)云云。但唐文中既無“紫凝道人跋”的片言只語,也無有關(guān)嘉慶年祝本《易筋經(jīng)》的簡單介紹,該刊本在1917年前的各家版本中均無收錄,故而筆者對于唐先生所謂的“嘉慶年刊本《易筋經(jīng)》”始終心存疑竇。事實上,今人所見題有“紫凝道人跋”(包括“祝文瀾跋”)的《易筋經(jīng)》,一般出自1917年由上海大聲圖書局出版的《少林拳術(shù)精義》。因此,西諦本和述古堂本抄錄的“紫凝道人跋”,對我們研究早期《易筋經(jīng)》內(nèi)容無疑具有無法取代的學術(shù)意義。

      注釋

      ①關(guān)于臺灣圖書館藏有述古堂錢遵王抄本《易筋經(jīng)》之事,最早是筆者得悉于臺灣龔鵬程先生大作《達摩〈易筋經(jīng)〉論考》(臺灣《普門學報》2001年第5期,該文由余友洪振快先生賜閱),后托同窗好友臺灣籍的揚州大學邱瑞瑯博士利用今年寒假回鄉(xiāng)探親之機,去臺灣圖書館復印惠賜。

      ②鄭振鐸祖籍福建長樂,筆名西諦。

      ③需要說明的是,西諦本《易筋經(jīng)義》上的“凈心抱冰雪”渾厚脫俗,但與其鈐在“宋人西園雅集圖卷”上的“凈心抱冰雪”之印相比,其章法稍有差異。參見上海博物館編《中國書畫家印鑒款式》第924頁,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④⑦(15)凌廷堪:《與程麗仲書》,《校禮堂文集》卷廿五,中華書局,1998年。

      ⑤錢遵王(1629—1701年),江蘇常熟人,自號篯后人、述古堂主人,勤于抄書,學者評說“錢氏抄書,所用紙墨精良,并嚴加??保屑氄`,抄本質(zhì)量極高?!眳⒁姸‖帯短K州藏書家抄書傳統(tǒng)及特點探析》,《晉圖學刊》2004年第8期。

      ⑥來章氏輯本《易筋經(jīng)》,清本衙藏板。該輯本分上、下卷,具體刊刻時間未明,唐豪在解放初期所寫的《嵩山少林傳習的和匯輯的體操》中認為是清“道光年間出版”(《嵩山少林傳習的和匯輯的體操》,《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第五輯,人民體育出版社1958年版)。其首頁右有“宋少保岳鵬舉鑒定”字樣,“總論”右有“西竺達摩祖師著,西竺圣僧般剌密諦譯義,南洲白衣海岱游人訂正”字樣,“來章氏”三字見于《易筋經(jīng)》“附錄”下卷?!氨狙貌匕濉薄兑捉罱?jīng)》也有不同的版本。筆者在常熟市圖書館古籍部和浙江省圖書館古籍部分別見到了同為“本衙藏板”的《易筋經(jīng)》。校讀之下發(fā)現(xiàn)兩刻本有同有異:相同之處,如每頁面的行數(shù)、字數(shù)相同,其內(nèi)容也相同;其不同之處歸納起來有四:1.有些文字不同。如浙圖本中的“外壯神力八段錦”之“錦”,常圖本則為一異體字;又如浙圖本中“附錄”下卷中的“天錄識余云”,常圖本中則為“王錄識余云”。2.有些名稱不同。如浙圖本中的“韋馱獻杵第一勢、韋馱獻杵第二勢”,常圖本中則為“韋馱獻杵勢第一、韋馱獻杵勢第二”。3.浙圖本中所繪“十二圖勢”與常圖本相比,有較大差別。4.兩版本所附錄的《洗髓經(jīng)》封面,版式相同,但細辨之下其字體有異。本文所用,乃為常熟市圖書館古籍部藏本。

      ⑧述古堂本將“陰陽”改為“湯陰”,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易筋經(jīng)》“牛序”之偽問題?!端问贰づ8迋鳌酚浥8拮植h,汝州魯山人,非湯陰人,亦不字“鶴九”。并且,宋時無“鄂鎮(zhèn)大元帥”之職,亦無“弘毅將軍”之稱。參見凌廷堪:《校禮堂文集·與程麗仲書》。

      ⑨《少林拳術(shù)精義》于1917年由上海大聲書局出版,首頁的右邊,題有“西來初祖達摩大師著”,其左邊,題有“一名易筋經(jīng)義伏氣圖說”字樣,其中除收錄了天啟四年三月天臺紫凝道人宗衡的“跋”外,還有嘉慶十年祝文讕的“序”。內(nèi)容上,《少林拳術(shù)精義》基本出自光緒年間的《易筋經(jīng)義服氣圖說》。

      ⑩泥水,這里專指道教修煉之術(shù),又名“泥水金丹”(參見《張三豐全集·正訛》,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

      (11)(13)(16)《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2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2)唐豪:《舊中國體育史上附會的達摩》,《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第四輯,人民體育出版社,1958年。

      (14)唐豪:《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第五輯,人民體育出版社,1958年。

      (17)黃宗羲:《王征南墓志銘》,《黃宗羲全集》第10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又,清人曹秉仁編《寧波府志》卷三一中也記:“(內(nèi)家拳)其法主于御敵,非遇困危則不發(fā),發(fā)則所當必靡,無隙可乘。故內(nèi)家之術(shù)為尤善。”

      (18)西諦本及述古堂本中均列有“外壯神勇八段錦”一則。

      (19)《衛(wèi)生要術(shù)》由清江蘇吳縣人潘霨于咸豐八年(1858)刊印,《內(nèi)功圖說》由清人王祖源于光緒七年(1881)刊印,筆者所見《易筋經(jīng)義服氣圖說》為光緒十年春月重刻。

      (20)“我命在我”,出自《抱樸子內(nèi)篇》:“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深刻反映了古代道教強調(diào)通過個人努力,以冀長生不老的思想。

      (21)無谷等編《少林寺資料集續(xù)編》,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年,第11頁。

      責任編輯:王 軻

      猜你喜歡
      易筋經(jīng)
      《易筋經(jīng)》成書及版本考略*
      易筋經(jīng)(九)
      易筋經(jīng)(八)
      圣典何來
      健身氣功易筋經(jīng)
      基于熱掃描成像系統(tǒng)探討易筋經(jīng)“托天樁”對陽虛質(zhì)督脈紅外熱成像的影響
      《易筋經(jīng)》作者“紫凝道人說”新探
      中國易筋經(jīng)與印度瑜伽的比較研究
      健身氣功·易筋經(jīng)教學口令
      华宁县| 三河市| 建昌县| 金湖县| 襄城县| 南部县| 集贤县| 南木林县| 兴安盟| 尤溪县| 顺义区| 西畴县| 思南县| 格尔木市| 中西区| 雷山县| 巴楚县| 中卫市| 丁青县| 建德市| 沂南县| 仙桃市| 丰镇市| 油尖旺区| 齐齐哈尔市| 汉沽区| 察隅县| 教育| 香港| 万州区| 赤城县| 正安县| 莫力| 城固县| 历史| 九龙县| 桐梓县| 三亚市| 白河县| 黄梅县| 汨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