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任
今春到北京住了很長一段時間,開始用以往不同的方式在北京行走,自然便有不同的體會。去得最多的是后海。
走入后海,是在一個下午,柳絮在風雨中飄飛,京華在煙雨中。
后海的一邊是王公貴族的府邸,是老北京院落和胡同最集中的地方。這里原本是一塊清靜地,而現(xiàn)在卻熱鬧得很。
朋友領著我們先往這片胡同中走去,他說不遠處就是如今旅游的熱門景點——恭王府。在他的引導下,我們繞著后海走,走了好久才到一片胡同的邊緣,沿著那片胡同的出口,密密麻麻地擺了數(shù)十輛三輪車,一式的裝扮,為逛胡同的游客準備的。朋友說坐坐黃包車吧,我堅持走路,想看看這胡同到底是怎樣的韻致。
朋友說的“不遠”,是以他們北京人的感覺來說的,人家城大天大,多遠也覺得不夠遠,卻苦了我們這些平時走路不多的人。
在胡同中穿行,老北京真實的一面撲面而來,灰色的磚瓦,精致卻并不張揚的門樓,悠悠然生長著的植物,還有不緊不慢走在其中的北京人。
過去,這里住的都是聲名顯赫的人物,每個門樓里面鎖住了無數(shù)的往事。
看了胡同和官邸,朋友要我去另一邊的老商業(yè)街看看,那條街有一個怪怪的名字——煙袋斜街。像我這樣的一個男孩子,本是不愛逛街的,可在朋友的勸說下,終究還是去了。街不長,也不大,窄窄的,小小的,卻有著各式各樣的房子,老商鋪、老廟宇、老茶樓、老院落,全都是低矮的,在看慣了現(xiàn)代化的高樓大廈后,再看這些房子,就覺得像是微縮景觀。街道兩邊商店里的商品千奇百怪,和百貨公司里的不一樣。有一家店賣的全部是西藏的衣物與首飾,滿房子掛著布燈、銀飾。
這條街邊上有一座橋,名叫銀錠橋,據(jù)說天氣好時,站在這里可以看得見西山。過去當官的人都喜歡在這橋上走走看看,誰看到了西山,就有好運氣。我在這個煙雨黃昏,站在橋上,沒有看到西山,卻發(fā)現(xiàn)浩大、嚴肅而紛繁的北京,也有如此安靜的所在。
后來,我常去后海,忘記生命中的痛楚,平靜地對待生活。
教師點評
文章以游蹤為線索,緊扣“煙雨”二字下筆,文中的“煙雨”,實際上是歷史的代名詞,無論是恭王府,還是煙袋斜街、銀錠橋,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了歷史的縱深處。
(周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