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詔亮
“跳皮筋,皮筋跳,傻子唱歌唱顛倒,又吹鼓,又打號,太陽一邊出來了;十點鐘起的早,背上學校上書包,交白卷,不著急,得了兩分笑嘻嘻,笑嘻嘻又留級,老頭還上一年級?!边@是小時候常掛在嘴邊的一首兒歌,幾十年過去了,我仍還能清晰地記得它。雖然當時也弄不懂是什么意識,就知道順口好聽,小孩子們都唱。
“月姥娘,萬丈高;騎白馬,挎洋刀;洋刀快,切白菜;白菜老,切棉襖;棉襖紅,切籽綾;籽綾籽,切麻籽;麻籽麻,切板鍘;板鍘板,切黑板;黑板黑,切糞堆;糞堆臭,切臘肉;臘肉辣,切面瓜;面瓜面,切雞蛋;雞蛋滾,切涼粉;涼粉涼,切冰糖;冰糖冰,打起鑼鼓下正東?!倍@首富有韻律感的兒歌,很有詩意,特別是在月亮當空的夜晚,兒童們聚集一起仰望著明晃晃的月亮,無憂無慮地唱著這首歡快的兒歌,玩著游戲,是那么地快活和自在,想起來真是羨慕那個時候,但這一切都太遙遠了,過去的永遠也回不來了,只能坐在辦公室里獨自一人在回憶中重溫這首兒歌的樂趣。
過去的一些民間兒歌大都是來源于人們的生活,沒有章法,沒有規(guī)則,隨意性強,可能也登不了大雅之堂,充其量算是一種“土文化”,沒有人整理,生命力也非常脆弱,各處一隅,誕生得快,消失得也快,時間久了,漸漸地已被人們淡忘。我認為文化再“土”,都有著它的時代意義,理應(yīng)把它挖掘整理出來,以共人們享用。特別是六七十年代時期的兒歌,現(xiàn)在幾乎沒有人再提起它了,“月姥娘,圓又圓,里面坐個花木蘭;花木蘭會打鐵,一打打個爹;爹、爹會揚場,一揚揚個娘;娘、娘會割草,一割割個嫂;嫂、嫂會燒飯,一燒燒一鍋驢屎蛋?!薄霸吕涯锕庥?里邊坐個莽牛;莽牛出來喝水,里邊坐個小鬼;小鬼出來買菜,里邊坐個奶奶;奶奶出來梳頭,一梳梳個麻騖油?!薄霸吕涯铮驕珳?,割了麥子叫姥娘。姥娘不吃小鍋飯,刷刷小鍋炒雞蛋。雞蛋香,炒干姜;干姜苦,炒老虎。老虎一瞪眼,七個碟子八個碗?!边@些兒歌大都是在月圓花下的夜晚,母親和自己的孩子們一起,指著天空的月亮,母親拉著孩子的手,一遍又一遍地教著孩子唱的。
“扯大鋸,拉大栓,麥面糊湖下鍋酸;東院倆,西院仨,就是沒有小孩家;小娃娃,別生氣,明天蒸好都給你?!薄皷|來燕,西來燕,都來吃俺巧米飯。給俺針,給俺線,俺要織出綢和緞?!薄靶“宓?四條腿,我給奶奶嗑瓜子,奶奶嫌我磕得臟,我給奶奶燒面湯,奶奶嫌我不膏油,我給奶奶磕個頭?!薄皾M天月亮一個星,樹枝子不動刮大風;一根雞毛沒刮動,火車頭刮得上天空;牽著耩子扛著牛,屋山頭里耩芋頭,耩的芝麻它不下,耩的芋頭它下的稠;吹著銅鑼打喇叭,馬棚拴在馬底下,我說這話顛倒嘴,抹了個腚幫毀(打)鞋底?!薄靶『蜕?打呼嚕,大姐二姐來喝粥,喝完粥,不給錢,老和尚帶她們上海南?!薄安粠彝嫖也煌?,我上南山蓋屋玩;屋倒了,樓倒了,把你媳婦砸跑了。”“紅眼綠鼻子,四個貓?zhí)阕樱呗放九卷?,專吃哭孩子?!薄靶“纂u,溜河崖,洗白手,插花鞋。插的花鞋擱哪來?擱在老公鋪頭上,老鼠咬個尖,捏著鼻子哭三天?!薄岸莅尾莞?,拔了草根喂驢駒兒,驢駒兒長大了,會給二妮說話了,二妮俺也出嫁啦?!薄靶《?,拔豆芽。一拔拔到山旮旯;狗吃了,貓嚼了,捏巴捏巴又活了?!薄柏N孬包,腚眼插刀,三天不拔,腚眼發(fā)芽?!薄靶〖糇?,剪白布,一剪剪個花椒樹。花椒樹上有天鵝,哪個小狗跟我學?!?“貨郎挑子你別走,出門碰個大花狗,買你的針買你的線,買你的小刀割你的蛋?!薄澳阋才戆骋才?,一扭扭到十八九,俺娘不給俺說婆家,俺就跟著情哥走?!薄皬垘土量复蟮?,要拿人,緊您挑,挑大的,挑小的,單挑你這個會跑的?!薄岸逡欢舛蛇叺?,螞蚱不吃蚰子草;蚰子身上四兩肉,不多不少整十六;十六加十七,不多不少二十一;小毛驢去趕集,不多不少整三十?!薄氨硶蠈W校,走到學校嚇一跳。門口站著美國姥,腰里別著盒子炮。美國大兵笑一笑,嚇得小孩嗷嗷叫。”這些歌謠,純屬于娛樂,沒有什么背景,其目的就是逗小孩們玩,雖然這類歌謠已沒有人再唱了。
在記憶中的兒歌里,也不僅僅是純娛樂的游戲,也有反映當時社會背景的歌謠,如“白菜幫,幫白菜,隊長開會剛回來;家人問他開的什么會?別提了,別提了,可讓上級熊極了,熊得俺三天三夜沒吃飯,餓的肚子直圓圓,隊里燒了鍋綠豆花,四個隊長撐倒仨,就除我還沒撐倒,提著褲子才跑到家;孩他娘,孩他媽,趕快拿紙給我擦,打這可不喝綠豆花?!薄鞍撞藥?,幫白菜,隊長開會才回來,大官吃,二官嘗,餓的社員直喊娘。”“白菜幫,幫白菜,社員推磨比驢快,不用草,又省料,不用干土墊磨道?!?“舔腚眼子,拉風箱,燒了一鍋羊肉湯,東一碗,西一勺,舔腚眼子的沒撈著。”“拖拉機,來開荒,大小干部都沾光。大干部吃,小干部嘗,社員一看嚼口糧?!薄巴侠瓩C拖拉拉,四個干部撐倒三,還有一個沒撐倒,提著褲子屙到家?!睆倪@類歌謠中,可以看出當時經(jīng)濟的落后和社員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反映了社員對當時社會中存在的弊端不滿。
記憶中的兒歌,雖然事過境遷,但它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種燦爛文化,閑暇之余,品味一下孩提時期的歌謠,更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樂趣,同時也找到了這顆永遠不老的童心。
責任編輯 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