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琳
我有一位好老師,她叫廖月潔。廖老師不但待人親切,還有一雙會說話的眼睛,(“會說話的眼睛”這是一個比喻。另外,大家想想,“待人親切”與“有一雙會說話的眼睛”之間有沒有遞進的關系?“不但……還”用得恰當嗎?請你刪除“不但……還……”,把這段話再念一念,是不是更好?) 這雙眼睛一直鼓勵著我,使我在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中健康成長。
那次,上語文課的時候,我靜靜地坐在座位上,眼睛看著黑板,心里卻想著:今天是我的生日,媽媽說今晚會加菜,加什么菜了?炸雞翅,燒排骨,還是生菜包呢……想著想著,我暗暗發(fā)笑。直到同桌用手臂捅了我一下,我才驚醒過來,抬頭一看,老師那銳利的眼光直射在我的臉上,(“銳利”與“直射”用得很準確,可以看出廖老師上課時對學生的要求是很嚴的) 我才意識到剛才自己溜了神,這樣也能被老師看出來,老師的眼睛好厲害!(“厲害”一詞與前面的“銳利”“直射”相照應,寫出“我”對老師的佩服)
還有一次,在一堂公開課上,許多老師來聽課,廖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讓同學們解答,全班鴉雀無聲,人人都在認真思考,我很快就想到了答案,但不敢舉手回答。這時,我看見老師那雙急切而期盼的眼睛。(另一種眼神,與上文有對比,有變化)我終于鼓起勇氣,舉起了手。老師馬上說:“曉琳,請你回答?!蔽艺酒饋?,由于驚慌一下子竟把答案忘記了。我呆呆地看著廖老師,看到了,看到了,我看到廖老師那雙會說話的眼睛好像在鼓勵我:“別怕!慢慢說,老師相信你能行!”(老師與學生之間無言的交流)看到這一切,我心里踏實了,很流利地把答案說了出來。頓時,班上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廖老師那贊許的目光投射在我身上,(從“鼓勵”到“贊許”,筆下的人物有發(fā)展、有變化)我心里甜絲絲的。
廖老師,我愛你這雙會說話的眼睛!這雙會說話的眼睛常常在提醒我,幫助我,時時刻刻鼓勵我上進。(與文章開頭有照應,很好?。?/p>
作者寫“我”與廖老師的眼神的交流寫得較成功,三次眼神描寫各有不同,也起到了不同的效果。不過讀完了全文,我們對廖老師是怎樣一個人,一個怎樣的老師,印象還是有點模糊。為什么呢?作者單一地扣住眼睛來寫,沒有把人物放在事件與動作中來發(fā)展,結果思路反而放不開了。
下面這篇文章,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它把人物放在一個完整的過程中來展現(xiàn),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