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可菜
5·12汶川地震,舉國悲痛,山河嗚咽。那些美麗身影在頃刻間永遠消逝,大自然再一次向人類證明了它巨大的威力。災難讓我們快速成熟,讓我們深深思索平日中忽視的東西,比如生命有多脆弱,生命有多頑強……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下午第一節(jié)課,教室日光燈搖晃,學生肆意地哄笑。不曾料到,只這一瞬,短短12秒—只是閑暇的我們沖一杯茶,讀一小行自己喜愛的文字的工夫,卻瓦礫了整個汶川,數(shù)萬鮮活的生命之花頃刻殞落。
川之傷,國之殤。曠世悲愴。
寄宿制學校,沒有電臺廣播,教室多媒體平臺不能上網(wǎng),只有餐廳有高懸的電視……信息渠道閉塞。直至第二天上語文課,我說了個大概,學生才恍然大悟:哦,原來是四川地震了!不明詳情的學生嬉笑著。我沉痛地說:“別笑,就在你們哄笑的這一刻,汶川孤城中就有生命因為得不到及時的救援永遠地停止呼吸。廢墟下,將是怎樣的掙扎……”同樣也是坐在課堂上的學生,也許那時侯,他們中有人正準備看完最后一頁書;或者,有人正為能攻克最后一道難題而苦思冥想;或許是,還有一群血氣方剛的少年正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我讓學生盡可能請假回家,作業(yè)就放一旁去,只看電視或上網(wǎng)—今天,我們只關注汶川。但請假的學生到底還是不多……我有些失落,不知道是學生心如堅冰還是學業(yè)負擔太重。
我以為,我們的教育不在于解出一道數(shù)學題,不在于識記一個成語的用法,不在于形而下的反復體認。倒塌的教學樓、斷壁殘垣中的籃球、撕心裂肺的母親……關注災情給學生形而上的思考,以價值意識形態(tài)的震撼:關于生存與死亡、恐懼與希冀、絕望與悲愴、脆弱與堅強……就讓我們看著電視畫面痛哭流涕,心揪緊、顫動。那是最深切的哀悼,是人性的悲憫。慟,慟,慟!
周末的時間,學生全部回家的時候,我布置學生有關地震的思考的作文,角度自選,不要寫套話,無須理性,只要有自己的真情實感。周日晚,再見學生時,有位學生紅著雙眼對我說:“老師,我根本寫不下去,一想起那些畫面,我就無法控制自己……”這,何嘗不是教育??!
生命的脆弱
據(jù)民政部報告,截至7月1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 69195人遇難,374177人受傷,失蹤18392人。
帕斯卡爾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甚至是,宇宙間一滴水一口氣,就足以致命。”在不可抗拒的天災面前,生命脆弱得像走鋼絲的玻璃,不堪得可能是一個驚雷,一只螞蟻,一塊石頭,一個果凍就可以將它終結。旭日東升,夕陽西下,大自然繼續(xù)它的行程,而生命已永遠消失。突如其來的地震摧枯拉朽毀滅一切:多少一秒鐘前還揚著頭顱對著太陽呼吸的孩子卻永遠
停止了呼吸;多少清澈的瞳孔卻永遠地閉上了雙眼;多少故事未譜高潮便早早擱淺;曾經(jīng)熙攘的城市滿目瘡痍永恒地凝為傷疤……一切都定格在這個支離破碎的春天。
生命的頑強
5月15日,一位被困75個小時的女孩被救出。大家都被她從一處斷裂的樓體形成的狹窄空隙里發(fā)出的聲音,以及這一聲音所表現(xiàn)的冷靜和自信打動著:“我叫樂劉會,我相信你們會來救我。聽到你們在外面說話,我就不停地喊救命,沒聲音了,我就不喊了,節(jié)省力氣??柿损I了,我也堅持著。我現(xiàn)在還活著,我很高興。我希望大家不要為我擔心,在里面我會自己保護自己的。你們來救我,我很感謝你們!”
72小時的“黃金救援”時間后,雖然誰也不知道廢墟下究竟還有多少人活著,但是,在最頑強的毅力和最堅定的信念支撐下,一個個生命的奇跡,經(jīng)歷死亡與毀滅的考驗。被埋150小時的虞錦華,196小時的王友瓊老人、216小時的崔昌會……11歲的少年吉萬背著3歲半的妹妹,深山中步行了12個小時?!耙欢ㄒ钪钡男拍睿谖⑷醯暮粑酗@得如此強烈。他們在與自然、與時間的對峙中詮釋了生命的深刻與偉大,倒下的身軀依舊可以如此剛毅挺拔,柔弱的葦草可以堅如磐石。在天災面前,我們選擇勇往直前。
人性的光輝
在什邡市師古鎮(zhèn)民主中心小學三層的教學樓轟然倒塌時,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嚇得呆坐著,不知所措。20歲女教師袁文婷一次又一次沖進教室,共救出13名孩子。當她最后一次沖進去后,樓房完全垮塌了……
悲劇使人哀痛,人性則更令人感動。袁文婷在最璀璨生命的年華上,放過逃離死神的生機;譚千秋用自己的身體承受了鋼筋水泥的沖力,保全了四個年輕的生命;馬健刨出自己的同學,整整四小時,雙手血肉模糊……
誰愿意永遠沉睡在冰冷的孤冢?但生命孤城內的幸存者,沒有選擇逃離,他們選擇進入廢墟,拯救受困的人……
世界如此明亮,不僅是太陽神的光芒,更有人類心中最高尚的道德法則。此刻,雖常常沉默卻永生不滅的精神與力量—人性的光輝,作為一種強大的力量,以舍生忘死、舍己為人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人類獨有的精神、特殊的姿態(tài)。它永不湮滅光輝,將超越時空的界限和觀念的變遷,在歷史悠遠的鐘聲中奏出美妙的音符。
總理握著孩子的手,說不出一句話,眼眸里是酸楚的淚水;
搜救兵用頭盔拍著頭,遏制住涌出的淚水;連線中的記者聲音哽咽,只拍下一張相片便狠狠地扔下了相機;央視主播趙普潸然淚下;主持人白巖松“希望我能不哭地把它念完”……在此刻,在電視前,多少人痛哭失聲,真實地流下感動的眼淚!這,便是人性的悲憫的力量。銘記,我們的淚水!
愛的力量
溫家寶:“時間就是生命,早到一分鐘,我們就可能多救出一個孩子、多救出一個幸存者,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盡百倍努力……”
蔣敏:“家人沒有了,把愛留給活著的人。”
錐心的痛,洶涌的愛。搜救隊員寫下遺書從直升機上無畏地跳下,四川的農(nóng)民開著拖拉機往城里送飯,人人捋起袖子排隊獻血,醫(yī)護人員義無反顧做了一臺又一臺的手術,全國志愿者自掏腰包買工具、買儀器、買礦泉水、買機票前往災區(qū)……生命無法保障,一切都不足恃,救人高于一切,救災高于一切,已經(jīng)成為這個國家的最強音。上千人,上萬物資,蜂擁而去。生命救助、心理關懷、以人為本,在地震之痛中鑄造仁愛、包容、堅忍、不屈的民族氣質。
“災區(qū)的人民比我更窮”,一位乞討老人捧著105元零錢送入了募捐箱。在真正的苦難面前,我們才恍然,這個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溫暖、友善。
愛,讓我們生死不離,不拋棄、不放棄、不失望、不絕望……人類本真的對于生命之愛,是比地震、洪水、病毒更強大的力量。有了愛,我們更堅強;互相扶持,我們更加懂得愛的真諦、生命的珍貴。
生命的尊嚴
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死亡對于每個人來說,也只有一次。從某種意義上講,死亡都是不可復制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沒有誰比誰的生命更寶貴。死亡永遠是他者的,活著的人無法體驗死亡的滋味。給死者以尊嚴,讓生命擁有自始至終的尊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國務院決定將5月19日至21日設為全國哀悼日。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為普通國民設立的哀悼日?!抖Y記·曲禮》中說:“禮不下庶人”,而在這一天,生命的尊嚴上升到歷史頂點。在這一天,我們能聽到一種聲音:“我并沒有離去,你這因想起我而哭泣的人,我只是改換了住處。我將在你心里常駐,被愛的人將化作愛者的靈魂。”泰戈爾說:“讓生者有那不朽的愛,讓死者有那不朽的名?!睂τ阢氪ǖ卣鹬袛?shù)萬遇難者,我們謹以自己不朽的愛,賦予他們不朽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