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順
古今同形異義詞【把握】古義:握,拿在手里。如: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走遍)海內(nèi)而無饑寒之患。(《論貴粟疏》)今義:一指抓住,多指抽象事物,如“把握時機”;二是做事成功的可靠性,如“你今年考上大學(xué)有把握嗎?”
古今同形異義詞【百姓】古義:一是百官?!秶Z》韋昭注:“百姓,百官也。”二是貴族。《尚書》鄭玄注:“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也?!比抢习傩?。如: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史記·陳涉世家》)今義:人民。
古今同形異義詞【暴露】古義:一是顯露。暴讀pù,如:農(nóng)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窮冬暴露。二是冒風(fēng)雪。暴讀pù,如:使君感怒,以暴露于教邑之野。今義:一般暴露、顯露。如:學(xué)生中暴露一些思想問題。
古今同形異義詞【卑鄙】古義:卑,指出身低微;鄙,指為人粗野。常用作謙詞。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不惜降低身分),三顧(到)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今義:品質(zhì)惡劣。常用作貶義。如:真想不到,他竟會這樣卑鄙下流。
古今同形異義詞【北面】古義:一是兩個人背靠背坐著。后專指四個方向之一,與“南”相對。如:引(率領(lǐng))軍北還。(《赤壁之戰(zhàn)》)
古今同形異義詞【布衣】古義:平民。上古的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有能穿絲綢品。所以“布衣”就成了老百姓的代稱。如: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今義:布制的衣服。如:他和普通老百姓一樣,過著布衣素食的生活。
古今同形異義詞【不必】古義:兩個單音詞,意即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今義:副詞,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如:這道題我已經(jīng)會做了,您不必給我講了。
古今同形異義詞【不避】古義:不比……差,不亞于,不次于。是一個詞。如:今海內(nèi)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論貴粟疏》)今義:不躲避,不躲開。是兩個詞。
古今同形異義詞【不過】古義:不得超過,不會超過。兩個詞。如:大都不過三國之一。(《鄭伯克段于鄢》)今義:一是副詞,表示不超過某種范圍。如:她上大學(xué)時候,不過十七歲。二是連詞,表示轉(zhuǎn)折,但不是全面的扭轉(zhuǎn),而是部分的不夠,或者是一定程度的修改。如:英語他也會說,不過發(fā)音不很準確。
古今同形異義詞【不好】古義:不美,不漂亮。兩個詞。如:是女子不好,煩大巫嫗為入報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門豹治鄴》)今義:壞的意思。如:今天天氣不好。
古今同形異義詞【部分】部署,安排。動詞。如:部分略(籌劃),一宿皆辦。(《顏氏家訓(xùn)》)今義:表整體中的局部,或整體里的一些個體。
古今同形異義詞【操持】古義:兩個單音詞,操是把握、握著,持是拿著。如: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節(jié)杖上的旄毛)盡落。(《蘇武傳》)今義:一個雙音詞,籌劃,籌辦。如:這件事到底怎么辦,還要你來操持操持。
古今同形異義詞【成人】古義:指完美無缺的人而言。如:子路問成人。(《論語》)今義:一是指人身發(fā)育成熟。如:長大成人。二是成年的人。三是成全人家。如:成人之美。
古今同形異義詞【赤子】古義:一是初生嬰兒。如:赤子之心。(《孟子》)二是百姓。如:皆我東南赤子膏血也。(《方臘起義》)今義:小孩子。
古今同形異義詞【處分】古義:中性詞,處置、安排。如: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孔雀東南飛》)今義:貶義,用于對犯錯誤的人或壞人壞事的處理。
古今同形異義詞【春秋】古義:一是指年齡。如:且陛下春秋高,法令無常。(《蘇武傳》)二是指一年。如:螻蛄不知春秋。(《逍遙游》)三是孔子所作的書名。如: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今義:一是指春季和秋季,二是指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
古今同形異義詞【從容】古義:一是指文采華麗,縱橫華麗的言辭。如: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屈原列傳》)二是指一舉一動。如:從容中道(合乎規(guī)律)。(《中庸》)今義:一指行動上鎮(zhèn)靜、沉著。如:劉胡蘭在兇殘的敵人面前從容就義。二是指時間上寬裕。如:時間很從容,做完后還可以檢查一遍。
古今同形異義詞【大夫】古義:古代的官名。三代之時,天子、諸侯皆設(shè)置,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秦漢以后,設(shè)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清代文官自正一品至從五品,亦稱大夫。如: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石鐘山記》)今義:稱醫(yī)生為大夫。
古今同形異義詞【大人】一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如: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易經(jīng)》)二是稱做官的人(下屬對上司稱呼),也指對王公貴族的稱呼。如:陳涉無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徐公傳》)三是對長輩的尊稱,對老者、長者的敬稱。后來對同輩朋友中年齡身份稍高的為了表敬,也稱大人。如:京師大人咸異器之。(《馬嚴傳》)今義:與小孩相對,表示成年人的意思。
古今同形異義詞【怠慢】古義:松懈,輕忽。如:怠慢忘身,禍災(zāi)乃作。(《勸學(xué)》)今義:冷淡,待人不夠殷勤?;蚩吞自挘硎菊写恢?。如:對不起,多有怠慢。
古今同形異義詞【道德】古義:廣義指政治上舉賢受能的措施,狹義指個人的品德才藝的修養(yǎng)。如: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屈原列傳》)今義:指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guī)范,個人品德。
古今同形異義詞【地方】古義:指領(lǐng)域面積,土地面積。如: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諸侯。(《孟子》)今義:一泛指地點。如:你筆放在什么地方了。二是指中央以下功夫的各行政區(qū)域。如:中央工業(yè)與地方工業(yè)并舉。
古今同形異義詞【顛覆】古義:倒下,滅亡。如: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六國論》)今義:推翻。如:顛覆活動。
古今同形異義詞【典型】古義:指模型或模范。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以木為之曰模,以竹曰范,以土曰型,引申之為典型。今義:指在同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如: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等。
古今同形異義詞【斗爭】古義:吵鬧,打架。如:群雞正亂叫,客至雞斗爭。(杜甫《羌村三首》)今義:矛盾的雙方互相沖突,一方力求戰(zhàn)勝另一方,用于人。如:階級斗爭。
古今同形異義詞【獨立】古義:偏正短語,單獨站立或孤獨站立。如:煢煢獨立,形影相品。(《陳情表》)今義:動詞,一個國家或一個政權(quán)不受別國或其他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而自主存在。如:宣布獨立。
古今同形異義詞【多方】古義:“方”字是指學(xué)術(shù)而言,多方是指說學(xué)識廣博。如:惠施多方,其書五車。(《莊子》)今義:多方面。如:他來到你們這里受到了多方照顧。
古今同形異義詞【多謝】古義:叮嚀,囑咐。如:多謝后世人,戒之慎無忘。(《孔雀東南飛》)今義:表示感謝。如:這件事多謝您幫忙。
古今同形異義詞【發(fā)明】古義:一是指闡明,闡發(fā)。如:言而發(fā)明之則為詩。(白居易《與元九書》)二是指開擴,啟發(fā)。如:發(fā)明耳目,寧體便人。(宋玉《風(fēng)賦》)今義:指從無到有的創(chuàng)造。
古今同形異義詞【反復(fù)】古義:一是指扭轉(zhuǎn)形勢。如: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fù)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傳》)二是指書信往返。如: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fù)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馬諫議書》)今義:一是指重復(fù)。如:這件新產(chǎn)品是王工程師進行了上百次的反復(fù)實驗才成功的。二是顛過來倒過去,翻悔。如:他這人說話總是反復(fù)無常,真假難分。
古今同形異義詞【非常】古義:一是指意外事故。如: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二是指異乎尋常。如: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司馬相如列傳》)今義:一是形容詞,不尋常的,特殊的。如:非常時期。二是副詞,極,非常。如:非常美麗。
古今同形異義詞【封建】古義:上古說的封建,指分封土地,建立諸侯國。如: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柳宗元《封建論》)今義:一指封建主義社會形態(tài)。如:反封建。二是帶有封建社會的色彩。如:頭腦封建。
古今同形異義詞【風(fēng)流】古義:一是杰出,英俊。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二是指繁華的景象。如: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三是學(xué)問才華,雍容的風(fēng)度。如:搖落深知宋玉悲,風(fēng)流儒雅亦吾師。(杜甫《詠懷古跡》)今義:生活浪漫放蕩;男女關(guān)系不正當。如:這個放蕩的風(fēng)流人物終于受到了紀律的制裁。
古今同形異義詞【逢迎】古義:迎接。如: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孔雀東南飛》)今義:奉承,拍馬。如:人家都說他是一個阿諛逢迎的小人。
古今同形異義詞【夫人】古義:那個人,“夫”作指示代詞。如: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傳》)今義:對別人妻子的敬稱。
古今同形異義詞【扶老】古義:拐杖。如:策扶老以流憩(隨意走動休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今義:扶著老人,常與“攜幼”并用。
古今同形異義詞【傅會】古義:構(gòu)思文章。(指文章的布局、命意、修辭等),又作“附會”。如: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張衡傳》)今義:勉強穿鑿。如:牽強附會。
古今同形異義詞【感激】古義:感動、激發(fā)。如: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奔走效勞)。(《出師表》)今義:深深地感謝。如:在我困難的時候,是您幫助了我,我將永遠感激您。
古今同形異義詞【更衣】古義:一是指上廁所。如: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內(nèi)。(《赤壁之戰(zhàn)》)二是換衣服。如:坐乃起更衣。(《漢書·灌夫傳》)今義:換衣服。
古今同形異義詞【故事】古義:舊事,前例,老路,歷史教訓(xùn)。引申為覆轍。如: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ā读鶉摗罚┙窳x:真實的或虛構(gòu)的有人物有情節(jié)的事件。如:你聽說過長征的故事嗎?
古今同形異義詞【豪杰】古義:一是有聲望地位的人。如: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商議起義大事)。(《陳涉世家》)二是英雄人物。如:山東豪杰遂并起。(《過秦論》)今義:才能出眾的人。如:英雄豪杰。
古今同形異義詞【河北】古義:黃河以北,是兩個單音詞。如: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鴻門宴》)今義:指河北省。
古今同形異義詞【橫行】古義:動詞,縱橫馳騁。如: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鏟除邪惡,消除禍害)。(《赤壁之戰(zhàn)》)今義:橫行霸道。如:有些壞人倚仗暴力,橫行不法。
古今同形異義詞【揮霍】古義:揮是搖手、舞動的意思,霍是反手的意思。揮霍是一搖手,一反手,一搖一反,表示動作非常輕捷、迅速。如:紛云揮霍,形難為狀(描寫出來)。(陸機《文賦》)今義:任意浪費錢財。如:這個貪污分子把大量的贓款揮霍掉了。
古今同形異義詞【會計】古義:會,聚會;計,商議。如: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商議起義大事)。(《陳涉世家》)今義:管理財務(wù)或賬目的人。
古今同形異義詞【賄賂】古義:賄的本義是財物,或贈給財物。用作貶義,引申為賄賂,用財物收買。如:公然白日受賄賂。(韓愈《詠貞行》)今義:用金錢財物收買別人。如:他用了十塊銀元賄賂了獄卒,才和父親見了一面。
古今同形異義詞【即使】古義:即,就;使,讓,叫。即使就是馬上叫人去做某事。如:即使吏卒共抱巫嫗投之河中。(《西門豹治鄴》)今義:表假設(shè)性讓步的連詞。如:即使你去了,恐怕也不會有好辦法。
古今同形異義詞【交通】古義:一是勾結(jié)。如:因其富貴,交通王侯。(《論貴粟疏》)二是互相通連。如:枝枝相覆和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今義:一是各種運輸與郵電通信的總稱,二是往來通達。如:交通要道。三是特指通信和聯(lián)絡(luò)。如:交通員。
古今同形異義詞【結(jié)束】古義:裝束,整裝,打扮。如:婉貞于是率諸少年結(jié)束而出。(《馮婉貞》)今義:事情做完,一個過程的完結(jié)。如:這學(xué)期馬上就要結(jié)束了。
古今同形異義詞【經(jīng)濟】古義:經(jīng)世濟民,治理國家。如:古來經(jīng)濟才,何事獨罕有。(杜甫《上水遣懷》)今義:一是經(jīng)濟學(xué)上指社會物質(zhì)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的活動。二是以較少的人力、物力獲得較大的效果。
古今同形異義詞【經(jīng)理】古義:管理,治理的意思。如:皇帝明德,經(jīng)理宇內(nèi)。(《秦始皇本紀》)今義:一是指經(jīng)營管理,二是指企業(yè)的負責(zé)人。如:他是公司的經(jīng)理。
古今同形異義詞【經(jīng)營】古義:一指建筑,營造。如:經(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詩經(jīng)》)二指謀劃,安排,籌劃得來的財物。如:凡君所畢世而經(jīng)營者,為天下也。(黃宗羲《原君》)今義:籌劃并管理(企業(yè)等)。如:經(jīng)營農(nóng)業(yè)。
古今同形異義詞【鞠躬】古義:小心謹慎。如: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出師表》)今義:彎身行禮。
古今同形異義詞【舉手】古義:一是動手。如:先生舉手出狼(把狼從囊里放出來)。(《中山狼傳》)二是告別時的動作。如:舉手長勞勞,兩情相依依。(《孔雀東南飛》)今義:一是表示贊同。如:請同意這個決定的同志舉手。二是要求發(fā)言時的動作。如:現(xiàn)在我們請先舉手的同志發(fā)言。
古今同形異義詞【具體】古義:具,具備;體,形體。如: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雁蕩山》)今義:一是明確,不抽象,細致。如:這是我們這學(xué)期的具體計劃。二是特定的。如:請您安排一下我的具體工作。
古今同形異義詞【開張】古義:廣泛。如: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今義:一指店鋪開業(yè)。如:本店定于五月一日正式開張營業(yè)。二指商店、小販每天第一次交易。如:今天都十點了才開張。
古今同形異義詞【慷慨】古義:理直氣壯,意氣激昂。如: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指南錄后序》)今義:大方,不吝惜。如:一貫慷慨大方,從不把錢財看重。
古今同形異義詞【可憐】古義:可愛,可惜,可羨,可憐。如:百花高樓更可憐(可愛)。(杜甫《江畔獨步尋花》)可憐(可惜)無數(shù)山。(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可憐(令人憐憫)身上衣正單。(白居易《賣炭翁》)今義:值得同情。如:他從小就死了媽媽,家里又窮,真可憐。
古今同形異義詞【烈士】古義:古代泛指有志功業(yè),重義輕生而還活著的人,統(tǒng)稱烈士。如白刃交于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莊子·秋水》)今義:特指為革命事業(yè)或其他正義行為壯烈犧牲的人。如:革命烈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