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娥
美國家庭教育給人印象最深的一點是:從小就尊重孩子,重視給孩子個人自主權(quán),讓孩子學會在社會允許的條件:下自己做決定,獨立地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跌倒了,爬起來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人不應該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薄畔ED哲學家赫拉克利特
“跌倒又有什么關(guān)系,還可以再站起來,跌倒后,可以順便仰望一下藍藍的天空今天也在無限延伸的朝著我微笑,我是活著的?!薄绹裰V
在美國,無論在哪里,都可看到蹣跚學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會主動跑上前去,彎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聲起來,小孩看到?jīng)]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來,除非摔得頭破血流,無論在公園里。還是在街頭或是飛機艙的過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搖搖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著跑的驚險鏡頭。
美國人很愛孩子,但不會總是抱著、盯著孩子。六七個月大的孩子就自己抱著瓶子喝水,喝奶,大一點就自己學用刀叉吃飯。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絕不喂,總是讓孩子自己吃,孩子做游戲也是自己一個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塊做,很少纏著父母,父母外出旅游,就把很小的孩子交給父母或花錢寄放別人家,請人帶幾天。家里辦晚會或去參加別人的宴請,也看不到家長總牽著自己的孩子。
跌倒了,笑著爬起來!人生就該有這樣的樂觀豁達。當你不理解時,會認為美國爸爸媽媽的做法,是一點都不關(guān)心孩子,但細細想來,他們是對的。因為正是他們的做法才能使孩子從小不怕困難。遇到問題能夠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從哪兒倒了從哪兒爬起來。他們不怕跌倒,只要跌倒了還能爬起來就是好樣的。
別在人前教子
美國孩子的父母認為,孩子從出生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愿和個性,無論父母還是老師都沒有特權(quán)去支配或限制他們的行為。
父母帶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給孩子,美國人最畏忌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類的話,也不會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時候?qū)⒆雍浅?。他們認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沒有錯,因為孩子有這個需要,任何人都沒有理由來指責,只能根據(jù)情況適時適當?shù)刈龀鼋忉尯驼f明,以做引導。
美國人反對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許當著人面斥責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因為這會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這樣做是一種犯罪。教育家洛克說過:“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意識也就越淡薄?!?/p>
在美國,父母對孩子的尊重是否太過分了?事實證明,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同父母大多非常合作,他們待人友善,懂禮貌,同大人談話沒有一點拘束感,自我獨立意識強。
專注才能做好事情
“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種專心的習慣,才有可能在日后對自己的事業(yè)全身心投入,不會被其他事情所干擾?!薄固啬?/p>
“注意是我們心靈的惟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jīng)過它才能進來?!薄獮踔兴够?/p>
“要想使自己成為一個注意力很強的人,最好的方法是,無論干什么事,都不能漫不經(jīng)心。”——普拉托諾夫
美國教育家里斯頓認為,注意力分散是孩子的一個普遍問題。
但父母也不要為此而過分緊張。孩子的注意力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同的,同一年齡段的孩子的注意力也是不同。
通常來說,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長短,取決于孩子的年齡、性格和其他個性。例如,五六歲的孩子,其注意力只能維持20分鐘左右。而12歲的孩子則可以維持25分鐘左右。
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太穩(wěn)定的,往往對什么事都感興趣,注意力容易隨興趣轉(zhuǎn)移,同時,孩子的注意范圍較小,注意受情緒影響較大,注意分配能力也較差。針對孩子的這些特點,父母要幫助孩子克服這些困難。
里斯頓認為,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十分重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把孩子的專注力激發(fā)出來。在美國,當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父母總習慣于要求他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并幫助他排除外界的干擾。他們對孩子感興趣的問題不斷尋根問底,深入思考。鼓勵孩子的興趣廣泛的基礎(chǔ)上,選擇最著迷的對象深入下去,因此,他們這種有意識地強化孩子興趣的做法,對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里斯頓博士就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能力,給孩子的父母提出了4項建議。
(1)保證給孩子玩的時間。
玩是孩子的天性,當孩子的天性沒有得到滿足時,他是不可能專注地做其他事情的。父母總是誤解了專注的含義。專注是指在一定時間內(nèi)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必須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對于孩子來說,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并不是一件好事。
比爾蓋茨的父親威廉,蓋茨就非常重視給孩子一定的游戲時間。他平時沒有太多的閑暇時間,因此,就讓比爾的外祖母陪他一起做游戲,尤其是做一些智力游戲,如下跳棋、打橋牌等。玩游戲時,外祖母總是對小比爾說:“使勁想!使勁想!”她常常為比爾下了一步好旗而拍手叫好。
這些游戲都極大地激發(fā)了比爾·蓋茨的專注力。
(2)保證給孩子安靜的環(huán)境。
里斯頓認為,孩子的注意力與周圍的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guān)系。要孩子在學習時注意力集中,父母就應該給孩子一個安靜、無干擾的學習環(huán)境,孩子的房間布置不要有太多刺眼的干擾物,物品的擺放也要整齊有序。
許多父母常犯的錯誤便是要求孩子的房間里學習,自己卻在客廳里看電視,并且將電視的聲音開得很大。
其實,父母最好每天花一定時間陪孩子學習,孩子在做作業(yè)時,父母就閱讀書籍,并且,父母允許孩子在做作業(yè)時有不懂的問題可以請教父母,久而久之,當父母不在的時候,孩子也會定時學習,并且非常專心。
所以,只有父母盡力排除使孩子分心的因素,孩子才會集中精力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3)讓孩子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
不同年齡的孩子的注意力穩(wěn)定時間是不一樣的:
5~10歲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達20分鐘。
10~12歲的孩子能集中25分鐘。
12歲以上的孩子可以集中半小時以上。
硬是要讓一個10歲的孩子60分鐘坐在那里去專注地完成作業(yè)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父母要根據(jù)孩子的年齡,要求孩子在相應的時間內(nèi)集中注意力,力爭保質(zhì)保量地完成作業(yè)。
如果孩子的作業(yè)量超過了孩子注意力穩(wěn)定的時間,應該讓孩子分割作業(yè),一部分一部分地來完成,這樣不僅有利于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能夠使孩子的學習有張有弛,提高學習效率。
如果父母不允許孩子中途休息,長時間地讓孩子做作業(yè),甚至在孩子的旁邊嘮叨沒完,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抵觸心理,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注意力自然也不能集中。
里斯頓說,開始學習的頭幾分鐘,一般效率較低,隨后上升,
15分鐘后達到頂點。
根據(jù)這一規(guī)律,可建議孩子先做一些較為容易的作業(yè),在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做較為復雜的作業(yè),除此之外,還可使口頭作業(yè)與書寫作業(yè)相互交替。
(4)專心做好一件事。
父母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在某一時間內(nèi)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對于家庭作業(yè)父母要幫他們安排一下,做完一門功課可以允許休息一會兒,不要讓孩子太疲勞。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動作慢,不允許孩子休息,還嘮叨沒完,使他們產(chǎn)生抵觸心理,效果反而不好。
孩子學習的最大“敵人”就是注意力渙散。有的孩子在做作業(yè)時,腦海里想到的是電視里正在播放的他們最感興趣的動畫片。
有的孩子做作業(yè)時,無意識地東張西望,心猿意馬,擺擺這,觸觸那,有的甚至是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作業(yè)。很多父母向老師抱怨,孩子只需10分鐘完成的作業(yè)卻兩個小時還完成不了。
因此,父母要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要讓孩子一邊學習一邊做其他事情。
蹲著的父母
在我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和我們說話的。我們認為,孩子也是人,也是獨立的人,因為他們比我們矮一些,所以我們就應該蹲下來和他們說話。——美國教育學者
走進美國家庭,你會看到各式各樣的玩具和兒童讀物放在令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墻上門上貼滿孩子們的“美術(shù)作品”,父母親很少強求孩子的言行。甚至不強求孩子稱呼他們爸媽,孩子們像伙伴似的直呼長輩的名字是很自然的事。
父母與孩子說話永遠是蹲下來,父母蹲下來和孩子在同一個高度上談話,同孩子臉對臉、目光對視著談話,體現(xiàn)了孩子對孩子的尊重,體現(xiàn)了成人對小孩子的事情或問題認真又親切的態(tài)度。同時,媽媽可以輕聲細語地耐心說服教育,更用不著大聲呵斥。
采用這樣的教育方式,能促使孩子意識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受到尊重的人,有利于從小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尊的人格,釆用這樣的教育方式,能幫助孩子認真對待自己的問題或缺點,它也為孩子創(chuàng)造了樂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是使孩子聽而不聞或產(chǎn)生逆反心理。蹲下和孩子說話,體現(xiàn)了如何看待子女同父母的關(guān)系的教育觀念,也從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著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
蹲下來,傾聽,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關(guān)心和理解,是兒童能夠接受的一種愛護,蹲下來傾聽,兒童離我們的距離就會縮短,蹲下來傾聽,表現(xiàn)出我們關(guān)心兒童內(nèi)心世界,蹲下來傾聽,營造出來的是一種民主、和諧、相互尊重的關(guān)系,孩子看來,在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
告訴孩子道德標準
“道德是一種在行為中造成正確選擇的習慣,并且,這種選擇乃是一種合理的欲望。”——亞里士多德
美國人非常重視孩子的品德教育。在這個以自由著稱的國家,一些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卻不容孩子違背。父母會不厭其煩把社會中約定的道德標準灌輸給孩子。
同情心,道德情感的核心是同情。它幫助孩子更加敏感地關(guān)心別人的需要和感情,更多地幫助那些受到傷害和遇到困難的人們,更能熱情友好地對待別人。善良這種美德,能使孩子體恤他人、舍己為人。關(guān)注他人的痛苦和受到的傷害,主動幫助有困難的人們?!案魅俗話唛T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觀念是為人所不齒的,在美國。父母不會將這種圓滑世故交給孩子,他們認為從長遠來看,走正路前途更光明。
愛心,許多美國人的家中,喂養(yǎng)著各種各樣的寵物,如:鳥、貓、狗等。父母讓孩子們每天照顧小動物的飲食起居,培養(yǎng)孩子的同情心和愛心,只要孩子愿意養(yǎng)小動物和植物,父母盡可能允許他去養(yǎng)。
善良心,善良心是一種內(nèi)在的強烈聲音。它能幫助孩子分辨是非,不偏離道德的軌道,一旦偏離就會感到內(nèi)疚。這種美德能增強孩子抵御與善行背道而馳的力量,使得他即便面對誘惑也能正確行事。這是培育誠實、責任心和正值等重要美德的基石。
尊重,這能鼓勵孩子看重別人的權(quán)利,使他們懂得:用需要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別人。如果他能關(guān)注別人的權(quán)利、別人的感情,這就奠定了避免暴力、不公正和仇恨的基礎(chǔ)。尊重別人,自己也將獲得尊重。
寬容,它能幫助孩子意識到別人不同的特點,對新的觀點和信念采取開放的態(tài)度,尊重別人,并不在乎種族、性別、外貌、文化、信念、能力等各方面的差異。
公正,公正在法制社會是相當重要的。它能讓孩子光明正大、不偏不倚地對待別人。具備了這種美德,就可能按規(guī)則游戲、依法辦事,公平競爭,在做出判斷之前傾聽各方面的意見,這種美德能增強孩子的道德敏感性,他將有勇氣替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伸張正義,謀求人人平等。
個個都是好好孩子
美國學校的辦公室里經(jīng)常貼著幼稚的畫,有的還能辨認出是鳥或者太陽,有的根本就是雜亂無章的“抽象畫”。“畫”上通常注明這是某某幾歲的作品,讓人充分感受到為人父母的驕傲。
美國孩子的父母從來不吝嗇贊美之詞。
一次,一位父親興奮地對朋友說“我兒子的棒球隊正在比賽,我想看看怎么樣了?!庇谑撬麄児盏綄W校賽場,他興奮地指著一個正準備跑壘的男孩說:“那是我兒子,很棒吧?”這是場很普通的比賽,孩子們都沒穿正規(guī)的比賽服,打得也很一般,可是家長們都在興致勃勃地觀看,還盡力為孩子們打氣。
還有一次,一群人約好去郊游,一對母子沒來,當父親的解釋說,他家大兒子正在比賽足球,媽媽去為他助威了。其實那只是小區(qū)內(nèi)的孩子踢著玩。一路上,父親不停地打手機詢問。最好兒子還是輸了,沮喪地向父親匯報。父親問“有沒用我教你的招”,孩子答“用了,但對手更厲害”。父親安慰道“沒關(guān)系,盡力就行了”,最后說“你是我的驕傲”。
美國孩子的父母的視覺往往集中在孩子的個性、特長和興趣上,從來不用別人家孩子的長處比自家孩子的短處,也從來不用自己小時候的長處來比孩子的短處。在家長們互相聊天時,常常聽到的是“我們家某某畫了只會飛的松樹,老師夸他有想象力?!绷硪晃粙寢尵o挨著就會說:“我們家小妹音準掌握得好,彈琴又進步了?!彼麄兲貏e重視大人對話時旁聽的孩子,往往給孩子積極向上的心理暗示。
越獨立,越安全
美國父母不溺愛兒女,從小就注重培養(yǎng)他們獨立生存的能力,他們認為孩子越能獨立處理問題就越安全。
(1)認識社會
認識家庭住址及父母的姓名、單位。父母在孩子開始懂事時就有意識地教他們識別自己家庭周圍的環(huán)境,以及父母的姓名和單位等。通過這樣日常的培養(yǎng),孩子走失找不到家的可能性就小多了,并且增加了孩子應付外界環(huán)境的自信心,使其遇事不致驚慌失措,另外,家長還會教孩子一些在馬路上行走的常識。
(2)認識藥品及了解用藥常識
家庭中通常都存有一定數(shù)量的藥品備急,父母會把一些常用藥品拿出來教孩子辨認,使其逐漸了解藥品名稱、用途及用法,這樣
既讓孩子增長了知識,又降低了發(fā)生危險的可能性。另外在帶孩子去醫(yī)院看病的時候,還順便教孩子認識醫(yī)院,以便解除孩子對醫(yī)生的恐懼感,學會配合治病,或在發(fā)生意外時能自己到醫(yī)院求助。
(3)認識常用小工具及安全使用方法
父母不會因為怕危險就不讓孩子接觸工具,他們的做法是幫助孩子了解安全地使用工具。在使用這些工具時,父母會順便告訴孩子這些工具的名稱及安全使用的方法。還會給孩子提供一些比較安全的小工具,諸如餐刀、不帶尖的剪刀、小型的錘子鉗子等。讓孩子邊玩邊學,既熟悉了各種工具的種類和功能,又在使用的過程中發(fā)展了孩子的動作技巧。
(4)避免被壞人傷害
父母教孩子避免被壞人傷害的主要方式是告訴他們一定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禮物,不要到陌生人家中去,也不請陌生人到自己家里來。女孩則不要讓父母以外的人撫摸自己的身體,碰到存心不良的人糾纏時,要趕快跑到人多的地方或去告訴警察,還可大聲呼救或跑到附近居民家。
多一點幽默感
“聰明的人一定是具有幽默感的人,因為幽默的思維方式可以讓他們用與眾不同的形式對付突如其來的窘進?!薄绹裱?/p>
“幽默的內(nèi)在根源不是歡樂,而是悲哀;天堂里是沒有幽默的?!薄R克·吐溫
著名幽默家克瑞格威爾森曾經(jīng)說過:“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幽默是生活中的七彩陽光,沒有它,就沒有我五彩繽紛的童年,也沒有我充滿歡聲笑語、幸福無限的家庭?!笔聦嵈_實如此,幽默感是一個人最高貴的品質(zhì)之一,是一個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有幽默感的人相處,你會感到他身上散發(fā)出來的智慧。
幽默其實是一種宣泄。弗洛伊德說:“詼諧與幽默是把心理的能量以游戲的方式釋放出來?!庇哪彩且环N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它基于一個人對自己的尊重。幽默和搞笑是不同的,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有幽默感的人總是不動聲色就能使別人充分享受到幽默時喻悅。
心理學家保爾麥基認為,幽默感能提升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擅長幽默的孩子,童年時代就會在人際交往中比較成功,因為他們知道,人們很難討厭一個能讓他笑起來的人。
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是四五歲的孩子,如果具有幽默感就比較容易與同伴交往,而且更容易被別人地幽默逗得大笑。在另一次研究中,一群自認為害羞的孩子8~13歲的孩子覺得自己缺乏幽默感,這讓他們覺得在人際交往中比幽默的孩子要費力得多。
兒童心理專家勞倫斯沙皮羅認為,和其他情商技能一樣,幽默感的發(fā)育從嬰兒出生的最初幾個星期就開始了。因此,父母應該結(jié)合這些發(fā)展階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培養(yǎng)孩子的幽默感。
美國孩子的父母習慣于有意識地運用幽默感的方法去培養(yǎng)孩子。幽默的方法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幽默感,而且往往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產(chǎn)生較好的教育效果。
從孩子剛剛滿月時。父母就愛與孩子玩找媽媽的游戲,用一塊手絹擋住自己的臉,然后迅速拿開手絹,露出自己的臉,孩子就會大笑,等孩子大一些,他們就躲在房間的角落,讓孩子來尋找父母。孩子會在尋找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因此,我們所見到的美國成年人大多都有一股天真氣。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美國孩子的父母總是盡量避免生硬的命令,盡量使用幽默式的語言。幽默的語言會讓孩子感到快樂,從而更樂意接受父母的教導。
值得注意的是,跟孩子說笑話或表演滑稽的動作時,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因為,大人認為好笑的語言或動作,孩子不見得有同感。但孩子認為好笑的語言或動作。大人要陪孩子一起笑,雖然從大人的角度來看也許不見得好笑。
樂觀讓人生更精彩
“樂觀是養(yǎng)生的惟一秘訣,常常憂思和憤怒,足以使健康的身體變成衰弱而有余?!薄栏衲?/p>
樂觀是一種健康的性格傾向。樂觀的人總是能看到事情比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結(jié)果。兒童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認為,樂觀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還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對生活的許多困難產(chǎn)生心理免疫力。
樂觀的孩子不易患憂郁癥,他們也更容易成功,身體也比悲觀的孩子更健康。
“思維心理學”專家史力民博士指出:樂觀是成功的一大要訣,失敗者通常有一個悲觀的解釋事物的方式,即遇到挫折時,總會在心里對自己說生命就這么無奈,努力也徒然。由于常常運用這種悲觀的方式解釋事物,無意識中就喪失了斗志,不思進取了。因此,父母要重視培養(yǎng)孩子樂觀的習慣。
大多數(shù)美國孩子的父母都明白,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一樣。孩子也總會碰到不稱心的事情,即使天性樂觀的孩子也是如此。
當孩子遇到困境時,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孩子悶悶不樂,父母不論多忙,也要擠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交談,教育孩子學會忍耐和堅強面對,鼓勵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只要孩子愿意與父母溝通,父母就要引導孩子把心中的煩惱說出來。
另外,孩子遇到困境時,往往會表現(xiàn)出悲傷,父母應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xiàn)悲傷。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現(xiàn)出軟弱,孩子就會把心中的悲傷積聚起來,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極心理,
對于孩子表現(xiàn)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不要呵斥,應該讓孩子盡情地發(fā)泄心中的郁悶,只要孩子發(fā)泄夠了,他自然會恢復心情的平衡。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認為,要培養(yǎng)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就要盡量地“放任”孩子,要允許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擁有不同的選擇權(quán)。
許多孩子不快樂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自由。
父母由于對孩子太多溺愛,往往會抑制孩子們的一些行為和舉動,甚至替孩子包辦一些事情,這樣,孩子就事事不用做,也無法在做事中得到樂趣。
比如,應該允許他自己選擇早晨吃什么,什么時候喝牛奶,今天穿什么衣服。對于四五歲的孩子,應該允許他在家長許可的范圍內(nèi)挑選自己喜歡的玩具,選擇周末去哪里玩,對于六七歲的孩子,應該允許他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選擇自己喜歡看的電視節(jié)目,什么時候?qū)W習等,對于上小學的孩子,應該允許他結(jié)交朋友,帶朋友來家玩等。
從小就享受到“民主”的孩子,才會感受到人生的快樂。在這一點上美國孩子的父母很聰明,他們基本上都是“懶惰”的父母,好多事情都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自己去處理。
樂觀的孩子往往對于未來充滿希望,悲觀的孩子則往往覺得沒有希望。因此,父母要對孩子進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項細致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時地感受到孩子的沮喪和憂愁,幫助孩子驅(qū)散心中的陰影。
不拖延、馬虎
“永遠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拖宕是偷光陰的賊。”一狄更斯
美國孩子的父母十分注意引導孩子計劃周密,學會有條理、有理智地生活,這些都離不開科學的態(tài)度。有時,家長為了教育孩子使他們不養(yǎng)成馬虎的毛病,即使明知他們犯了馬虎的錯誤,也不提醒他們,而是希望他們吃一次馬虎的虧,下次就印象深刻,不會再犯了。
做事有計劃對于一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做事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態(tài)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對于孩子來說,做事有計劃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許多孩子都有早晨起床找不到襪子、學習用品或者生活用品的現(xiàn)象,這便是做事缺乏計劃性和條理性的壞習慣。做事情缺乏調(diào)理、沒有計劃是兒童時期的一種自然反應,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導,孩子們往往會養(yǎng)成不良的習慣,從而給一生帶來麻煩。
有的時候,在沒有大的傷害的情況下,故意讓孩子出些丑、吃點苦頭,往往更容易使孩子懂得做事沒計劃的害處。
為了讓孩子做事有計劃,美國孩子的父母通常會向孩子示范自己的計劃。把自己的計劃告訴孩子,并且征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幫忙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