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珂君
[摘要]佛教“白骨觀”的修法和理念與《西游記》“三打白骨精”故事的生成,有很深的淵源。“白骨精”形象的成功塑造,體現(xiàn)了作者對無常人生的真切感受與形象表達,闡釋了放下貪嗔癡慢、超越白骨微塵人生的宗教訓誡。
[關鍵詞]白骨精;白骨觀;無常;貪嗔癡慢疑;解脫
[中圖分類號]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08)02-0092-04
人生處世,到底是富貴繁華,還是白骨微塵,多少圣哲為之迷悶。而《西游記》則用了一個“白骨精”的形象,給這個人生公案下了一個生動形象的轉語。小說第二十七回用一回的內容,寫“尸魔”——“白骨夫人”三次變現(xiàn)為美女、老婆婆和老頭兒迷惑唐僧、八戒,導致唐僧、孫悟空師徒矛盾爆發(fā),最終唐僧“恨逐美猴王”的取經經歷。以往的讀者讀至此,多只貶損唐僧凡人肉眼,人妖不分,而為美猴王叫屈。其實“白骨觀”的宗教寓意甚深,它是佛教“五停心觀”中重要的一種——“不凈觀”的一部分,是佛教徒對治“貪淫”的基本手段。其在出家僧眾中,白骨觀為廣大教徒熟悉修習,即使在在家佛教徒和道教徒中,人們對“白骨微塵”的說法也毫不陌生。如清代道士悟元子評點的《西游記》,就談到佛教“白骨觀”的修法,“雖小道,亦有可觀”,如果依之修行,“可齊一生死,亦為看得透徹,脫殼出世之一法”?!段饔斡洝贰笆龖蛱迫亍钡墓适?,就很可能從此而來。
一、白骨微塵:人生無常的訓誡
《西游記》“三打白骨精”的回目,首先寫了一個執(zhí)著長生不老的“白骨”妖魔,這個妖魔和西天取經路上的很多妖精一樣,不懂得無常的人生法則,妄圖在無常流速的宇宙中貪求身體的不滅——那妖精在云端里,踏著陰風,看見長老坐在地下,就不勝歡喜道:“造化,造化!幾年家人都講東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蟬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體。有人吃他一塊肉,長壽長生。真?zhèn)€今日到了?!笔廊丝偸窍矚g走捷徑、貪便宜,比如無本萬利的生意,是最受青睞的。甚至修行煉丹的,也不愿勤苦禪坐、累積功德,而追求吃唐僧肉成仙的速成之法。為了自己的長壽長生,不惜殺害別人的生命,這就是《西游記》中反復描寫的妖魔式邪惡思維模式。如果妖魔們懂得佛教的“無?!庇^,懂得生命無論怎樣長久,都最終將化為“白骨微塵”,則巧取豪奪之徒即使不歸心向善,也最起碼不會再執(zhí)著于惡法了。
佛教《楞嚴經》卷五《二十五圓通法門》中,佛陀有一位弟子優(yōu)波尼沙陀講說自己得道的因緣,就是修不凈白骨觀:“觀不凈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凈,白骨微塵,歸于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佛教徒修持白骨觀的功德,可以總結為三:一是升起對無常的感受,使人對此世的聲色貨利之執(zhí)著松動;二是看到白骨的不凈,升起對紅塵的徹底厭離,從而斷除貪淫;三是證得空性,就是說一切都是不凈無常的,同時又是佛性的妙用顯現(xiàn),學人應不取不舍,遠離貪嗔,證悟成佛,這就是“空色二無,成無學道”的內容。但妖精的思路與此正好相反。由自私邪惡的利己思維,演化出其細致的謀劃:“八戒是天蓬元帥,沙僧是卷簾大將,他的威氣尚不曾泄,故不敢攏身。”于是設定連環(huán)計,試探分化唐僧師徒。
白骨精所變現(xiàn)的三個人物,則是顯現(xiàn)白骨無常的一場游戲,所以本回的題目就成為“尸魔三戲唐三藏”。白骨精首先變?yōu)橐粋€“體似燕藏柳,聲如鶯囀林”的美貌少女,惹得色心尚存的八戒失了正眼。唐僧迂腐,用些文不對題的規(guī)矩,教育了妖精一頓,但最終上當,要吃妖精的食物,幸虧悟空一棍將其打死。第二變,則變作“滿臉都是荷葉摺”的老媽媽,一老一少的相貌描寫,正要彰顯人生無常的道理,催促取經人精進西行的正念。老媽媽被悟空再次打死,唐僧師徒已經將西行問題擱置,專注于“殺生對錯”上了,這時妖精變作一個“數(shù)珠掐在手,口誦南無經”的老公公,來尋覓母女。倏忽女身、倏忽男身,說明了從無限的輪回來看,人生不但壽命無常,連性別、身份,俱都是白骨無常。所以應該放下執(zhí)著,回到心性修行的正路,回到西天取經的正途。而唐僧八戒偏偏假戲作真起來,最終執(zhí)迷不悟,“恨逐美猴王”。這個故事在敘說,對于無常人生的直面,實乃開啟出世智慧的一個關鍵,否則,盲目的慈悲,并不能令眾生解脫。同時,它也說明在繁華變遷之中,要一個凡人直面人生的艱難。
對于人生無常的訓誡,充斥著佛教大小乘各類經典,但蕓蕓眾生對于“?!钡膱?zhí)著又是十分難舍的,比如執(zhí)著長壽、執(zhí)著長久的富貴與愛欲,這都源于對于永恒不變之“常我”的執(zhí)著。佛教認識到,要體悟無常,先要打破“常我”的概念,認識到世法的短暫。正如清涼文益禪師與南唐中主李璟賞花,曾作詩勸誡這位沉湎于溫柔富貴鄉(xiāng)的帝王:“何須待零落,然后始知空”。佛教對于無常的強調,也并非完全消極,它啟示人們面對現(xiàn)實,把握當下人生:“具大智慧者,正當廣開巨眼,透穿迷霧,原始要終,直探本源。從而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朝勉夕惕、自強不息?!?/p>
二、“白骨觀”的基本功能——降服“貪淫”
佛教專門有個修止觀的方法,叫白骨觀,是不凈觀的一種?!抖U密法要》詳細記載了修習“白骨觀”的三十多個層次,從觀想自身的腳趾骨“極令白凈”、“令肉劈去”,到“見足趺骨,白如珂雪”,節(jié)節(jié)觀想,最后將自己觀想成一白骨相連之人,“見身諸骨,一一分明,共相支柱”。“白骨觀”的基本功能是破除貪欲,尤其是破除人對情欲淫心的執(zhí)著。
由于佛教認為人的生死執(zhí)著的根本,乃男女之間的貪戀糾纏,所以“白骨觀”的修法十分猛厲。在修持白骨觀的同時,還要配合思維無常、空和慈悲觀等,從而升起佛教的出世解脫智慧、拓開悲智雙運的胸懷。通過系統(tǒng)持續(xù)的訓練,學人可以逐漸做到“俯仰得度,離諸女色,更不起情,自然超出諸淫欲?!?。佛教利用這種極端的方式,為那些貪欲重的人提供了一個對治方法。這種方法為佛弟子了解運用,也在文學作品中有所表達,象《紅樓夢》中賈瑞迷戀鳳姐而不得時,和尚就是給了一個“風月寶鑒”,寶鑒正面就是一個白骨骷髏,和尚說這可以治好賈瑞的病癥,但賈瑞卻淫心不斷,去照反面,反面是鳳姐的圖像,賈瑞因此送了命。這個故事的教誡作用,在于說明過度的貪欲會傷害生命,眾生應該對縱欲的害處產生極大的畏懼,這正是陷入貪淫的眾生的自救之道。
白骨觀的特色,就是“觀身不凈,生大厭離”,在觀想白骨顯現(xiàn)的同時,《禪密法要》反復強調對于“不凈”的觀想,如觀想身體如尸體般的腐爛、惡臭、毒蟲翻滾,觀想身體的血肉細菌離身在前,唯剩白骨,從而“出定人定,恒見不凈”。甚至如果說觀想白骨更多地使人恐懼無常的話,觀想不凈,則會將克服貪淫的修行進行到底。白骨觀中,正是配合如此猛厲的不凈觀想,才能夠起到完全克服淫欲的作用,使之后的“如實觀自心”的佛教智慧啟發(fā)有一個堅實的基礎。
《西游記》中“白骨夫人”的形象正是包含著這
樣一種寓意,小說寫“白骨夫人”最后變作老頭被悟空打死后現(xiàn)了原形:
卻是一堆粉骷髏在那里。唐僧大驚道:“悟空,這個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髏?”行者道:“他是個潛靈作怪的僵尸,在此迷人敗本,被我打殺,他就現(xiàn)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p>
李贄評點本《西游記》在此作宗教家式的點評:“誰家沒有個白骨夫人?!庇捎谠缙诘姆鸾掏蕉酁槟行?,所以不凈觀和白骨觀的對象也多為女人,而佛教出世間法的特點決定,在男女問題上保持理性,是證得涅槃解脫最基本的要求。所以白骨精第一次變現(xiàn)的幻身,就是“月貌花容的女兒”,“說不盡那眉清目秀,齒白唇紅,左手提著一個青砂罐兒,右手提著一個綠磁瓶兒,從西向東,徑奔唐僧”。孫悟空打死白骨夫人變現(xiàn)的美女后,她罐內的飯菜“那里是甚香米飯,卻是一罐子拖尾的長蛆;也不是面筋,卻是幾個癩蛤蟆,滿地亂跳”。這是針對唐僧豬八戒二人貪圖飲食的警示:出家人應為法忘軀,如果貪戀飲食美味,則即為魔境。據(jù)《禪密法要》說,白骨不凈觀有所成就后,人不但不會好色,對于飲食也少欲知足,對“飲食男女”這兩種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執(zhí)著破除之后,佛教認為修行才會上路。
三、放下傲慢、同歸虛空——白骨觀的宗旨
在《禪密法要》中,白骨觀修持的前半段,主要強調人身的不凈,側重斷除貪欲;后半段則側重觀想白骨流光、白骨與實相的關系,強調凈與不凈的平等,主張由白骨觀人實相觀,從而體悟本來解脫的自性,并升起諸佛凈土的功德妙用??梢哉f,白骨觀的特色,是通過觀想不凈,迅速地消除貪欲;白骨觀的宗旨,則是要人“悟空”——放下一切對微細“貪嗔癡慢”的執(zhí)著,回到光明的佛性本然,并轉煩惱為菩提妙用。
貪淫之習氣,以上已經略作分析,另外在《西游記》第27回,三打白骨精的過程中還穿插了師徒之間的斗嘴辯論,八戒和唐僧的心意懈怠,唐僧和孫悟空互相抱怨、互相貶低,顯示出凡人所有的“嗔恨”和“傲慢”習氣。尤其是因為“傲慢”,所引發(fā)的取經成員之間的沖突。
《西游記》在寫白骨精出場之前,著力描寫了唐僧和孫悟空的懈怠傲慢:
三藏道:“悟空,我這一日,肚中饑了,你去那里化些齋吃?”行者陪笑道:“師父好不聰明。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著店,有錢也沒買處,教往那里尋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罵道:“你這猴子!想你在兩界山,被如來壓在石匣之內,口能言,足不能行,也虧我救你性命,摩頂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懷懶惰之心!”行者道:“弟子亦頗殷勤,何嘗懶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齋我吃?我肚饑怎行?況此地山嵐瘴氣,怎么得上雷音?”行者道:“師父休怪,少要言語。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違慢了你,便要念那話兒咒。你下馬穩(wěn)坐,等我尋那里有人家處化齋去。”
由于師徒之間溝通不暢,屢屢沖突,孫悟空又不斷炫耀自己花果山為王的逍遙,八戒又不斷煽風點火,終于師徒分道揚鑣。而最后的分手,與行者自詡己才確實不無關系:
行者道:“師父錯怪了我也。這廝分明是個妖魔,他實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卻不認得,反信了那呆子讒言冷語,屢次逐我。常言道,事不過三。我若不去,真是個下流無恥之徒。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無人?!碧粕l(fā)怒道:“這潑猴越發(fā)無禮!看起來,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凈就不是人?”
人由于自私和執(zhí)著,懶惰懈怠,橫生我慢,不敬師長,不遵圣教,是一種普遍的習氣。據(jù)佛經記載,這種習氣會妨礙人修行成佛。
《禪密法要》介紹白骨觀的時候,中間談到“白骨流光觀”和“不凈觀灌頂法門”。人在觀想自身是白骨之后,還要觀想白骨放光,轉換為光明朗照的佛像,并保持湛寂恬淡的心態(tài)。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地將白骨觀想成光明,那些無法觀光的人,或者觀想出光明、卻無法長久保持的人,是因為戒律不清凈,尤其是“慢習”嚴重和放逸懈怠的人,“若不精進,懈怠懶惰,犯于輕戒,乃至突吉羅罪,見光即黑,猶如墻壁”。此時急需懺悔,“復當供養(yǎng)恭敬師長父母,于師父母,視如佛想,極生恭敬”。并發(fā)愿“以此功德,愿我世世恒得解脫”,若“如是慚愧修功德已,如前數(shù)息”,則“還見此光,明顯可愛,如前無異”。
唐僧師徒為天魔所乘,責任不僅在唐僧、八戒,悟空也不得無份。西天取經四人小組,本是完美組合,缺一不可,但每個人都自詡為人才,這是導致“白骨精”得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傲慢和懈怠不能使人見佛,只能使人遭遇魔考。只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懺悔過錯,重新團結,才能取得取經的勝利。只要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轉煩惱為菩提,就可以找到佛法的妙用,如悟空因為有傲慢的習氣,才會在之后的三十一回被豬八戒激將,最終回到唐僧的身邊;而豬八戒的小心眼兒在緊要關頭,也可以脫離私心,體現(xiàn)出激將美猴王的機智;而唐僧的軟弱平和,總能在最后表現(xiàn)為面對現(xiàn)實的踏實感,承認自己的人妖不分,號晤空重新結成取經聯(lián)盟。這時,因為私欲而產生的不和諧,最終因為摒棄私欲而重歸和諧,這是佛教理念的勝利,也是小說喜劇美學的最終圓滿。
(責任編輯:馬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