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舒
二、關公文化
關公文化是多元的、具有深刻的內涵和廣泛外延的文化。擇其要之,例舉如下:
1、理念文化。清朝光緒皇帝對關羽有長達26字的封號,即“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詡贊宣德關圣大帝”其中“忠義仁勇”四字可謂對關公文化理念的概括。
忠,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其內涵包括“忠于祖國、忠于民族、忠于承諾”。
關羽對蜀漢、劉備之忠,反映了他具備“忠”的品質,因此關羽受到人們的尊崇與敬仰,成為護國佑民之神。
義,是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關羽具有“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的風范,待人以義,故人們把關羽作為講義的楷模與代表,贊頌關羽是“義薄云天”、“義冠古今”、“信義昭著”等。
仁,其內涵包括“仁愛之心、志士仁人、仁義等”。關羽生前對軍民、屬下將士等處處表現有仁愛之心,為后人效法之榜樣。
勇敢無畏是一種可貴的精神氣質,“勇者無懼”,關羽生前為蜀漢虎將,勇冠三軍,同樣是后人效法榜樣。
關羽的“忠義仁勇”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與體現。
2、廟宇文化。關羽的廟宇創(chuàng)建最早的是今湖北省當陽市玉泉寺內小關廟,發(fā)端于東漢末年。
大體從宋代,關廟已在各地發(fā)展,明清時已十分普遍。至于由士民集資建之關廟,則難以悉數。
作為關羽故鄉(xiāng)的山西,歷史上曾建有各類關廟近3萬座,幾乎遍布山西各地。
據不完全統(tǒng)計,山西現存仍有關廟1036座。1956年臺灣登記有廟宇16000余座,其中14000座是供祀關公,至今臺灣有關帝廟400多座,香火很盛。此外,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越南、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東帝汶、澳大利亞、南非、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加拿大、美國等海外華人聚居地,也多建有關廟。
3、祭祀文化。關羽被神化后,其職能十分廣泛,如司命錄、佑科舉、治病除災、驅邪避惡,巡察冪司、招財進寶、保護商賈等。
關公本為武將,作為保護神,本在理中,但關公同時又是財神。
這是怎么回事呢?傳說也是由張?zhí)鞄熞稹?/p>
如前所述,關公為運城鹽池,夜戰(zhàn)蚩尤得勝后,鹽池恢復了生產,宋徽宗問張?zhí)鞄煷藨?zhàn)所用何將?張?zhí)鞄熕煺堦P公上殿,帝驚,將崇寧錢與之,曰:“以此封汝”,皇帝以錢封關公,明明是讓關公掌財權,這就是關公成為武財神之源。
在山西運城,逢農歷四月初一為關公敗蚩尤日,多在門旁插皂角葉,以色布作為三角或以枯蒜梗令小兒帶,取避瘟之意。
對關公的祭祀與尊崇,不僅是祈求保護,同時還有威靈懾服作用。
所謂“愚夫愚婦一抱不平,指神相誓則檁懔變色,蓋其大義精忠,通天貫日,故威靈懾服,人心自肅”。
4、廟會文化。民間廟會是與民間娛樂、集貿密不可分的,在廟會中往往以社火為娛神的基本手段,“龍舞、獅子舞、高蹺、旱船、雜技和神戲等民間藝術,無論是演出者還是觀眾,都在精彩的表演中得到愉悅,除去了積郁在心頭的苦痛”。
廟會吸引方圓鄰近地區(qū)的民眾集聚而來,從而成為商賈集聚處。由于廟會已成為眾人信仰娛樂購物和酬親會友的特殊日子,以致“無廟不成村,有廟必有會”。
由關廟而形成的廟會各地不一,大多農歷五月十三日為關帝廟會之日,但有的地方一年中有多次有不同形式關帝廟會。
如山西祁縣各村關帝廟會時間不一,廟市商品也不同。農歷二月十二小賈村關帝廟會交易商品以小雜糧為主,農歷三月十一(后改為七月初三)東觀村關帝廟會以交易土產雜品為主。
農歷五月初一曉義村關帝廟會交易商品以草帽為主,五月十三城內南街關帝廟會交易商品以祭祀雜品為主。
5、戲曲文化。廟會演戲,原本為祀神,同時還起到了豐富人們精神生活和繁榮戲曲文化的作用。
早在金代院本中《赤壁鏖兵》、《罵呂布》等曲目中,就有關羽的形象。元雜劇關公戲有關漢卿的《關大王獨赴單刀會》等。
入清后,宮廷中關公戲主要集中在乾隆、嘉慶、同治、光緒年間。乾隆年《鼎峙春秋》大戲中包括有《關夫子夜看春秋》、《赤兔馬歸真主控》、《掛印封金尋舊主》、《將計就計取樊城》、《赴單刀魯肅消魂》等折子戲。
在民間,關公戲的演出常和廟會酬神結合在一起。
山西商人在各地建的會館,都設有關公神殿,每年祭祀關公,除隆重儀式外,演出歌頌關公忠義事跡的戲曲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會館內關公神殿前均建有非常考究的戲樓。
關公戲的形成與發(fā)展,既傳播了人們推崇“忠義仁勇”精神思想,又繁榮了中華戲曲文化。
(未完待續(xù))
(責編 牛偉)
文史月刊200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