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彥
(山西醫(yī)科大學體育教學部,山西 太原 030001)
久居或世居高原運動員的高原訓練
安 彥
(山西醫(yī)科大學體育教學部,山西 太原 030001)
在競技體育運動中,尤其在耐力項目中,居住在高原和高山地區(qū)的運動員對我國耐力性項目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并有著重要的地位。對于高原運動員來說,由于世居或長期生活在高原,通過一系列代償反應(yīng),已基本對所居住海拔高度低氧環(huán)境產(chǎn)生鈍化,如何更好地提高高原運動員的運動能力是個需要探討的問題。從世居和久居高原人的生理機能變化規(guī)律和訓練方法進行闡述,以便為其高原訓練計劃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jù)。
久居和世居;高原訓練;海拔高度;運動員;平原
目前,全世界約5億多人口居住在高原、高山地區(qū),約占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在競技體育運動中,尤其在耐力項目中,居住在高原和高山地區(qū)的運動員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并處于領(lǐng)先地位。早在1960年羅馬奧運會上,地處海拔2500-3000m的埃塞俄比亞優(yōu)秀運動員阿貝基拉獲得馬拉松冠軍,之后,他又多次獲得該項目的金牌。處于非洲同樣地理條件的肯尼亞、坦桑尼亞和摩洛哥的長跑運動員相繼也獲得了國際長跑冠軍。在我國,地處高原的云南、內(nèi)蒙古、青海、甘肅的運動員,對我國耐力性項目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并有著重要的地位。
人在高原生活,血液中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增高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體液調(diào)節(jié)有關(guān)。久居或世居高原的人,由于機體長期受缺氧刺激,促使紅細胞生成素增多,紅細胞生成增加,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增高。久居和世居中等高度地區(qū)的人群,由于長期受輕度或中度缺氧刺激,產(chǎn)生了代償性反應(yīng),從而心血管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的機能都較低海拔地區(qū)人群強,對于從事耐力性運動極為有利。
2.1高原-高原(更高海拔地區(qū))交替訓練
劉志強(1999)等對12名居住海拔2260m的高原運動員進行了為期5周的2260-2634m交替訓練研究,每周兩次(共8次)。利用更高海拔進行無氧(專項強度)訓練,而較低海拔(2260m)則以有氧訓練為主。經(jīng)5周的高原-高原交替訓練,顯示了良好的結(jié)果。
經(jīng)高原-更高高原交替訓練后下到平原訓練,受平原大氣環(huán)境的影響,肺通氣功能指標低于高原值,并保持一種穩(wěn)態(tài)趨勢,可能在高原已經(jīng)有一個高、低氧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因而下到平原后,變化不明顯。在下平原第2天ATV提高,第10天下降,與高原末期值相比差異非常顯著,后期雖有所回升,但低于高原末期值。血象中Hb、RBC、Hct、MCV下平原后持續(xù)下降,2周后開始回升,在平原訓練第21天,血象諸值達到最高水平,但未能觀察到血象值得拐點。表明世居高原運動員經(jīng)2260-3150m交替訓練下到平原,運動能力和某些運動生理指標,與在平原和未進行交替高原訓練的運動員相比存在著事態(tài)上的差異。
因此,久居或世居高原的運動員在進行更高海拔的交替訓練時,應(yīng)注意以下幾點:
(1)應(yīng)根據(jù)高度的不同而選擇交替訓練的次數(shù)以及方法手段。如:2200→2600m(比原居住地高400m)的交替訓練,每周2次,可進行8次訓練;從2200→3150m(比原居住地高1000m)的交替訓練時,相應(yīng)每次訓練課與課的間歇時間要長一些,每周1次,可進行5-6次交替訓練。
(2)由于更高海拔對機體的刺激較大,機體承受的負荷加重,應(yīng)有2次左右訓練的適應(yīng)過程,并保持負荷的相對穩(wěn)定性,逐步提高負荷強度,并注重訓練方法手段的多樣化,提高訓練效果。同時,及時用訓練課后尿PRO、URO、BIL、BLD等指標來評定運動員機能狀況,為監(jiān)控訓練服務(wù)。
(3)世居高原的運動員高原交替下到平原,運動能力和某些運動生理指標與平原運動員和未進行交替高原訓練相比,存在著時態(tài)上的差異。高原運動員經(jīng)交替訓練后下到平原在最初幾天或3周以后參賽可能更為有利。
2.2高原-平原交替訓練
高原-平原交替訓練目前已較為廣泛采用。中長跑強國肯尼亞地處高原(基地海拔2170m)每個訓練年度系統(tǒng)進行2次高原與平原的交替訓練,第1次下平原,主要是利用高原效應(yīng)提供無氧代謝跑的速度,擴大能量儲備。第2次賽前下平原再次利用高原效應(yīng)的作用,參加重大比賽創(chuàng)造優(yōu)異成績。另有專家也指出,高原-平原交替訓練,對改善和提高無氧糖酵解功能的運動能力效果是非常顯著的,對培養(yǎng)和提供高速跑得專項能力效果也是非常突出的。
劉志強(1996)等對12名高原運動員進行了高原(2260m,35天)-平原(396m,28天)-高原(2260m,22天)-平原(396m,22天)的交替訓練研究。結(jié)果顯示,經(jīng)高原訓練后第1次下平原訓練,RBC、Hct、Hb逐周下降,其中RBC、Hct持續(xù)下降未再回升,而Hb在第12天,MCV在第21天后逐漸回升,但仍低于高原值,運動員普遍反映無力、疲勞,個別隊員在下山后第12天才恢復(fù)正常訓練,表現(xiàn)了明顯的個體差異性。表明長期在高原訓練的高原運動員對平原環(huán)境也是一個適應(yīng)過程。在隨后進行的訓練中,主要以有氧訓練為主,適當增加了混合氧和無氧訓練的比例。血乳酸在4mmol/L以上的訓練量,由高原的15.9%提高到23.6%,以期改善和提高無氧糖酵解供能能力,培養(yǎng)持續(xù)高速跑得專項運動能力。但從總的負荷量來看,平原訓練量比高原大幅度下降。由高原的日均20.5 km下降到日均12.9 km,通氣功能也表現(xiàn)出不穩(wěn)定性,這主要是平原氣候炎熱和運動員不適應(yīng)平原環(huán)境所致,從而影響了訓練負荷的增長和訓練的總體質(zhì)量。由此可見,世居高原運動員在高原-平原交替訓練中,除要考慮氣候因素外,應(yīng)適當延長第1次平原訓練時間(6-8周)為宜。以便提高負荷量和負荷強度,作好再上高原的速度儲備。
再上高原進行賽前高原訓練,受高原缺氧的影響RBC、Hct、MCV均比平原各項均值明顯增加,但低于第一次高原訓練期間的均值。靜息心率無明顯上升,反映了對高原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性。另外可能平原訓練負荷較小、時間過短,因而再返高原后,低氧刺激所引起的機體代償反應(yīng)不夠大所致。肺通氣功能除VC基本保持穩(wěn)定外,VE增加,MVV降低,通氣貯量百分比下降并低于第1次高平原訓練的結(jié)果,雖然日均負荷量與平原相比略有增加,但負荷強度未能達到第1次高原和平原水平。
因此,久居或世居高原運動員進行高原-平原交替訓練時,在選擇時間和手段上應(yīng)注意以下幾點:
(1)下平原訓練時間以6-8周為宜,下平原后原在高原訓練的身體機能逐漸消失,需通過平原訓練發(fā)展機能,以適應(yīng)再返高原訓練的身體機能需要。
(2)平原訓練仍以提高有氧能力為主,重點提高平均強度,適當增加無氧訓練比重。高原訓練可適當降低跑量和強度(與平原相比),并注意與訓練周期、季節(jié)、氣候等條件相適應(yīng)。
(3)無論是上山還是下山都要在當?shù)赜幸欢〞r間的基礎(chǔ)訓練,再赴異地訓練。
2.3高住低練法
高住低練法其特點是:運動員在較高的高度上居住,以充分調(diào)動機體適應(yīng)高地缺氧而挖掘本身的機能潛力;在較低的高度上訓練又可達到相當大的訓練量和強度。這種異地住練得結(jié)合,可以揚高原訓練挖掘潛力之長,又可避免在高原難以完成較大訓練量之短。
萊文最初的成功實驗是將9名長跑運動員分為兩組:低地組3人,居住訓練在1300m訓練4周,用心率、血乳酸和攝氧量監(jiān)測訓練。高原組(6人)與低地組相比:攝氧量高5%;5km計時快30s;血容量高原訓練后,高原組增加500ml,低地組下降150ml。該作者認為對高原的適應(yīng)是提高運動能力的最重要因素。
1994年岡德森(Stray-Gundersen)和萊文再次作高住低練試驗,6名長跑運動員先在平原(海拔150m)進行4周訓練,接著高住低練4周(高住2500m,低練1250m)之后,又在平原減量訓練2周,前后共10周,4次測試,內(nèi)容有:5km計時跑,亞極量跑臺運動員時間,最大攝氧量,無氧能力,經(jīng)高原訓練4周末運動員在平原運動的能力最佳,無氧能力也出現(xiàn)較高值。
馬爾丁(Martin,1994)利用高原缺氧效應(yīng)結(jié)合短時間下山(每周2-3次)完成速度訓練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在加利福尼亞基地,利用萊克—塔霍(1990m)和奧蘭治韋爾(120m)進行(中間距離132km)交替訓練;在亞利桑那基地,利用弗拉格斯塔夫(2134m)和菲尼克斯(332m)進行(中間距離22km)交替訓練。目前,高住低練法已得到國際上的認可,并已用于高原訓練中。
世居或久居高原運動員,可以超出1800m-2400m一般的高原范圍,到海拔2400-3400m的地方訓練,以尋求更強烈的刺激。研究者特別指出,在更高海拔地區(qū)訓練時,訓練安排應(yīng)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負荷強度,并注重訓練手段多樣化,以提高訓練效果。國內(nèi)外的實踐及研究證明,世居及久居高原人可以到比居住地更高海拔地區(qū)訓練,而且可以取得較明顯的效果。但在適應(yīng)機理及生理參數(shù)上,其結(jié)果尚有許多不同之處,因而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
[1] 付遠揚,等.高原訓練指南[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
[2] 孫小華,等.高原訓練和高原適應(yīng)[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7,120(1):40-44.
[3] 韓佐生,等.對世居和久居高原人高原訓練特點的探討[J].田徑,1995,(6):25-28.
[4] 劉志強,等.世居高原中長跑運動員不同海拔地區(qū)交替訓練的研究[J].體育科學,1999,(6):34-38.
[5] 馬福海,等.高原女子中長跑運動員海拔2260-3150米交替訓練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0,(6):34-36.
AltitudeTrainingforAthletesLivinginHighAltitudeforGenerations
An Yan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h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Taiyuan,030001,Shanxi,China)
In competitive sports moves,especially in endurance project,the athlete who lives in highland and high mountain area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out and has had important position to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endurance project.As for highland athlete,because living in high altitude for generations,by a series of compensatory reaction,the environment produces passivation already basically to low oxygen of lived in altitude.How much better to improve the motion of highland athlete ability is to need the problem discussing.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pou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thletes living in high altitude for generations and train method,to be that working out that whose altitude training plans provides the theory basis.
living in high altitude for generations;altitude training;altitude;athlete;plain
2007-05-29
安彥(1984-),女,山西太原人,助教,研究方向:運動生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