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轂
在馮哲先生的辦公室里,一張南懷瑾的畫像尤其引人注目,鏡框里的南懷瑾慈眉善目。當有人到辦公室造訪的時候,馮哲都會沏上一壺茶放在專用的茶具上,裊裊的茶香和那畫像頗為相得益彰。
在遇到南懷瑾之前,馮哲是一個成功的出版商;在成為一個成功的出版商之前,他是一個從河南來北京闖世界的窮小子。
在馮哲讀高三那年,他父親去世了。遭此家庭變故,母親因過度傷心而患病,弟弟輟學打工,姐姐也嫁給一鄉(xiāng)村教師,馮哲自己則辭別母親,只身來到北京。隨著人流走出北京站的馮哲,又隨著人流上了公交車,稀里糊涂地在人民大學站下了車。他在中關村選擇了會計電算專業(yè),在學習的同時,還必須為生計奔波。他幫人教電腦課,也幫人開過會計電算班,那時從不考慮有沒有工資,能管吃管住就算阿彌陀佛了。
1994年夏天,馮哲得到一個機會,給一位教授做短期編輯助理。他在國圖泡了一個暑假,編纂了近80萬字的資料,令該教授大為贊賞,馮哲和出版打交道,也許就肇始于此。“當弗洛依德、薩特在大學校園成為熱點時,康德這個陌生的名字令我產(chǎn)生了莫名其妙的好感。我與人民大學哲學系的幾位博士通力合作,翻譯出版了《康德文集》,當月即發(fā)行一萬五千套。首戰(zhàn)告捷,燃起我高度的出版熱情。我們開始規(guī)劃出版西方圣哲系列文集。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笛卡爾、馬斯洛、黑格爾等一批哲人閃現(xiàn)在我的天空,我因此發(fā)現(xiàn)了一個無比寬廣的世界?!被貞浭嗄昵俺跞氤霭嫘袠I(yè)的經(jīng)歷,馮哲如數(shù)家珍。
在接觸西方哲學的過程中,馮哲卻對中國哲學逐漸產(chǎn)生興趣。在兩年時間里,他聆聽了季羨林、杜維明、成中英、葉嘉瑩、文懷沙、歐陽中石、張立文、錢偉長、楊振寧等海內(nèi)外名家的講座,連續(xù)拜訪了人文社科領域近百位專家學者。不過,當時也難免有功利性的想法:為以后的出版積累資源。
馮哲在出版行業(yè)干得最為漂亮的事,大概是推出中國大陸第一本網(wǎng)絡出版物。1998年夏,英國王妃戴安娜遭遇車禍身亡。馮哲組織一批博士。夜以繼日搜集資料,翻譯寫作,6天時間就編輯出版了一本《悲情王妃戴安娜》,并在15天內(nèi)發(fā)行了20萬冊。韓國漢城電視臺為此驚嘆不已:“中國大陸進入閃電出版時代?!?/p>
當“相約九八”的歌聲唱響神州的時候,互聯(lián)網(wǎng),在大陸才剛剛興起。那是一個創(chuàng)業(yè)的年代,機會給年輕的馮哲抓住了。
此后,馮哲運用網(wǎng)絡手段,先后推出了一大批暢銷書,據(jù)說好的時候一天賣一兩萬本都很正常。同時,他還組織一批專家教授,編寫了一系列高考教輔類讀物,尚未投放市場,便有人前來洽談合作。馮哲的出版事業(yè),前景無限廣闊。
誰也沒有想到,馮哲卻在這當口突然“金盆洗手”。
1999年夏,馮哲夫婦和致力推廣兒童經(jīng)典誦讀的武漢大學數(shù)學系副教授余一彥一起,到香港拜訪了“經(jīng)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文化名人南懷瑾先生。面對南老,馮哲侃侃而談,大論自己搞出版將會如何開啟民智,如何傳播文化。南老大笑,當頭棒喝:“你這是以盲導盲!”——在南懷瑾看來,大量編輯出版教輔類圖書,不過是為“誤盡天下蒼生”的應試教育推波助瀾、火上燒油而已。這一記“棒喝”,使如在五里霧中的馮哲如飲醍醐,幡然醒悟。
回到北京,馮哲聆聽了王財貴博士關于兒童讀經(jīng)的演講,全面了解了讀經(jīng)教育的理念。不久,他又看到了趙樸初、冰心等九位老人提交的《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吁》的政協(xié)提案,老人們“在有生之年重聽弦歌”的希望,深深打動了這位年輕人。
于是,馮哲決定終結自己那“以盲導盲”的出版生涯。
他把已經(jīng)印刷好的教輔材料從倉庫直接拉到廢品站,全部當廢紙賣掉了,這足足裝了好幾輛5噸的卡車——他不想把這些應試書籍推向社會。另外,既然他打算不做出版了,還有不少渠道欠下的書款,也就不了了之。干完這些事情,馮哲一身輕松地離開了出版行業(yè)。
說他“一身輕松”并不是夸張。其實,即使在做出版做得最風光的時候,馮哲也沒有感到很踏實?!拔矣X得自己方向沒有找到。中國有句老話叫‘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一個人的智慧、才情用在不同的領域,作用是不一樣的??此埔惶斓酵砭癜俦?其實是精神抖擻地走向失敗,都是為了所謂的名利。”馮哲深有感觸地說。
1999年,馮哲將自己此前創(chuàng)辦的文化公司改為北京四海兒童經(jīng)典導讀教育中心,誠邀南懷瑾先生任名譽董事長,恭請張岱年、王財貴等海內(nèi)外專家、學者為顧問?!爱敃r國內(nèi)的讀經(jīng)活動還是民間萌芽,一些星星之火都是個體戶在推廣,我希望能有計劃、有組織地來做?!瘪T哲雄心勃勃地說。從此,他一心一意地做起推動讀經(jīng)的事情來。
馮哲推廣讀經(jīng)的第一站仍是海淀中關村。他找到海淀區(qū)的婦聯(lián)主席,請她幫忙組織海淀區(qū)的各個幼兒園園長到天津去參觀小朋友讀經(jīng)。馮哲租來一輛大巴車,帶著很多園長浩浩蕩蕩地出發(fā)了。在天津,北京的幼兒園園長第一次看到3--6歲的小朋友背誦《論語》、《大學》,他們很驚訝天底下還有這樣的事,不可想象三四歲的孩子怎么可能背這么深奧的東西。但思維的慣性是巨大的?;貋碇?幾十家幼兒園中只還是有三四家愿意開展經(jīng)典誦讀活動。
在2000年前后,讀經(jīng)對大眾來講絕對是聞所未聞的新鮮事一樁。為了讓讀經(jīng)走進大眾事業(yè),馮哲施展了自己組織活動的看家本事。他曾與國家圖書館合作,開展全民讀經(jīng)月活動;他曾跟濟寧市合作,在孔廟舉辦首屆華人經(jīng)典文化大賽;他還請臺灣小朋友到大陸舉辦“文化尋根”、“少年國學夏令營”等活動。在媒體對這些活動的報道中,“讀經(jīng)”一步步走進人們的視線中。
馮哲又一次煥發(fā)出巨大的激情?!拔腋杏X自己有無窮的精力,做得眉飛色舞,每天精神抖擻。”幾年之間,他馬不停蹄地走過200多座城市,舉辦國學普及活動,大量贈送四海中心自己編寫的讀經(jīng)教材及光盤。在他原來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張地圖。經(jīng)典誦讀活動每到達一個地方,他都會對著地圖,好一陣歡欣鼓舞。
但是,單純的活動難以獲得持久的功效,馮哲也希望親自培養(yǎng)出一批人才。2006年9月1日,“四海中心”創(chuàng)辦的“四??鬃咏?jīng)典教育學?!痹谙闵奖逼录t葉叢中悄然誕生。學校采取寄宿制,第一屆只招收了40多名學生,歲數(shù)從4歲到13歲不等。
“學校設計了一個9年教育規(guī)劃,學生們早上5點半起床,晚上9點睡覺。他們學習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三年,第一個階段是全時段讀經(jīng),《大學》、《中庸》等等都要讀一千遍,讀到不思而得;第二個階段是讀史,經(jīng)史合參,史學是對經(jīng)學最好的注釋;第三步是博覽群書,比如四庫全書?!?/p>
馮哲如此勾勒著心中的讀經(jīng)教育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