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著名的評價師尼克·史密斯認為:評價是研究未來的成果。的確,如果未來的成果就是今天要達成的目標,那么從學習環(huán)節(jié)開始進行的考試評價,就是在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提供支持和保障??梢姡霸u價”對于實現(xiàn)“目標”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因此,教育部早在新課程實施之初就提出“建立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并在各學科課程標準中列出相應的課程目標和評價建議。
一、三維課程目標對于品德評價的重要意義
為達成課程目標而進行的評價,要回答“我們在哪里?”(比照目標要求)、“我們是否已經(jīng)到達?”(達成目標的程度)、“我們將怎樣到達?”(總結經(jīng)驗教訓并予以調整)。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需要通過既合目的性(主觀設定的目標)又合規(guī)律性(學生成長的規(guī)律)的系統(tǒng)研究。其研究的目的性與規(guī)律性一致程度越高,評價的意義也就越大。
思想品德學科新課程目標從一個維度增加到三個維度,就為實現(xiàn)這種既合目的性又合規(guī)律性的評價提供了可能。即三維目標跨越的三個領域涵蓋了品德心理結構的五個基本要素,并且達成三維課程目標的過程也與品德心理結構形成過程基本一致(見《新舊課程目標與品德心理結構對照表》)。這對于新課程評價要“改變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實現(xiàn)“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發(fā)展變化和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舊課程目標與品德心理結構對照表
首先,品德作為個體現(xiàn)象,“它是個人依據(jù)一定社會的道德準則和規(guī)范行動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某些穩(wěn)固的心理特征和傾向?!边@就決定了品德學習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學習,品德學習最終一定要表現(xiàn)為外顯的行為。因而,品德形成的五個基本心理要素,對于達成課程目標的作用不可或缺。其中,“道德認識”是對客觀存在的道德關系及如何處理這種關系的原則和規(guī)范的認識,它是形成道德品質的基礎;“道德情感”是人們根據(jù)道德行為規(guī)范,在評價自己和別人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它可以驅使行為者有所為有所不為;“道德意志”是人們?yōu)榱藢崿F(xiàn)有意義的、可能在當時并不吸引他的道德目的,而克服那些具有吸引力的動機、需要或愿望,果斷地確定道德行為的方向和方式,抑制和排除內外障礙和干擾,使自己長時間地專注于所確定的行動目標的完成;“道德信念”作為品德構成的核心,是道德行為發(fā)動與堅持下去的最深層次的根據(jù)和保證;“道德行為”是個人在一定道德意識的支配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他人和社會的有道德意義的行為。它既可以使有關道德的“知、情、意、信”得到檢驗,又可以提高道德認識,增強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堅定道德信念??梢?,品德心理結構的五個要素之間彼此聯(lián)系,相互制約,對于達成課程目標的作用缺一不可。即當思想品德教育達成了由知→能的教育目標時,學生品德也形成了由知→行的穩(wěn)定心理結構,這就為品德評價提供了真實和可信的依據(jù)。
其次,在達成課程目標的過程中,三維目標跨越的三個領域是互為基礎、相互促進的,而且這種促進的過程與品德心理結構形成的過程基本一致。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注意到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只要給認知提供基礎的知覺是具有選擇性的,學生的學習就會受情感因素影響,因而情感領域就成為知識學習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同樣,當學生的有效行為依賴于他們的認知基礎,進而取決于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時,在這個意義上,認知領域就成為情感學習的一個決定性因素,而情感領域又成為行為選擇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也就是說,有效的知識傳授,能夠引起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變化,而情感的內驅力達到一定程度,能夠導致行為傾向的改變。由此可見,思想品德課程目標的達成是沿著“知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這一遞進的過程實現(xiàn)的。這是一個向著既定的目標提升與發(fā)展的過程,這個過程剛好也是品德形成由“知→情→意→信→行”這一心理結構逐步完善的過程。思想品德學科教育達標過程與品德結構形成心理過程如此一致,就為實現(xiàn)評價的客觀、公正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考試評價改革與發(fā)展性思想品德學習目標
關于學習評價,傳統(tǒng)的做法就是以認知性的試題來測試學生。如果說,以往單一的“認知”目標達成情況,還可以通過認知題以紙筆測試進行評價的話,那么由“知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構成的新課程三維目標,就很難以這種單一的考試來評價了。因而,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評價方法要多樣,除考試或測驗外,還要研究制定便于評價者普遍使用的科學、簡便易行的評價辦法,探索有利于引導學生、教師和學校進行積極的自評與他評的評價方法。”為此,《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倡導對學生的學習評價采用“觀察、描述性評語、項目評價、談話、成長記錄、考試”等評價方法??梢姡枷肫返抡n程的學習評價是一個涉及多維目標、多個方面、多種方法的龐大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對此,我們關注的一個首要問題就是,新課程評價應怎樣為自己建立一種機制,來保障這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能夠快捷而高效地運作。
鑒于上述三維課程目標對品德評價的重要意義,筆者以為,建立這種機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就是研制一個《發(fā)展性思想品德學習目標體系》(以下簡稱“目標體系”)。該“目標體系”對于評價的實施,應該既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又具有協(xié)調操作的功能。如為思想品德學習評價按照三維課程目標要求提供一個具體、連續(xù)、遞進、全面系統(tǒng)的參照標準;建立一個兼顧不同學校、地區(qū)、教師和學生達成課程目標的共同基礎;為多種評價方法確定其在整個評價體系中,甚至達成某些具體目標要求的具體分工,以及為評價的定量分析提供科學依據(jù)等。
其研制的基本思路是:以《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為依據(jù)(參照品德形成的心理過程),以所選“思想品德”課教材中的主題單元為基本單位,逐個確定具體的三維目標和達成要求,將其中涉及的動詞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做準確、簡要和便于操作的解釋,并按照認知、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三個領域進行分類,再按照每一類目標中所含動詞實現(xiàn)的難易程度,將其做由淺到深的排列,并給出每一個維度在整個目標體系以及每一個維度下具體目標在各自維度中所占的權重。
這是一個按照三維課程目標要求研制的“目標體系”。思想品德課程目標和品德形成心理結構的一致性,為形成具有這種調控機制的“目標體系”提供了可能。其《思想品德發(fā)展性學習目標體系》的發(fā)展趨勢見以下流程:
知識(道德認識:知道→了解→懂得→分辨→認識→理解)→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感受→體會→體驗)→能力(道德行為:關心→尊重→養(yǎng)成)
該“目標體系”所呈現(xiàn)的思想品德達標過程,是一個將外在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個體道德認識,進而通過對道德情感的深化、升華,將其內化為道德信念,再通過具體的學習與生活事件外顯為自覺的道德行為的過程。其中,“高層級的動詞自然包含低層級的動詞”。比如,對道德規(guī)范的認識標準,要低于將普遍的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個人思想品德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標準;而體現(xiàn)品德養(yǎng)成的道德行為表現(xiàn)就是學習目標的最高標準。因而,這個“目標體系”從三維課程目標所在的三個領域,到構成每一維目標的具體層級,都呈現(xiàn)出一個由低到高的發(fā)展態(tài)勢。這樣一個“目標體系”對于實施反映學生品德形成“發(fā)展變化和過程”的形成性評價,確保評價能夠體現(xiàn)德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以增強德育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將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如果按照這個“目標體系”編制的評價量表(適用于各種評價方法的評價工具),通過實際測量和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相關分析,能夠印證其知、情、能三個領域之間存在著較強的相關關系,就說明將該“目標體系”運用于學習評價,既可以對教學活動進行診斷,為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提供反饋信息,并提高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的質量(形成性評價),又能夠比較學生的學習情況、品德發(fā)展水平(終結性評價)。這洋,我們就可以將所積累的形成性評價量表(評價原始資料),通過模糊數(shù)學等方法進行量化(或等級化)處理,并將量化結果取代傳統(tǒng)的學生學業(yè)水平考試或選拔性考試。
總之,新課程的實施使考試評價改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而研制“目標體系”既是建立評價保障機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將引導學生學習的教學與評價統(tǒng)一于新課程目標的紐帶,還是促進考試評價走出傳統(tǒng)模式的突破,更是保證思想品德學科教育能夠符合學生品德形成心理需求的關鍵。就課堂教學而言,這個“目標體系”還有助于克服教師僅憑經(jīng)驗反思或評價課堂教學的主觀隨意性。
當然,新課程考試評價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研制“目標體系”僅是這個工程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而整體構建思想品德新課程考試評價框架,準確把握各種評價方法在執(zhí)行課程目標中的具體定位,整合課程目標要求與品德心理要素為具體的評價內容,以及引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等,所有這些都是影響考試評價改革的重要因素。因而,我們還要通過實踐更深入地學習與思考,如何全面協(xié)調諸多因素的相互影響關系,使它們在一個科學有序的框架內快捷而高效地運作,并由此推進考試評價改革的進一步發(fā)展,以確保我們未來的成果,通過評價的科學滋養(yǎng),能夠更加堅實和豐碩。
參考文獻:
[1]尼克·史密斯.評價隱喻[M].倫敦:塞奇出版社,198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小學思想品德課和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朱仁寶.德育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5]黃煜峰,雷靂.初中生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ㄘ熑尉庉嫞悍?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