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文章談到,教師缺乏現(xiàn)代教育理論,信息技術素質不高,是教育技術難于充分在教學實踐中發(fā)揮作用的重要原因。這樣一來,問題的癥結就在教師身上了。怎么辦?對策之一就是加強對教師的培訓。
2005年4月,教育部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旨在以《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和《中小學教師教育能力培訓大綱》為依據,組織開展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技術培訓,建立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和考試認證體系。2006年10月,教育部考試中心組織編寫出版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說明(教學人員·初級)》對考試方式、試卷結果、題型等具體要求作了說明,并組織實施了這種考試。
從專家建議到形成決策已經過去四年了,現(xiàn)在有必要對以上決策的實效性進行反思。既然對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為主要內容,就需要反思經過培訓和考試認證,信息技術是否有效地提高了學科教學質量?既然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培訓被視為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的手段,那么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否真的得到了提高?實際情況表明,答案并非預期那樣樂觀。究其原因,可能是對于教育信息化與課程整合的總體認識有些偏差,看來現(xiàn)在需要換個視角進行思考,即進行人性化的思考。教育信息化也要以人為本!
首先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教育技術究竟姓“技”還是姓“教”?是技術為教育服務,還是教育為技術服務?接下來要考慮的是技術與教師的關系:就教育而言技術與教師比較起來誰是第一位的?教育信息化究竟需要依靠誰?怎樣才能喚起教師的熱情?
讓我們看看國外的經驗教訓。先進國家教育信息化的啟動比我們早,前幾年國外有些學者已經意識到他們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最大教訓是過分重視技術的作用而忽視了教師。近年來,有些專家又提出了blending learning,即混合學習的概念,提出課前、課后都可以使用信息技術而課堂上不適宜使用信息技術。不管國外專家的意見正確與否,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不能過分強調技術的作用。在明確了技術為教育服務,而教育離不開教師這樣一個基本道理之后,自然就明白了教育信息化需要以人為本,要面對學科教學,面對廣大教師,依靠廣大教師。如果不了解廣大教師切實的需求,不能急他們之所需,不能為他們提供服務,甚至還給他們添亂,這樣的教育技術當然得不到他們的響應。教育信息化離開廣大教師的支持和參與,就只能是少數人一相情愿卻勞而無功的空忙。
以人為本,就要設身處地從教師的角度考慮:他們當前關注的熱點,他們當前的教學現(xiàn)狀與需求,向他們灌輸的教育技術理論對他們當前的實際學科教學有什么直接的幫助,對他們進行的信息技術培訓能否減輕他們的負擔、能否提高教學效率和改善教學效果……再具體一些進行換位思考,如果你是第一線教師,是否每節(jié)課都需要制作“電子教案”,是否需要把親自動手開發(fā)課件和制作網頁作為日常教學工作的一部分?在這上面需要付出多少時間和精力?是否還要把這些技能作為對所有教師教學能力的考核內容并通過認證?這樣一想,就會發(fā)現(xiàn)當前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有某種理論脫離實際的傾向。
廣大教師當前關注什么呢?面對當前每天的教學任務,他們首先關注的是如何適應當前正在實施的課程改革,如何適應和使用新教材,以及與此聯(lián)系的中考和高考的改革。如果對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與同樣是教育部推動的課程改革密切聯(lián)系起來,當然會引起廣大教師的關注。但實際情況是,當前對教師培訓的是與當前學科教學沒有直接聯(lián)系的現(xiàn)代教育理論,一些普適的信息技術的培訓。另外,當前的教育信息化由少數教育技術專家單方面推動而沒有學科教學背景和學科教研人員參與,自然脫離當前廣大教師的教學實際,也背離了課程整合的初衷。
實際教學中,教師第一需要的是對所教學科內容的把握,其次是教學法方面的考慮,例如怎樣設計教學過程(如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如何提出問題,如何組織課堂活動,怎樣把握教學節(jié)奏,包括例題的選擇和處理、課堂討論的組織、練習的配備等),這些顯然是決定教師教學能力的主要因素。至于課堂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那是第二位的,要看對它教學是否有效,而且使用起來是否方便。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從屬于教師的教學能力,不能等同于教師的教學能力,更不能位居教學能力之首。片面強調信息技術的作用必將導致對教學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的忽略,而無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現(xiàn)在有的教師由于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PPT課件的制作,影響了對教材的深入鉆研和對學生的分析,結果是本末倒置,用技術支持的課堂教學效果反不如不用技術的傳統(tǒng)教學。
以人為本考慮信息技術,指導思想應該是技術為人服務而不是相反。技術的進步從來是為減輕人的工作負擔提高工作效率的。因此總是根據不同人群的工作和生活需要開發(fā)相應的技術。例如為工程師開發(fā)CAD軟件,為會計開發(fā)商業(yè)軟件,為售貨員設計商品自動收款系統(tǒng),為銀行用戶開發(fā)自動提款機,為公交車和地鐵開發(fā)讀卡系統(tǒng),為理發(fā)員和顧客開發(fā)供他們選擇不同發(fā)型的軟件……這里無需讓人家轉變觀念,技術自然而然就被人們接受了,因為技術確實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對于教育技術也是如此,要根據學科教學特點為教師提供技術支持和技術服務,為教育的需求研究開發(fā)專門的教育技術,通過技術減輕教師的負擔、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勞動,幫助他們做原來想做但利用傳統(tǒng)手段難以做到的事。
當前對教師進行的技術培訓,哪些技術是專為教育教學開發(fā)的信息技術呢?其實無論是Word還是Excel,無論是PowerPoint還是Flash或FrontPage,都不是專為教師設計開發(fā)的,也不能滿足當前教師教學工作中的急需。Word作為字處理軟件確實給人們帶來很多方便,許多教師現(xiàn)在用它寫電子教案,但電子教案對改進課堂教學沒有明顯的促進。何況,數學教師要畫一個準確的函數圖像,化學教師要畫一個復雜的有機化學的分子式等,單靠Word是辦不到的。PowerPoint用在會議文件展示上是個不錯的軟件,可用在會議報告、產品推介,等等,圖文并茂還可以實現(xiàn)超鏈接,這也是當前提倡在課堂上使用的軟件。但實踐表明,在許多情況下使用效果不一定好,例如一些課本搬家式的呈現(xiàn)不僅意義不大,而且由于呈現(xiàn)速度過快以至用“機灌”代替了“人灌”,結果是用信息技術支持了更糟糕的注入式教學。PowerPoint展示僅帶來形式的變化,而決定課堂質量更重要的因素是內容。此外,利用PPT課件還不便于在屏幕上現(xiàn)場書寫和畫圖,這點不如黑板靈活。而用Flash做動畫課件則需要老師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有時做出的動畫課件還不能體現(xiàn)學科教學的特點,滿足學科教學要求。如數學教學中的動畫不是追求生動形象,而是要體現(xiàn)內在的數學本質。
因此,從教師的需要考慮,要為他們提供與當前教材配套的優(yōu)質資源和滿足學科教學需要的工具軟件。這里我們提出信息化服務教學的概念,以滿足教師教學需求為出發(fā)點考慮問題。有些需求帶有學科共同性,如數學教師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更方便地處理畫圖和計算,借助計算機進行探索和實驗。為此需要向他們提供適合學科教學特點的工具性軟件。又如數學教師在立體幾何的教學中需要呈現(xiàn)立體圖形的截面,側面展開的過程,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直觀圖等,這就需要為他們提供相應的課件避免低水平的重復開發(fā)。此外,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根據自己所教學生的特點,體現(xiàn)自己的教學風格,不愿意用成套現(xiàn)成的課件,于是一些半成品的課件就頗受歡迎,這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留有根據實際需要和教師的意愿對課件進行修改和加工的空間。根據不同的需求,是否可以開辦類似于便民商店的自選教學資源超市呢?這樣真正滿足教學需要的優(yōu)質資源和工具自然會被廣大教師所認可,并在優(yōu)化學科教學中發(fā)揮作用。當然,作為公共教育資源,其中一部分可以用類似于國家圖書館的運作方式,免費提供給廣大教師。有了教學資源庫,又有了學科教學工具軟件,下一步便是給教師提供進一步的服務,如必要的技術培訓、教學資源的使用建議與典型課的教學案例展示。建立一個為教師服務的網站以及通過衛(wèi)星電視建立一個為教師服務的欄目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方案。
教育信息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設想把先進的教育理念、預先設計的教育模式空降給教師就能一蹴而就的。觀念的真正轉變要通過生活和工作的實踐才能完成。要想讓信息技術對教師有吸引力,需要讓事實說話,解決他們當前教學遇到的困難,讓他們實地嘗到使用技術的甜頭。例如借助反饋技術調動所有學生的參與及時收集到教師關心的教學信息;借助智能畫圖技術幫助教師快速準確地畫圖;利用數學智能平臺制作具有交互性的動畫效果的課件;借助快速的數字計算和符號演算技術完成大數和繁雜的字母計算等。這樣一來,教師的觀念自然就轉變了——信息技術對教學是有用的。而隨著對技術的逐漸掌握和熟悉,教師的觀念會進一步深化,不僅克服對新技術的畏懼和陌生感,而且感悟到技術深藏的巨大潛力,從而萌生出許多現(xiàn)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進行教學的新思路,涌出站在新技術平臺上創(chuàng)設更富有活力的教學的沖動和熱情。
技術的進步一次次地點燃人們期望把技術應用于教育的激情。然而從希望到現(xiàn)實的道路從來不是坦途,在這條道路上實踐前行的主體顯然是教師這個團隊。新的優(yōu)質教學不能靠信息技術本身去實現(xiàn),也不能按照少數專家事先設計的藍圖去實現(xiàn),只能依靠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摸索創(chuàng)造,教師在這方面應該是最有發(fā)言權的。
教育信息化的人性化思考促使我們反思過去幾年來教育信息化的進程。看來,對教師培訓的技術不應讓人感到與當前的教學工作關系不大因而是可有可無的,不應讓技術耗費教師過多的精力、增加他們的負擔;向教師傳播的教育理論不應讓人感到玄妙空洞和高深莫測。要組織力量研制他們迫切需要的技術,為他們提供切實的服務,鼓勵他們借助信息技術不斷進行教學的創(chuàng)新,關注他們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實踐并及時加以總結和提升。這樣進行換位思考,教育信息化才能夠得到廣大教師的響應,使他們積極參與進來,也才能使教育信息化深入教學、深入課堂,落到實處,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