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勇
自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以來,每十年一次的大型建交紀念研討會,筆者都親歷其中,感受兩國精英們相互交流的心得。比較三次紀念活動,會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結論。
在紀念中美建交十周年的會上,諸多學者紛紛稱頌兩國關系發(fā)展的業(yè)績,甚至有人借用“蜜月”來形容。當時中美關系取得了迅猛發(fā)展,中美貿易增長了5倍。在軍事合作方面更突出,1985年美國同意向中國出售生產線,用來生產改進后的大口徑炮彈。1986年中美簽訂協(xié)議,由美國幫助改裝殲8戰(zhàn)斗機。美國還原則同意向中國出售多種導彈、魚雷、艦載反導彈火炮和聲納裝備等等。雖然中美之間也發(fā)生過糾紛,如美國售臺武器問題、“胡娜事件”和美國干預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等,但這些都被紅紅火火的兩國關系所掩蓋。正因為這樣,在那次研討會上,一名美國前高官對中美人權差異的冷靜提醒,并沒有引起重視。果不其然,半年后,雙方在意識形態(tài),特別是人權方面的差異顯露出來。美國以人權保護為由,采取制裁措施,中美關系跌到冰點。
1998年底的二十周年紀念會,多數發(fā)言人都沉浸在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喜悅中。先前美國政府不斷地就人權問題譴責中國政府,兩國媒體不斷地激烈抨擊對方國家。1993年“銀河號”事件和1995年李登輝訪美,兩國大有“離婚”之勢。1997年和1998年,兩國領導人實現(xiàn)首腦互訪,雙方提出建立“建設性戰(zhàn)略伙伴關系”,實現(xiàn)“大逆轉”。這種驚險后的力挽狂瀾,或許是應該慶祝一下。但誰也沒想到幾個月后發(fā)生“炸館事件”和后來的南海撞機事件,中美關系兩度遭到嚴重破壞。
有了這些教訓,兩國政府和學者明顯變得謹慎。在2008年12月中旬舉行的建交三十周年紀念會上,雖然中美與會者總要談談成績,但更多的時間都用來討論教訓和問題。大家談到對待中美關系不能從短期利益看待問題,解決問題要有耐心,要改善危機處理的方法,要進一步增進對對方國家的了解,并幫助對方國家的人民了解自己等等。前駐華大使芮效儉遺憾地說,在蘇聯(lián)垮臺后他電告國務院不要以為中國也會崩潰,卻沒得到重視。針對當前雙方面臨的問題,中美與會者一方面指出傳統(tǒng)的問題,至今一個都沒有得到完全解決,另一方面預言在一些新領域新問題上可能出現(xiàn)新摩擦,如氣候變化問題和涉藏問題等。
這次紀念會的內容與前兩次截然不同,兩國學者更多的是采取了一種憂患和務實的態(tài)度,這將有助于奧巴馬上任后中美關系平穩(wěn)過渡和進一步發(fā)展。對于未來,筆者更愿意借用自己14年前出版的一本著作的結語來表述:“我們并不一定比我們的前輩更高明,但是我們擁有前輩們留下的經驗和教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會比前輩們做得更好”?!?/p>
(作者是外交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