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玉斌 袁建剛 蔡朝陽
蘑菇該獎給誰
(蘇教版小學(xué)語文一年級)
清晨,兔媽媽出門采蘑菇,臨走時囑咐兩個孩子要好好練習(xí)跑步。
晚上,兔媽媽提著一大籃蘑菇回來,對他們說:“你們今天誰跑得最出色?我獎給他一個最大的蘑菇!”
小黑兔得意地說:“今天我參加跑步比賽,得了第一名!”
小白兔難為情地說:“今天我參加跑步比賽,落在后面了?!?/p>
“你們今天都跟誰比賽啦?”兔媽媽問。
“我跟烏龜賽跑,所有的烏龜都跑不過我!”小黑兔說。
“我跟駿馬賽跑,他們都跑得比我快。”小白兔說。
“我的好孩子,”兔媽媽親了親小白兔,從籃子里挑出一個最大的蘑菇,“這是給你的獎品!”
小黑兔不服氣地問:“我今天得了冠軍,為什么把大蘑菇給小白兔?”
兔媽媽說:“因為他敢和高手比呀!”
點評:做媽媽是一件很復(fù)雜的事
1.未經(jīng)省察的結(jié)論
“因為他敢和高手比呀!”——就這個理由。
但兔媽媽憑什么認定小白兔是敢和高手比,而小黑兔不是呢?如果小黑兔恰恰是烏龜們約過去的,而小白兔也只是偶然遇到駿馬,并不存在什么敢不敢的說法。沒有細致詢問,沒有坦誠交流,沒有確鑿依據(jù),沒有慎重省察,而這一切不正是一位母親與孩子交往中所需要的嗎?
2.孩子,你慢慢來
兔媽媽汲汲以求自家孩子和高手比,絲毫不去想孩子為何要和完全不成為對手的高手比,一句話,沒有給孩子的生命以最本質(zhì)的觀照,也只能制造悲劇。是的,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們的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成為你自己。任何事情,如果盡力而為了,從整個一生來說,就絕不會失敗,只不過是一場比賽嘛!
并且,別忘了再說一句:“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p>
3.兔媽媽的權(quán)威課
“你們今天誰跑得最出色?我獎給他一個最大的蘑菇!”
——這是文中兔媽媽制定的獎勵標準。
“這是給你的獎品!”“因為他敢和高手比呀!”
這是兔媽媽的獎勵理由。
兩句話重點都在“給”字,而“給”的主體就是媽媽。她是整個事件的控制者、決定者,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掌控著蘑菇的歸屬。
兔媽媽也絲毫不掩飾自己對小白兔的喜愛:“我的好孩子,”兔媽媽親了親小白兔?!昂煤⒆印?“親了親”,萬般柔情!但別忘了,小黑兔就在旁邊,它的郁悶可想而知。
到底誰是“好孩子”,是否應(yīng)當(dāng)慎言?或者進一步說,為什么一定要在兩個孩子之間分個好與不好?為什么不和孩子們討論討論到底誰該得到最大的蘑菇?蘑菇該獎給誰?兔媽媽上了一節(jié)糟糕的示范課。
4.現(xiàn)實主義之一種
2005年,武漢“楚才杯”作文競賽,面對題為 “給我一點時間”的作文,3000名五年級小學(xué)生不約而同地將媽媽寫成“變色龍”、“母老虎”、“河?xùn)|獅”……媒體一片嘩然,狠狠做了一通“小學(xué)生妖魔化媽媽”的報道。
對小學(xué)生來說,這么寫很正常,因為他們的媽媽絕大部分跟兔媽媽一樣,逼著自己整天培優(yōu)、補課,對自己永遠那么兇,所有的時間與自由均被媽媽剝奪。媽媽們真的想這樣嗎?《蘑菇該獎給誰》里的母親形象、親子關(guān)系、育兒理念,就是當(dāng)今教育生態(tài)的真實投影。事實上,沒有誰可以輕蔑地說一聲“兔媽媽,你不對”,然后再輕飄飄地給出某些答案。面對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每個人,都那么弱小。
因此,與其說《蘑》文有缺陷,不如直接說這是當(dāng)今社會的缺陷和教育的缺陷。
玩具柜臺前的孩子
(人教版小學(xué)語文三年級)
“六一”兒童節(jié)快到了,商場里的玩具柜臺前擠滿了人,都是父母帶著孩子來買玩具的。柜臺前有個小男孩,只要看到誰買小汽車,他就馬上跟過去,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柜臺上跑動的小汽車,眼里閃著興奮的光芒。他是多么喜歡小汽車啊!
售貨員阿姨問他:“誰帶你來的?”
“媽媽?!?/p>
阿姨看看他身邊并沒有大人,又問:“你媽媽在哪兒?”
“在那兒!”孩子用手指向藥品柜臺。
“媽媽在買藥,讓你在這兒等她,是嗎?”
男孩點點頭,又專心地看起小汽車來。
過了一會兒,男孩的媽媽來了,說:“小兵,咱們回家吧!”
阿姨忍不住對他媽媽說:“孩子在這兒站半天了,您就給他買輛小汽車吧!”
“不,我只看看,不要媽媽買?!蹦泻屩f。
孩子的媽媽嘆了嘆氣,說:“他爸爸常年病著,家里生活不富裕。孩子心疼我,什么也不讓我給他買……”
聽著聽著,售貨員阿姨的眼圈紅了,說:“多懂事的孩子呀!這樣吧,我買輛小汽車送給他,送給他做節(jié)日禮物?!?/p>
“不,謝謝,我不要?!蹦泻⒗鴭寢尩氖?走出了商場。
回到家里,售貨員阿姨對自己的女兒說起這件事。女兒聽了,連忙從玩具里找出一輛漂亮的小汽車,請媽媽帶給那個男孩。
售貨員阿姨天天盼著再見到那個男孩,好把小汽車送給他。
點評:請用好的方式告訴孩子一個真實的故事
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其“高尚”品質(zhì),帶有中國式的“克己復(fù)禮”的色彩。
1.“懂事”:少年的老年化
這篇課文的核心人物,突出的品質(zhì),用售貨員阿姨概括的一個詞,叫做“懂事”。
作者讓小兵克制自身的欲望——其實,擁有一件玩具的欲望一點也不過分——從而維護了“禮”這種價值規(guī)范。那么,小兵克制自己的愿望的依據(jù)在哪里呢?只能在成人社會中。
在課文中,這個所謂的“禮”就表現(xiàn)為社會外界加諸孩子觀念上的一種客觀要求,比如需要孩子去懂的事,家庭的貧困,母親的操勞,父親的病……讓小兵將外在要求,內(nèi)化作一種道德自律。
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以克制自己正常欲求的方式,獲得了諸如“懂事”、“孝”之類的名聲和贊譽。也許,在這種贊譽中,小兵也能獲得一定的成就感,但我懷疑,這種成就感是不是如同拿到了心愛的玩具一般,是一種簡單而明亮的快樂?況且,這種贊譽本身,不就是成人世界的觀念對孩子的塑造方式之一嗎?
2.母愛:雙重的貧困
這個故事最不能令我接受的,是作者安排的一個細節(jié):母親當(dāng)著小兵的面,向售貨員阿姨解釋,父病家貧,故小孩懂事,不買玩具車。
為什么非得當(dāng)著小兵的面來講述家庭的困境呢?雖說孩子還沒有明確的經(jīng)濟觀念,對成年人的那種生活辛勞,未必有那么多的感觸,但他們未必就沒有自尊,未必就不知道,窮困并不是一種可以炫耀的資歷。
課文中母親和售貨員阿姨只是單純地贊嘆著、感動著、咀嚼著,卻沒有想到,這對小兵來說,也許是一生中艱難的時刻。歸根到底,小兵,作為一個孩子,一個具有獨立意志的個體,其正當(dāng)需求被忽視了。這才是最關(guān)鍵的地方,課文中那些身為人父身為人母的成年人,他們其實目中無人。
3.美麗的神話,胡編的情境
全文尤其不能讓人忍受的,是作者特意添加的一個結(jié)尾:女兒二話沒說,馬上挑了一輛漂亮的玩具汽車,要送給素不相識的小兵。
就像小兵的感受被忽視,小女孩的接受過程和思維轉(zhuǎn)化過程也被忽視了。因為敘述的簡單化,送車的這個表現(xiàn)過程生搬硬套,充滿了成年人的自以為是、一廂情愿。
就像一位小學(xué)教師的點評:在這篇課文中,圣母、圣子、圣女三位一體同時降臨,演繹了一出美麗的神話。
(孫臻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