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瑜
我做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中國,小學親見老師用粉筆頭砸同學,中學目睹老師把不聽講學生的書包從四樓扔下去,大學被告知答辯時千萬不要跟老師們辯論……等我做了老師,以為自己也可頤指氣使一把的時侯,到了英國。
在劍橋的講臺上,對“誰是老大”這個問題,答案很明確:不管是誰,肯定不是我。
剛到劍橋時,我就被同事告知,學生可以不來上課?!袄碚撋隙?一個學生可以不上一堂課而順利畢業(yè)——只要他參加并通過考試”。好吧,看來我在劍橋是沒有指望揪住任何學生的胳膊令他不準離開了。
學生可以不來上課,但你必須給學生“開小灶”——這又是劍橋老師“地位低下”的一個表現(xiàn)。所謂“開小灶”,是指劍橋、牛津等大學一直保留的一種叫“個別輔導(dǎo)”的傳統(tǒng)教育制度,即,所有登記你的課的學生,一個學期必須得到三次個別輔導(dǎo)。所謂個別輔導(dǎo),一般是學生寫好一個專題小論文,老師事先閱讀,然后共同討論。這種“個別輔導(dǎo)”的好處在于教育是量體裁衣的:學生可以完全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題目,老師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該學生的長處和短處進行因人制宜的教育;論文不打分,不是考試教育的一部分,而是純粹的思想交流,比較放松、自然;能加強學生和老師的聯(lián)系——與中國或美國那種大學四年下來師生幾乎素不相識的情況相比,這種制度下的師生關(guān)系會更密切。
這種模式的“壞處”當然也很明顯:老師們忙得不可開交。試想你有20個學生,每個學生一學期見三次,加上批閱他們論文的時間……對于我這樣的新手,基本上整個學期都像是消防隊員四處滅火。當然,不管你是新手老手,都要做個別輔導(dǎo)。即便是系主任的辦公室里,都時常傳出大一學生的反問:“你真的覺得霍布斯的這段話是這個意思嗎?”
就是改卷子判分,老師也不能一手遮天。喜歡這個學生就給他高分,那個學生沒來上課就給他低分?沒那么簡單。至少在我們系,本科教育的考試判分是雙向匿名的:學生不知道哪個老師給他判分,老師也不知道試卷是哪個學生的。更“過分”的是,每份考卷或論文都要有兩個老師來改,如果判分相差太大,還要由第三人介入。這樣做的好處是對學生比較公平,壞處當然是老師的工作量又多了一倍。
這還只是學術(shù)方面。生活方面,學生還是“老大”。學生們不但課業(yè)上有輔導(dǎo)老師,生活上還有輔導(dǎo)員。想知道各種獎學金申請的渠道嗎?有感情上的困惑嗎?覺得學業(yè)壓力太大非常抓狂嗎?請到某樓某室找你的輔導(dǎo)老師吧。
在劍橋,師生關(guān)系中的第一原則是學生的權(quán)利,第二原則才是老師的權(quán)威,這點是清晰可見的。說到底,關(guān)于公平、自由、平等,最好的教育方式并不是“洛克說過……”、“盧梭說過……”,而是老師們放下架子,平視眼前的學生并敬畏他們的天真。從小我們就被反復(fù)告知自己是“未來的主人翁”,要我說,先還是不要扣那么大帽子,給那么大殊榮,“未來的主人翁”還是從“校園的主人翁”開始吧。
(梁偉摘自《維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