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力
不久的將來,當你身邊突然雨后春筍般冒出諸多便利店品牌,你千萬不要覺得突兀。那支在一線城市深耕了數(shù)年之久的零售輕騎兵,已經開始悄然刺探內地市場,來自一線的消息是:2008年年末各大品牌的市場調研小組,紛紛低調潛入二線城市進行開店評估,戰(zhàn)火迅速向內陸省份蔓延……
事實上今天的零售業(yè)大戲,已不單局限于大型賣場間的劍拔弩張,相比便利店的對抗程度,發(fā)生在大賣場間的競爭更像是情人間的打情罵俏。無論是羅森、全家、7-11等有著外來血統(tǒng)的強勢品牌,還是可的、好德等本土諸侯,每個便利店品牌背后都站著一個強大的資本方,棋面上的和和氣氣掩蓋不了棋盤后的刀光劍影。
2008年年末,記者踏訪了所有一線便利店品牌,從“明亮的店面”、“24小時營業(yè)”這些表象動作之外,切入到一場場來自后臺管理、物流配送、擴張方式上的隱性爭斗。
正是這些發(fā)生在產業(yè)鏈各大環(huán)節(jié)的大小戰(zhàn)役,將一個薄利甚至無利的便利店時代,拉升至一個超出傳統(tǒng)業(yè)務范圍的“超限戰(zhàn)”時代——
正是因為顧客需求的逐步升級,各大品牌在生死存亡的競爭推動下,將自己能夠承載的服務越做越寬廣:訂購度假產品、遠程訂餐、金融服務甚至可以照顧老人、提供家政服務……
那么,當整個行業(yè)進入超限戰(zhàn)時代,這個偏居零售業(yè)一隅的細分市場,究竟會呈現(xiàn)怎樣令人興奮的裂變……
羅森兵法
面對上海街角越來越近似于白刃戰(zhàn)的便利店競爭,軍人出身的徐鋒顯得頗為淡定。這位50多歲的羅森當家人有著30多年的零售業(yè)從業(yè)經驗。徐鋒所掌舵的羅森是日本第二大便利店品牌,自1996年在上海古北小區(qū)開出第一家店,目前已有300家門店遍布上海大街小巷,2007年的銷售額達6.5億元。
目前,整個上海共有5000家左右的便利店,羅森在門店數(shù)量上并未擁有絕對優(yōu)勢,但單店績效卻一度領先其他品牌。羅森目前處于不進則退的階段,一方面全家、7-11等老對手已經兵臨城下,另一方面諸如可的、快客等也羽翼漸豐。那么,如何與對手有效區(qū)隔、更加鮮明地突出羅森特色,差異化戰(zhàn)略由此被奉為經典。
事實上,自從第一家門店開業(yè),羅森便一直立足于構建自己的品牌防火墻。其將消費人群定位在18~40歲,以學生、白領為主要目標客戶。借鑒日本的成功經驗,羅森把盒飯、飯團、壽司等生鮮即食食品作為拳頭產品。既恰當?shù)靥暨x了高毛利商品,又實現(xiàn)了和賣場、超市的差異化。
對于日本7-11創(chuàng)始人鈴木敏文的著名論斷:新興零售業(yè)需要的不是經濟學,而是心理學。徐鋒認為“膚覺”和“個店主義”是對這一論斷的本土化詮釋——
羅森的“膚覺理論”落地在商品鋪貨上。其往往會關注3天以內的天氣預報,然后根據(jù)天氣提前上架雨傘、暖手寶以及適應不同天氣的冷熱飲料等。為了給顧客營造視覺上的新鮮感,羅森每個星期都會對商品擺放位置進行內部調整;總部則會根據(jù)各門店的銷售情況發(fā)出《周際情報》,本周哪些商品走量好,下周哪些商品會到貨,貨品圖片以及建議擺放位置都被一一列出……
羅森的“個店主義”則體現(xiàn)了其對單店銷售額的看重。羅森給每家門店配備了督導員,一名督導通常負責8~9家門店的日常運營指導。
針對鋪貨,羅森會針對門店所在具體區(qū)域進行貨品取舍,比如高級寫字樓多鋪進口食品,學校附近則側重時尚、流行品牌等。參照日本羅森的后臺流程,其物流部門對新開門店擁有一票否決權。部門的參照標準是物流運送方不方便,停留時間會不會過長,會不會影響接下來幾家的上貨準點率。
“在一些通道不方便的商務樓或者地鐵站,車開不進去就全靠肩挑手扛,4分鐘的事需要做半個小時,我們通常都不會同意開店?!?/p>
相比后臺流程這些消費者看不到的內功修煉,那些發(fā)生在消費者視線范圍內的戰(zhàn)役,卻足以讓羅森感受到競爭的激烈程度。以便民服務為例,當年羅森推出了熬點(一種日式小吃),不到一周即被其他品牌效仿;交通卡充值、ATM機都已經不是新鮮玩意,2008年連信用卡都能在便利店里還款了,這邊好德、可的剛剛談妥,那邊快客也把ATM機搬回了店中……
全家攻略
面對記者,長著一張娃娃臉的薛東都顯得豪情而熱烈。這位來自臺灣的“全家”品牌運營人,將自己的擴張企圖比作了一盤圍棋。在他看來,全家的第一步——落棋上海,目前已經產生了“定局”的效果,而接下來的重點便會是具體的全國攻略。
從全家的上海之路,可以觀照其參與全國競爭的優(yōu)勢。首先是其擁有一個強大的資本方:2002年,覬覦高手如云的上海市場,全家上?;I備處成立。由頂新(開曼島)控股有限公司、臺灣全家便利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日本全家株式會社(以下稱日本全家)、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以及內地中信信托投資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共同投資。
五家公司各具所長,給全家的后臺系統(tǒng)注入了全新革命:日本全家提供品牌授權;伊藤忠負責對鮮食工廠提供支持;臺灣全家則將在臺灣的經營經驗完整移植;而頂新不但派遣高層經營主管,還負責物流體系建設。
4年的勵精圖治,目前全家的門店數(shù)已達140余家,主要集中于上海。相比本土便利店,全家一登臺便著力打造自己的豪門風范:門面一律采用鋼化玻璃,盡量透出整個店堂;店內幾十支外置燈管,以規(guī)整姿態(tài)縱橫在天花板上;一旦地板上出現(xiàn)污漬,店員會迅速拿出拖把擦干凈。
全家除了一般便利店都能提供的服務外,還將服務外延拓展至傳真、打印、復印,一些店面還提供自動售藥機、ATM機和沖印服務。——“全家把服務當作一個商品,有些算下來只是零毛利,但我們卻賺了一個顧客?!比疑唐沸袖N本部負責人黃國龍告訴記者。
鮮食是全家企圖在其他便利店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另一大利器。論鮮食在店內所占比例,全家是上海8大品牌便利店中最高的。黃國龍告訴記者,為了保證這一核心產品的競爭優(yōu)勢,全家興建了自己的鮮食工廠,從源頭上進行價格和質量控制。
在鮮食的走量上,全家采用的原則是“適當?shù)膱髲U是對銷售的一種投入”。薛東都認為,鮮食的合理報廢率通常在10%~15%,低于這個比例,說明損失了銷售機會;高于這個比例,說明店長們沒有控制好采購量。
全家為保證快餐食品的新鮮,一天中會分幾次進貨??偣驹诮拥礁鏖T店訂單后,從原料進貨、生產、配送到販賣,時間被壓縮得相當緊湊。對后臺流程的精準量化,正是外資便利店可怕的地方。
相比快客等本土品牌采用的特許加盟,全家在門店擴張上選擇了合作經營。
本土品牌采用的加盟形式,是收取一大筆加盟費,店鋪租金、裝修等費用也由加盟者承擔,加盟者擁有門店,并從總部采購商品銷售。這種形式的弊端在于:加盟者在付出了高昂加盟費后,為了追求回報往往會努力降低各種成本,比如少開幾盞燈、關閉空調、少請幾個店員等,總部對加盟者的制約力相對較弱。
全家的合作經營則是完全不同的模式:合作經營者只要支付6萬元咨詢管理費,以及20萬元保證金,合同期滿后20萬元算利息如數(shù)歸還。另外,全家負責店鋪的房租、裝修和購買設備,每月結算銷售毛利,全家總部得62%,合作者得38%。
“7-11”:可怕的變量
對于羅森、全家等已經在上海安營扎寨數(shù)年的便利店品牌,7-11是一個足以讓他們心煩的對手。這個全球最大的便利連鎖店近年來在北京、廣州等地取得了驕人戰(zhàn)績,唯獨上海成了其“失落之城”。2008年10月,原定在上海開出第一家店的7-11宣布延期開業(yè),直到12月初仍無大的動靜。
采訪中,業(yè)界對7-11延期開業(yè)的解釋眾說紛紜,一個相對合理的推斷是,上海便利店有限的地段資源已經在哄搶中越來越稀缺。然而地段并不能成為7-11躊躇徘徊的永恒理由,畢竟它擁有修煉了幾十年之久的“內功”優(yōu)勢——
在日本,在臺灣,在廣州,在北京,無處不在的7-11幾乎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尤其是對于7-11的目標顧客——單身的上班族而言,有時候忙起來,連午、晚餐都干脆去7-11買便當或各類小吃解決。
那么,這家營業(yè)面積較小,商品陳列有限,而且價格并不便宜的便利店,可怕之處究竟在哪里?
日本7-11的創(chuàng)始人鈴木敏文曾有一個經典論斷,新興零售業(yè)需要的不是經濟學,而是心理學。7-11最大的特點在于,非常擅長研究消費心理并最終操控了消費者的思維。這也是7-11足以讓對手畏懼的地方。
要想操控消費者思維,絕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企業(yè)系統(tǒng)布局,合理運用能夠對消費者心理產生影響的信息,然后整理組織成信息鏈,并通過整合行銷形成思維軌跡的控制,一步步將消費者引入“局”中。
7-11對這條信息鏈上每個關鍵點,可謂控制自如。首先,在店面選擇上為了“俘獲”消費者的大腦和雙腳,7-11在找點時非常重視周圍環(huán)境,因為好鄰居可以相互借勢,而書店、服飾店、辦公大樓、展覽會場、機場以及大學正是好鄰居的典型——臺灣7-11的定位,正是“你的好鄰居”。
到過7-11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體會:店內地方雖小,卻不顯擁擠、雜亂,在里面購物感覺非常輕松和舒適。這一切,都歸功于7-11對有限空間的深度雕琢——
7-11便利店出入口的設計一般在店鋪門面的左側,寬度為3~6米,根據(jù)行人一般靠右走的潛意識,入店和出店的人不會在出入口處產生堵塞。同時出入口的設計要保證店外行人的視線不受任何阻礙,能夠直接看到店內。為了讓有限的店面顯得更寬敞,7-11使用最多的是反光性、襯托性強的純白色,純白色會給人造成較大空間的視覺偏差。
一個細節(jié)是:7-11的收銀臺與最近的貨架距離,至少在4米以上;店內通道直而長,并且利用商品陳列,使顧客不易產生疲倦感,不知不覺地延長在店內的逗留時間。
便利店的全國格局
放眼全國,各大品牌正在上演一場從傳統(tǒng)到超越,從店面到后臺,從擴張速度到單店績效上的豪情比拼。
自2007年,可的與好德合并后,這對結拜兄弟手執(zhí)“雙品牌戰(zhàn)略”,以2400家的規(guī)模優(yōu)勢主要扎根上海灘;
同樣,作為本土系的代表品牌,聯(lián)華超市旗下的快客在全國也擁有2000家以上門店,其中上海達到1300家。值得一提的是,快客也是本土品牌拓展全國市場的代表,其總經理翁宇杰告訴記者,快客目前以每年200家的速度跑馬圈地,即便是在經濟增長有可能放緩的2009年,其擴張步伐依舊不會放緩。
目前,快客的門店數(shù)量在杭州、寧波、大連等城市占有絕對優(yōu)勢。
事實上,本土系之所以對規(guī)模優(yōu)勢如此看重,除開起步較早等歷史原因,更重要的是規(guī)模效應一旦達成,會使便利店在與供應商的博弈中更有底氣。比如在中秋的月餅采購、春節(jié)的酒品和營養(yǎng)品采購上,依靠現(xiàn)有的2400多家門店,可的、好德已經能夠在一些單品上實現(xiàn)“驚爆價”。
市場的高度競爭,也讓各便利店的目標市場各有不同。羅森、全家、喜士多的主要客戶是學生和白領,它們的門店在商務樓做得不錯;好德、可的的檔次居中,門店多、服務全;快客、良友的消費者對價格更為敏感,重頭放在了社區(qū)店。
——然而,同樣的小巧玲瓏、同樣的徹夜不休、同樣是在你未想跨入時就打開了自動門,在一線城市擁擠的街頭,各大品牌便利店間的明爭暗斗,同樣促使中國便利店走入了一個“塵埃伴隨曙光升騰,本土山丘與外來巨頭共舞”的超限戰(zhàn)時代。
棋面上的客客氣氣,掩蓋不了棋盤后的刀光劍影。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包括全家、羅森等品牌都已派出了市場調研人員深入內地城市,戰(zhàn)火從沿海一線城市向內陸省份蔓延的大趨勢不可阻擋。
事實上,在廣闊無垠的內地市場,大量零散、雜亂的零售店盤踞多年,他們習慣了與街角同業(yè)捉對廝殺,卻很少意識到會有一場由外來品牌領銜的血腥洗牌,正姍姍而來。
目前中國的便利店基本包含三種業(yè)態(tài):一、雜貨鋪式的第一代便利店,即一些脫胎于雜貨店、小賣部、小食品店的普通零售店;二、以連鎖雜貨鋪為特征的第二代便利店;三、采取西方經營管理模式,以外資或合資為主的第三代便利店,其中以羅森、全家、7-11等為典型代表。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便利店企圖向二線城市擴張呢?按照行業(yè)慣例,只有那些人均GDP達3000美元的城市,才是第三代便利店生根抽芽的優(yōu)良土壤,目前能達到這種標準的內地城市畢竟較少。
但是從上海等一線城市飽和的競爭局面,以及搶占先機的戰(zhàn)略考慮,不排除第三代便利店以降低貨品層次的方式先行搶灘,與市場一起成長。目前全家、羅森等正在進行的市場摸底,便說明了這一點。
一個毋庸置疑的論斷是:中國便利店業(yè)態(tài)已經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洗牌時代,那些正發(fā)生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行業(yè)超限戰(zhàn),注定將戰(zhàn)火燃燒至廣袤的內地市場,來自攻守雙方的豪情一搏注定綿綿不絕、生生不息……
編 輯葉江南
E-mail:fl@cais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