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清
位于臺北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擁有65.5萬多件耀眼藏品,其中,光郎世寧的《百駿圖》至少值8億元,而所藏的21件汝窯杯,價值更是上千億元。
“四大金剛”精選國寶
清帝出宮后,國民政府接管紫禁城,于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故宮博物院。然而,軍閥混戰(zhàn)導致北方政局飄搖,故宮院務長期無人負責。直至1929年易培基任職院長,博物院各項業(yè)務才日見起色。孰料,營運剛步入正軌,“九·一八事變”驟然爆發(fā)。
國難當頭,如何處置寶物?眾人最終決定裝箱南遷。1933年2月5日深夜,易培基身披斗篷,在太和殿前指揮,2118箱文物被裝上火車。至5月底。13491箱故宮文物先后分5批運離北平。
1948年11月,淮海戰(zhàn)役打響,南京動蕩不安,國民黨政府預備從東海岸撤退至臺灣,“行政院”向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下達緊急命令,要求其為北平故宮博物院精品文物編制一份名錄,安排飛機分批運往南京。
11月10日,故宮博物院理事長翁文灝邀集朱家驊、王世杰、傅斯年等常務理事在其家中召開緊急會議,主張將故宮文物疏散運臺。眾人集議:以1935年至1936年在倫敦展示的80箱藏品為主,選出精品600箱先運往臺灣。同時帶走中央博物院文物120箱,精選中央圖書館所藏善本圖書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文物。
負責挑選這批運臺文物的是號稱“故宮四大金剛”的專家:書法專家莊尚嚴、瓷器專家吳玉璋、圖書專家梁廷偉以及玉器專家那志良,他們從堆積如山的文物箱中抽出自己眼中的精品,構成了今日臺北故宮價值連城的館藏。
故宮文物跨海大遷徙
故宮文物的跨海大遷徙獲得了國民黨海軍的協(xié)助,蔣介石為此專門撥款800萬元。
1948年12月22日出發(fā)的第一批320箱文物由海軍輸送艦“中鼎號”裝載,故宮元老莊尚嚴負責此次護送。文物卸下后先保管于楊梅一家運輸公司的倉庫,后移置臺中糖廠兩棟倉庫,決定將那里作為集合場所。
那志良參與了第二次運輸,這批文物包括1680箱故宮文物,由于箱子數(shù)量增加,另行租用了商船“海滬輪”。1949年1月6日出發(fā),4天后抵達基隆。
第三批文物的運輸歷盡劫波。
1949年1月28日,恰逢農(nóng)歷小年夜,工人都不上班。由于戰(zhàn)情告急,負責向華南補給軍用物資的“昆侖號”抵達南京,立刻接獲裝載文物的指令。行程緊迫,它只停留24小時,下關碼頭附近。等待運輸?shù)奈奈锒逊e如山,因無倉庫收存,不得不露天堆放,用油布覆蓋,由于連日小雨,油布全淋濕了。
關于這次運輸,日本人古屋奎二在《故宮博物院掌故》中有詳盡記載:“當‘昆侖號駛進碼頭,海軍總司令部人員紛紛搶著上船,他們都帶著家眷和大件行李,輸送艦有前后兩個船艙,他們占據(jù)了后面船艙,結果,文物只能裝載2000箱中的四分之一。海軍總司令親自上艦隊說服他們,但任何人都看得出來,南京已危在旦夕-婦女和小孩哭著要求留在艦上,總司令沉默不語。最后,艦長命令將船員寢室、餐廳、醫(yī)務室甚至甲板都用來放置文物??墒侨杂泄蕦m博物院的728箱和中央圖書館的28箱無法運送?!?/p>
這次運輸最后僅運走1248箱文物,其中故宮藏品972箱,于2月22日抵達臺灣。
原本還有第四次運輸,由于代理總統(tǒng)李宗仁下令停運而中止。由此,國民黨政府從大陸共運走2972箱故宮文物,雖只占南遷文物四分之一,但多為精挑細選的珍品。由于糖廠倉庫保管條件惡劣,1950年,國民黨政府將文物轉(zhuǎn)移到郊外霧峰鄉(xiāng)吉峰村北溝的新庫,并開始挖掘山洞用以收藏。
1961年故宮文物首次赴美展覽,促成美國國際開發(fā)署一筆88.8萬美元的巨額贈款。1965年11月12日,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整整40年后,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館正式成立。1967年。臺北故宮博物院首次接受贈品和外借品。1985年確立了每年預支200萬美元接收藏品的政策,1986年從日本購得蘇軾名作《寒食帖》。
中國繪畫史上80%代表作
臺北故宮日常展品中。有三件鎮(zhèn)饋之寶:“毛公鼎”、“翠玉白菜”以及“東坡肉形石”。
清道光年間陜西出土的毛公鼎,傳言為周宣王叔公毛公所鑄,因內(nèi)壁刻有500字銘文,乃迄今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之最,高18.7厘米的“翠玉白菜”由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原石雕刻而成,綠色菜葉,白色菜幫,望去青翠欲滴,菜上停有蝗蟲、螽斯各一只,精雕細琢,靈動鮮活,同在玉器展區(qū)的“肉形石”,紋理清晰、毛孔畢現(xiàn),初見此石,人常誤為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
除卻古重的青銅與溫潤的玉器,臺北故宮17000多件陶瓷文物集中了當年北京故宮各瓷器陳列室與敬事房的精品,細數(shù)下來,哥、汝、鈞、定,名窯畢備。
器物之外。大量精雅書畫更是臺北故宮的典藏極品。前院長秦孝儀曾經(jīng)笑言:“我們當時搬過來的都是書畫、細軟。重的東西拿不動嘛。北京故宮以宮殿,器物等大東西見長,我們這邊以書畫文物見長,書畫在文化方面最具分量?!?/p>
曾有專家指出,寫一部中國繪畫史,每個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繪畫作品,80%左右會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其5400多件書畫中,宋畫即達940多件,包括范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等山水畫至寶。書法極品中,除了有堪稱“中華第一寶”的書圣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臺北故宮還保存著蘇軾《寒食帖》、懷素《自敘貼》、顏真卿《祭侄稿》、馮承素《蘭亭集序》摹本等耀眼藏品。
關于這些日漸老去的書畫,不老的是它們契闊離散的故事: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曾被燒成了兩段,前半卷留存大陸,后半卷則貯藏臺北故宮,至于快雪、中秋、伯遠“三希”何時再聚一堂,更是兩岸人民殷切關注的。
選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