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君
葉瀾教授說:“要想讓一片空地不長荒草,唯一的辦法是給它種滿莊稼。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在孩子們心靈的空地上播撒善良、博愛、寬容的種子,那么他們一定能結出累累碩果?!蔽蚁?這顆顆種子應該就是文化的基因和內涵,這累累碩果便是文化的積淀與呈現(xiàn)。
【閱讀文化】“猶抱琵琶半遮面”——吸引著師生款款走來
閱讀是一種文本、文本作者和閱讀主體相互交流的過程,引領我們走上奇妙之旅——陶冶性情、豐富心靈感受、抒發(fā)諸多情感、獲得美感、享受人生的樂趣。文本傳達的信息,文本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思想、趣味和意境,與讀者存在時空差異,必然會導致對原作做出不同的闡釋。于是,趣味和魅力也就產(chǎn)生了。讀者憑著自我生存環(huán)境和所處的時代社會特征、審美趣味、直覺經(jīng)驗、追尋作品的原初意義,尋找契合點,默默進行著思想交流和情感共振。這一互動的過程,其樂無窮,驅使著每個讀者在進行閱讀活動的同時,產(chǎn)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讓文化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心田,感受閱讀的樂趣,感受文化的魅力,是錫師附小語文學科肩負的光榮使命。我們?yōu)閮和倪x擇推薦書目,引導他們自主選擇;研究自主閱讀課,從促進兒童身心發(fā)展出發(fā)設計教學過程;鼓勵兒童表達,與同伴和老師交流閱讀感受,從閱讀內容、閱讀方式、閱讀活動、讀后交流等多方面切實考慮學生的需求,從而吸引學生長時間的注意,充分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和動機。我們珍視這份兒童世界里獨有的文化,把蘊含在課本、課外讀物中最能引人入勝的精彩帶給學生們,帶著他們一同去經(jīng)歷,一起去感受、去思考,從而獲得自己獨有的感悟。我們運用多樣的閱讀文本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可能性,通過多彩的閱讀課堂,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豐富的閱讀活動,促進學生的閱讀交流。
【閱讀實施】“橫看成嶺側成峰”——帶領學生領略多層次、多元文化的閱讀
1. 開展多層次閱讀
我們主張閱讀課內外結合,課內閱讀是基礎,是積累閱讀方法、閱讀經(jīng)驗的“聚寶盆”;課外閱讀、自主閱讀、專題閱讀均是課內閱讀的延伸,是閱讀方法的鞏固和完善。
(1) 課前進行相關知識的搜索和積累,了解文本的知識背景?!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币@得這樣的能力,課前的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到位。單元教材主題鮮明,思路明晰,但由于兒童與文本存在一些距離,所以,必須注重引導兒童在課前進行課文相關知識的搜索與積累,進行足夠的知識儲備,以更好地走進文本,為深層解讀文本提供“通行道”。
(2) 課中師生與文本展開對話,拓寬思路,答疑解難。激活語言文字的最佳途徑就是讓學生入情入境,走進文本,與文中主人公同行。錫師附小的語文閱讀課堂沒有固定的模式,不單單圍繞一篇文章“就事論事”,而是對學生進行多方位閱讀補充。我們利用“補充”的知識,刺激學生的發(fā)言點,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自己想說的話,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激蕩起情感的波瀾,讓閱讀以更親近的姿態(tài)走向生活,走進文本,讓閱讀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放飛希望、孕育文化胚芽的沃土。
(3) 課后延伸閱讀,層層遞進,觸類旁通。文本的世界只有與學生的心靈相遇,它的意義才得以顯現(xiàn),而這種意義的生成是開放的、多元的、立體的。對于兒童課后的延伸閱讀,我們選擇能激起兒童內心波瀾、引起兒童共鳴、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的篇目。我們大膽地跟進了“多種教材的整合”“一篇帶動多篇”“三層次課外閱讀”等有效舉措,加大學生的閱讀量,拓展學生的閱讀廣度,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點,將各類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進行統(tǒng)籌安排,分布歸入各個年級,并合理搭配,在實踐中不斷修改、重整,最終形成了各年級10個左右的閱讀選擇組。這樣,既幫孩子精心選擇有益的圖書,又給孩子提供自主選擇的空間。同時梳理形成了各年級的推薦書目,每學期向學生向家長推薦,平時還定期和新華書店聯(lián)系,不斷更新推薦書目,以使兒童保持持續(xù)的閱讀興趣。
(4) 關注兒童自主閱讀、專題閱讀。從教師“攙扶”著閱讀,到“放手”學生自主閱讀,是一個質的飛躍。為將兒童閱讀的推廣納入課程建設的范疇,我校專門設立了每周一節(jié)的校本課程——自主閱讀課,從兒童文學閱讀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堂設計、包括作業(yè)設計評價展示等方面進行規(guī)劃,建立各個年級不同的閱讀要求與體系。根據(jù)各年段學生的閱讀心理、認知要求等,分低、中、高3個年段設計了《文學閱讀指導方案》。方案分文學活動目標和文學閱讀具體活動環(huán)節(jié)兩個部分。低年級側重培養(yǎng)學生文學自主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選擇文學讀物的意識,注意形式的新鮮和活潑,充分考慮對學生的吸引力;中年級學生因閱讀能力有迅速的提升,閱讀面擴大,閱讀量增長,因此除了進一步鞏固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還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的感受能力和領悟能力;高年級逐步由對文學的感知向文學欣賞與評價推進,閱讀量和閱讀需求有同步的增長,閱讀的個性傾向也日趨明顯,開始指導學生關注文學活動的內容與品質。
2. 進行多元化閱讀
我們將中華經(jīng)典的誦讀、主題美文的賞讀、兒童文學名著的閱讀指引有機結合起來,開發(fā)編寫出了獨具個性的符合漢語言文字特點的《附小文化讀本》。教師對教材進行重組、整合,將同主題的文章放在一起,并以此拓展多篇(部)相關的文章、書籍,讓孩子去閱讀。例如,根據(jù)兒童年齡特點,我們就閱讀內容進行分層,引導他們閱讀反映兒童的現(xiàn)實世界和想象世界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有的旨在表達兒童情感和愿望,富有兒童情趣;有的故事情節(jié)曲折豐富、人物鮮明生動;有的作品主題積極明朗,格調輕松,節(jié)奏明快;也有的故事語言具體、生動形象,給兒童快樂……我們以多元化的閱讀來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思想品質,增加文化修養(yǎng),鍛煉各種能力,豐富業(yè)余生活,最大限度地享受閱讀帶來的角色扮演、替代的樂趣;感受他人經(jīng)歷,遭遇新奇的人、事、環(huán)境的樂趣和想象、創(chuàng)造、探索的樂趣等。
【閱讀成效】“接天蓮葉無窮碧”——延展了師生的生命張力
閱讀推動著教育教學活動各個組件之間的聯(lián)系,教師、學生、教材等在相互溝通中,逐步形成一張巨大的網(wǎng)。這張網(wǎng),就是文化的傳遞,是文化的魅力拓展了教師、學生與文化之間的寬度與厚度。
錫師附小的學生通過閱讀獲得了喜人的成果。因為閱讀,兒童的世界被無聲地滋養(yǎng)著,在與各種文化進行對話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我們又注重運用了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會學生具體的閱讀方法,并促使其形成一種自然的閱讀習慣,成為他們一種內在的需求和自覺的生活方式,兒童浸潤在閱讀體驗中,獲得成長。
錫師附小的教師在指導兒童閱讀、參與兒童閱讀的過程中,教學水平得到了一定提升。在追尋高尚的研究與細致品味的過程中,教師不斷自修,通過主動反思、積極生成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拓展和提升了我們對教育教學的認識視野和解釋能力,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與內涵,努力成為“大智慧”的人。
【閱讀展望】“為有源頭活水來”——文化的長河永無止境
朱熹《觀書有感》一詩說得好:“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彼男撵`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觀書能豐富生命的意義,提升靈魂的高度,拓展胸襟的廣度。站在錫師附小“樂學教育”的基石上,兒童與教師手捧書籍,心香滿懷,展望未來,無限憧憬:中華民族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化,是人類對成長的認識,對成長的解讀。閱讀,不僅僅是讀幾本書,更多的是在解讀文化、閱讀人生,最終成為具有一定道德情操的人。浸潤于“文化”這一長河,教師的職業(yè)使命、兒童的精神生命都變得愈加充實,愈加完善。當兒童長大成人,對人生的體悟越發(fā)深刻,也會將自己獨特的感懷用文字的形式源源不斷地表達出來。此時,幼時讀過的故事、熟記的詩篇、文章,便會汩汩不止,隨著自己的經(jīng)歷不停地翻騰。于是,一個個新的故事在上演,一種種生活經(jīng)歷被記錄,人生旅途變得熠熠生輝。這是一個美好的循環(huán),是文化資源生命體系的不停往復,直至永遠。錫師附小的兒童與教師由此而深感幸福。
(作者單位:無錫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