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虹
蘇教版國標本教材二年級上冊《美麗的丹頂鶴》一文里有這樣一句話:“丹頂鶴無論是在地上引吭高歌,還是在天上展翅飛翔,都顯得那么高雅?!毕旅媸且晃唤處熃虒W這句話的實錄。
師:這句話中的“引吭高歌”和“展翅飛翔”哪個你比較熟悉?知道它的意思?也可以用動作來表現(xiàn)你對它的理解。(大部分學生做“展翅飛翔”的動作)你們的動作告訴我,你們了解了“展翅飛翔”的意思。那“引吭高歌”呢?
生:“引吭高歌”就是說丹頂鶴航行的時候在大聲唱歌。
師:航行時唱歌。這是你的理解。
生:它是被老丹頂鶴引著航行的時候在大聲唱歌的。
師:老師告訴你,這個詞語的意思是“丹頂鶴在放開喉嚨,大聲唱歌?!贝蠹乙黄鸶艺f一遍。(學生齊說“丹頂鶴在放開喉嚨,大聲唱歌。”)
師:請大家看書上的插圖。(課件出示插圖)圖上有很多丹頂鶴,誰能指指哪只在“展翅飛翔”,哪只在“引吭高歌”。
(學生很快指出了展翅飛翔的丹頂鶴。在指“引吭高歌”的丹頂鶴時,指的是圖上一只伸長脖子,嘴巴緊閉的丹頂鶴。)
師:不對,應該是這只。(教師隨即將學生手中的教鞭挪向圖上一只伸長脖子,張開嘴巴的丹頂鶴)
詞語教學是怎么一回事?教學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去理解詞語?上述教學片段帶給了我們一些啟迪和思考。執(zhí)教老師“展翅飛翔”一詞的教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1. 在具體的語境里進行詞語教學。老師要求學生先讀通詞語所在的語句,然后從句中抽離出詞語讓學生正確認讀。由讀句到讀詞,實質上是在引導學生了解詞語學習的方法——詞語的品味不是孤立的,它是建立在語句乃至語段篇章的誦讀基礎上的。沒有語境的依托,詞語就成了干癟的符號;沒有對詞語的正確認讀,詞語就不可能真正走進學生的腦海。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完成“消極詞匯”到“積極詞匯”的轉換,就必須引導學生關注詞語“生長的土壤”——文本語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里咀嚼、品味詞語,不僅有助于學生觸摸到詞的溫度,感受到詞的意蘊,還能使學生在體味詞語的過程中,掌握運用詞語的方法。
2. 詞語教學注意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引吭高歌”“展翅飛翔”的意思時,提出:“哪個詞語你比較熟悉,可以說說它的意思,也可以用動作來表現(xiàn)你對它的理解”,表明了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積累入手,引導學生在頭腦里搜尋與之有關的“生活底蘊”,獲得相關直覺經驗的教學思路。詞語教學要關注文本語境,更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詞語教學中,只有幫助學生打通“文本語境”和“生活底蘊”的認知通道,詞語才能在學生的心田里鮮活起來,靈動起來。
3. 巧用插圖引導學生建立詞語的“義”和“像”的聯(lián)系。學生
理解一個詞語不是靠定義,而是靠生活經驗,靠鮮活的直觀感受。教學中,教師不僅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調動生活經驗來理解詞語,還要巧妙地利用插圖幫助學生建立詞語的“義”和“像”的聯(lián)系?!爸敢恢笀D上哪只丹頂鶴在展翅飛翔?哪只在引吭高歌?”這實質上是在喚起學生的直覺經驗——也就是圖像——來跟詞語相匹配。詞語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詞語的“像”是至關重要的。當一個個詞語蘊含著學生的生活經驗,傳送出學生的認識畫面時,詞語才算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田。
但片段中,“引吭高歌”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乃至錯誤時,教師應做些什么?這是上述教學片段帶給我們的思考。
1. 詞語教學要少一些告訴,多一些體味?!耙愿吒琛本褪钦f丹頂鶴航行的時候在大聲唱歌。它是被老丹頂鶴引著航行的時候在大聲唱歌的。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的認識時,老師沒有及時予以引導,所以盡管老師告訴了學生詞語的意思,并且還讓學生跟著說一遍意思,學生依舊在圖上沒找到“引吭高歌”的丹頂鶴。老師的“告訴”雖然入了學生的嘴,但是,由于缺乏學生個體對詞語的自主體味,詞語沒能進入學生的心田。在詞語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和詞語進行親密接觸——咀嚼、玩味、品析,從而獲得
鮮活的個體感受。
2. 教師要敏于發(fā)現(xiàn),善于利用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學生對“吭”和“航”的認識產生了混淆。究其根由,就是學生對詞語缺乏自主地咀嚼、體味,個體和詞語沒有真正建立起認知聯(lián)系。而這正是教學的一個寶貴資源——小學生常常會因為同音和形近字的區(qū)分不清,出現(xiàn)認識或表達上的錯誤。如果老師抓住這個資源,通過辨字形、明字義等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體味“吭”的字形和字義,讓學生知道“吭”是指喉嚨、嗓子,“引吭”是拉長嗓音。還可以播放丹頂鶴引吭高歌的音像資料,這就為“引吭高歌”建立正確、明晰的“像”奠定了認知基礎,同時還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實踐中真切地感受到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同音、形近字較多,初步掌握辨析它們的方法。由此可見,詞語教學既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前認知經驗,更應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困難,真正踐行“以學定教,以教促學”的教學思想。
3. 詞語教學也要突出重點。何為重點?學生的認知盲點。很多詞語往往是因為其中的某一個字的含義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的詞語理解出現(xiàn)了問題,例如:“引吭高歌”中的“吭”“情有獨鐘”中的“鐘”……對于這些詞語,教師要舍得花工夫引導學生“咬詞嚼字”,要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探尋理解詞義的多種方法??梢砸龑W生通過查字典、聯(lián)系語境等途徑解決關鍵字的理解,品字析詞,使學生在咀嚼字詞的過程中品味字詞的情蘊,掌握理解詞語的方法。
(作者單位:徐州市鼓樓區(qū)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