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堅
宋代洪邁的《容齋隨筆》中記載了三國時期的兩件事:一是曹操不顧眾將領的勸阻,率兵出擊烏桓,大獲全勝。班師歸來后,查問當時有哪些人不贊成北伐,別人以為他會處罰那些將領,沒想到他反而給那些將領以豐厚的賞賜。另一件事是袁紹不聽田豐之言而吃了大虧,卻怕被田豐恥笑,索性送他去見閻王。把這兩件事放在一起,目的是要顯出兩人胸襟之反差:一個對反對自己反對錯了的人也能團結,一個對反對自己反對對了的人也不能容忍。
曹操與袁紹的胸襟的確是大有差別。郭嘉在官渡之戰(zhàn)前論“十勝十敗”時,就論及兩人度量:“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也?!比欢?,若僅以上述兩例為證來說明這種反差,表面上看,似乎十分有力,但細細斟酌,卻難以服人。
袁紹兵敗之后會殺掉田豐,田豐是估計到了的。史載,田豐說:“公貌寬而內忌,不亮吾忠……若勝而喜,猶能赦之;今戰(zhàn)敗而恚,內忌將發(fā),吾不望生?!币馑际钦f,如果實踐證明田豐的意見是錯的,袁紹反而會寬宥于他,或許還會像曹操那樣在班師歸來之時給他一點賞賜,以顯示自己的姿態(tài)與度量。然而,田豐該死就該死在他既然是袁紹的部下,卻竟敢比袁紹來得高明,而且袁紹又特別敏感,即使你沒有恥笑他,他也感到若有芒刺在背,尤其經不起逢紀這類小人的挑唆——史載,袁紹兵敗之后,曾對逢紀說:“唯田別駕前諫止吾,與眾不同,吾亦慚之?!狈昙o說:“豐聞將軍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大權在握而又惱羞成怒的袁紹,哪有不殺田豐的道理?
但是,如果曹操處在袁紹的境地,也會殺田豐嗎?答案是一定的,茍或和楊修這兩個冤魂就是明證。
荀或是曹操的股肱之臣,曹操稱贊他:“荀文若之進善,不進不休。”然而,荀或之死,恰恰是因為他的“進善”。曹操想“進爵國公九錫備物”,荀或不贊成:“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這一番話說得堂堂正正,義正辭嚴,曹操自己都不得不嘆服。然而,惱羞成怒,往往就因為被人說中了要害,“操由是不悅”,終使荀或“飲藥而終”。
《三國演義》說到楊修之死,歸結為他的過分聰明,所謂“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李卓吾評點《三國演義》時說:“凡有聰明而露者,皆足以殺自身也?!薄豆盼脑贰分休d,曹操曾在給楊修之父楊彪的信中說,他殺楊修的最主要原因是楊修議論大事常與自己意見相左。以楊修論事,每每都能一語中的入木三分看,他不會錯到哪里去,那么,曹操終于不能容忍楊修,十有八九倒是因為楊修是正確的了。
要團結反對自己而被實踐證明反對錯了的人,自然也需要有點雅量,要容忍反對自己而被實踐證明反對對了的人,卻更來得艱難。沒有容人之量的袁紹過不了這一關,能夠網羅人才的曹操也過不了這一關。郭嘉稱善曹操度量的那些話,看來也要打點折扣。
編輯/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