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斌
《二度梅》是婺劇的一出傳統(tǒng)劇目,也是浙江省金華市婺劇團的代表作之一。這出戲改編自唐朝陳杏元出塞的故事,“梅開二度”這個成語就來源于此。當年,婺劇表演藝術(shù)家朱蕓香因飾演劇中女主角陳杏元而聞名婺劇界,并曾于1960年底帶該劇來滬演出,獲得廣泛贊譽。時隔49年,這朵“二度梅”又一次飄香上海灘,亮相今年上海國際藝術(shù)節(jié)。此次飾演女主角的演員,是朱蕓香的關(guān)門弟子范紅霞。從學(xué)藝之初至今,范紅霞與“陳杏元”也已有了20年的不解之緣了。此劇重新排演,范紅霞在保留傳統(tǒng)精華的基礎(chǔ)上,又進行了大膽的突破和創(chuàng)造。
移步坐輦
坐輦而行在傳統(tǒng)戲中十分多見,演員幾乎都是兩手執(zhí)著象征車輛或車輪的道具,直著身子走。但在婺劇《二度梅》里陳杏元的坐輦卻是不同,它要求演員坐車的身段姿勢須與車輪道具渾然一體,給人坐在車上的真實感覺。因此,演員在表演時首先必須兩腿躬曲,上身正直,狀若平坐姿勢,并在行走時上身不動,兩腿躬曲走矮步,隨著車輪滾動一起向前。當車輦停止走動時,演員則單腳著地,保持平坐姿勢,一腿則加在另一條著地的腿的膝蓋上,將鞋尖翹露出裙子外面,形成架著“二郎腿”的坐姿。由于此時有裙子和輪子遮住,在觀眾看來就宛如演員真的坐在了輦上,仿佛欣賞一幅優(yōu)美的流動畫面。《二度梅》每演到此,觀眾都會轟然叫絕,有的觀眾甚至擁至臺前來看個究竟。
攀藤上崖
劇中,當陳杏元途中發(fā)現(xiàn)馬元交給番使的書簡竟是盧杞的通敵密書時,心情激憤,決心抱書投崖以絕國家后患。但當她要登崖時,發(fā)現(xiàn)崖壁陡峭,無路可走,只能攀藤而上。由于舞臺上的藤是凌空倒掛的,演員須躍身攀藤。但是藤軟身重,演員往往會失去平衡,墜將下來。以前老戲表演的處理方法是,演員只是在身子轉(zhuǎn)了幾個圈后滾下。
為了增強表演的真實度和美感,范紅霞采取了“串翻身”的做法,顯得既合理又有較好的技巧性。在攀藤時,她使勁躍身抓住藤子,當藤子因懸重而發(fā)生搖曳時,她作出了連串的急旋,之后雙腳踮住崖石,最終“登上”崖頂。這一段攀藤凌空急旋、凌空搖曳的動作驚險漂亮,卻是符合戲曲美學(xué)特征的虛擬表演,既不失生活的真實感,又具有舞臺的藝術(shù)美。
跳崖浮水
陳杏元攀藤到了崖頂,向下一瞧,只見萬丈深淵,頓時不寒而栗。但她一撫密書,立下決心,于是將藤一放,展開雙袖一躍而下。這是過去老藝人所演的跳崖動作。朱蕓香后來在表演這個動作時,認為還有加工余地,她用兩張桌子重疊,加大了“崖”的高度,并改用“吊魚”而下,增加了動作的驚險感,加強了舞臺效果。跳下崖臺后,朱蕓香又以雙袖掩身,伏地片時不動,表示身子墜沉水底,一時尚未浮起;接下來便是浮水舞蹈,先是撲浮——躬著身,手垂直晃動水袖,給觀眾以浮水的飄動感;漸漸轉(zhuǎn)成側(cè)浮,之后似是受了一陣波浪的沖擊,又一個翻身成為仰浮。仰浮的難度,顯然更大,演員身子后仰,雙手往后垂直晃動水袖,雙腳卻仍要站直并移動不停,最后翻身成為撲浮,漸漸漂流而下。這一連串的虛擬動作,真功夫盡顯風(fēng)采。對此,范紅霞深得乃師三昧,演來神完氣足。
明代戲曲理論家王驥德在他的《曲律》中寫道:“戲劇之道,出之貴實,而用之貴虛?!辨膭 抖让贰穼τ陉愋釉谋硌?坐輦無真輦,攀藤無真藤,浮水無真水,全仗演員的虛擬動作完成,正體現(xiàn)了“出之貴實”、“用之貴虛”的精妙特征。范紅霞之所以能夠塑造好這個角色,得益于她扎實的基本功,腰腿手頸等功夫的綜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