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明 徐 鵬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既突出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又滲透德育教育的因素,是每個有責任感的教師都十分關心的問題。
一、依據學科特點,挖掘德育因素
任何一門學科都蘊含德育因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突出學科重點的同時,找出德育的相關內容和良好素材,寓德于教。例如,語文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教師可通過準確把握文章的主題,通過聽、說、讀、寫訓練,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在講授《文天祥》這篇課文時,可引導學生學習文中生動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如:文天祥被元兵俘虜以后,丞相博羅召見他,“使跪,天祥曰:‘南人不能跪。左右或牽頭,或孥手,或按足,或以膝倚其背,卒不跪?!逼渲?,“牽”“孥”“按”“倚”四個動詞十分傳神地表達了元兵對文天祥的威逼與強制,而一個“卒”字,又十分恰切地表現了文天祥在強暴面前自始至終威武不屈的堅強品格。至此,文天祥那種忠于祖國和人民、寧可獻身也決不投降的偉大愛國精神就深深地感染了學生,學生心中會自然地升騰起一股浩然正氣:古人尚能如此,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又怎能不肩負起祖國的重任,把青春年華獻給祖國的建設事業(yè)呢?這樣,通過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分析,使學生慢慢品味,從而受到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二、結合學生思想實際,進行德育滲透
進行德育滲透,不能脫離學生的思想實際。教師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經常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針對學生思想中出現的問題和情況,利用自己的學科優(yōu)勢,用真摯的情感去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的規(guī)范和道德品質的塑造。例如,物理老師、化學老師可以從噪聲污染和燃放鞭炮造成大氣污染的角度啟發(fā)學生愛護環(huán)境,遵守國家的法令法規(guī),樹立公德意識;歷史老師可以用歷史人物的典范作用來激勵學生正直、善良、是非分明,恃強凌弱可恥,扶弱救危光榮;禮儀老師則啟發(fā)學生做人要講究文明禮貌,學會關心,學會尊重;音樂老師和語文老師可以從教材中挖掘美育因素,激發(fā)學生的美感,陶冶性情,凈化靈魂,做一個情趣高雅、品質高尚的人。
語文課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杜宣的《井岡山散記》中巍峨挺拔的崇山峻嶺、葉圣陶的《游了三個湖》中旖旎秀麗的湖光山色、冰心的《櫻花贊》中瑰麗誘人的櫻花勝景、黃河浪《故鄉(xiāng)的榕樹》中對故土鄉(xiāng)親的深情眷戀、魏鋼焰的《船夫曲》中獻身革命的壯麗人生、《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中的睿智辯才……這些無不顯示出扣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學生通過理解、品味,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激發(fā)出熱愛生活、樂觀進取、健康向上的心理體驗?!熬醚奶m人自香”,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達到塑造學生完整的健康人格的目的。
三、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
實踐表明,利用活動來強化學生的道德意識,加強自身修養(yǎng),是提高學生道德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可根據學科特點,多角度、多方法地組織各種活動,在多姿多彩的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例如,物理老師在組織實驗時,首先要教育學生愛護實驗儀器,維護實驗室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其次,強調學生之間要團結協作,促進學生熱愛勞動、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語文老師可利用學科優(yōu)勢,組織學生辦手抄報、講故事、記閱讀筆記、寫心得體會、即興演講、主題征文等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現實,體驗生活。在活動中,學生通過認識的提高、情感的激發(fā)、行為的磨練,逐步將社會的道德要求、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自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信念,進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總之,在學科教學中實施德育滲透是德育教育的一條基本途徑。只要增強道德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就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