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杰才讓
“唐卡”一詞是藏語的漢語音譯,其義可以理解為“平坦”或“展開”、或“廣闊”。是用彩段裝裱后懸掛在墻上或供奉在佛堂、寺院里的宗教卷軸畫。正如《西藏歷史文化辭典》所稱:唐卡指流行于藏族地區(qū)的宗教卷軸畫,通常繪制于布帛與絲綢上,是西藏地方繪畫的主要文化形式之一。①
唐卡涉及的內(nèi)容極為廣泛,有反映藏傳佛教和各種神靈的宗教唐卡,有反映自然科學成就的藏醫(yī)、藏藥、天文歷算唐卡,有記載歷史的的史料唐卡,有記錄人物的傳記唐卡等。人們普遍將繪有佛、菩薩、天王、度母、天女、密宗本尊和護法神及佛本生故事及寺院的建筑場面等的唐卡稱之為宗教畫;繪有表現(xiàn)釋迦摩尼生平及前世各種故事的本生圖和佛傳、繪有大師傳、法王傳和藏王傳等為內(nèi)容的稱之為傳記畫;繪有藏王松贊干布以及達賴、班禪等高僧活佛像的唐卡稱之為肖像畫;繪有大量描繪史詩英雄格薩爾的民間文學的題材。繪有家喻戶曉的猴子辨認的故事,還有體現(xiàn)平等、友善、互助思想的和睦四兄弟圖的稱之為故事畫;繪有許多雄偉壯觀的建筑形象畫,如布達拉宮、扎什倫布寺等的唐卡稱之為建筑畫。
現(xiàn)代唐卡在原有的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方式上,融入了一些新的題材。如,位于青海省黃南州熱貢地區(qū)的唐卡,將開國大典、改革開放三十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以及現(xiàn)在身價極高的藏獒等融入唐卡繪制中,把這些貼近生活和關(guān)系民生的內(nèi)容以唐卡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不僅豐富了唐卡的內(nèi)容,而且可以滿足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時期唐卡在市場上的需求。這也是唐卡經(jīng)過上千年的傳承和發(fā)展,沿襲至今的一個新突破和創(chuàng)新,為藏族文化的文明史詩重添色彩。
如此精致完美的唐卡在制作工序上當然也是非常有講究的,下面就唐卡的制作工序做一下詳細的介紹。
唐卡繪制的第一步就是畫幔的制作。首先是將幾節(jié)尺寸相同的白棉布縫合在一起,用沒有彈性的繩子繃于木框上。這一過程要求非常高,整個畫布不但要平整,而且要縫得天衣無縫,沒有相當功夫的人是做不到的。傳統(tǒng)的畫幔要求尤其考究,首先將畫布緊縫在四支竹竿上,再用沒有彈性的繩子將其繃在比之更大的木框內(nèi),內(nèi)外兩層畫框可使畫布更顯勻稱、緊湊。現(xiàn)在的畫幔制作大部分是縫在空心四楞鐵框和較粗的木條上。
接下來第二步將白布縫合,再用自制的牛皮膠和石膏粉對其漿制。等到漿干后,淡淡的灑上一層水,用光滑的石頭或瓷器反復打磨,直至布面光潔。要求漿水涂抹均勻,工藝打磨平整光滑,無洞滲透。一般情況下,制成一幅畫幔要上三次漿,每上一次漿并經(jīng)過打磨后,再將畫??嚲o一次,確保畫幔平整均勻,不起皺。畫布完工后,上的白底色要潔白如雪,磨制后的畫布要平整光滑,又薄又結(jié)實,就像塑料薄膜那樣有光澤。
將所有的畫布整理好之后,下一步也就是第三步為矯正和打線了。用木制的較大號圓規(guī)進行方圓矯正,使畫布方正無誤,松緊勻稱;打線是要按照畫布的大小需要用線條安排圖案,所以打線是繪畫的第一個步驟。打線的程序是:首先用朱砂粉在畫布的正中打豎中線,接著從右上角至左下角,從左上角至右下角,打兩條對角線,如果繃架沒有歪斜,對角線的交匯點就在中心點上。從對角線交匯點,量取每條對角線的一半,給一個正方形分為上下、左右各一半,其間各繪一個圓圈,共繪四個圓圈,四周相互交叉,只要用直尺把這些交點連接起來,就能定下理想的繪制位置。
構(gòu)草圖是第四個步驟,勾線條用墨色,至今有些畫師不用墨汁構(gòu)線,而是將楊樹或柳樹的樹樁劈開后燒成的炭筆,一般大幅的唐卡在構(gòu)圖時,第一遍是用炭筆來勾勒,然后再用鉛筆或碳素筆畫些細節(jié)的部位給草圖定稿,構(gòu)草圖時要拌和適量的膠水、麝香(防腐)調(diào)和成汁使用。
構(gòu)草圖包括:量尺寸、畫裸體骨架、畫衣服和寶冠、畫山水、行云、花草、禽獸、房屋等背景、畫墨線、擦去多余的線條。這一工序要求唐卡藝人非常了解和熟悉佛與菩薩的歷史背景,掌握人物與背景圖案的布局比例。
第五個步驟要做的是上色。先給天空和大地上色,然后依次給服飾、肌膚、云煙、花木、亭榭、長廊、供品等上色。另外,上色時要注意顏料中的膠的含量,如果含膠過多,畫布背面會滲出膠粒;如果含量過少,用手擦拭畫面時,手上會沾有顏色,根據(jù)觀察要隨時添加膠水。這就要求藝人熟練掌握佛與菩薩等人物的膚色及法器、動植物、藍天、大海、雪山、草木、護城河等的調(diào)色和上色技能。
第六個過程是勾金線,這是最費時間和眼力的一個過程。唐卡作為工筆畫,勾線是最重要的一步。勾線是用尖細的筆尖勾描畫面的基本畫法,也是藏畫藝術(shù)中獨特的繪畫技法。衣服褶皺、面部輪廓、花瓣形狀、山水行云、變化曲線等都需要勾線來完成。要求人物形象飽滿,曲線中有粗有細,頓挫變化粗狂有力,圓融流暢,包括細畫鼻、耳、眼、口及勾金線來完成。所謂“勾金線”,多指將金箔和水調(diào)勻后,用最細的毛筆(畫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自制)勾勒背光、衣冠等,進一步修飾畫像。
西藏德格地區(qū)的唐卡藝人對構(gòu)草圖見長,熱貢的唐卡范本大部分來自德格。昌都地區(qū)的唐卡藝人則堅持用純天然的礦物質(zhì)燃料繪制唐卡,以經(jīng)久不掉色、經(jīng)久不變色,且顏料的調(diào)配及色彩的絢麗多彩而聞名于世,而熱貢唐卡則以描金、貼金等用金技藝著稱。
人們都說眼能傳神,開眉眼是唐卡繪制過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幅唐卡的成敗,往往取決與眉眼開得是否成功,所以部分老藝人,將開眉眼的功夫當作絕技,單脈相傳,不輕易示人,開好眉眼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表明了一幅唐卡的繪制最終竣工。
表現(xiàn)畫中人物喜怒哀樂的主要手法在于眼睛的描繪上:
喜悅的表現(xiàn)手法為眼睛成弓形,瞳孔在弓形的中央,給人以正視前方、心懷喜悅的感覺;弓形兩端下垂,表示佛在沉思;弓形兩端上翹,表示佛在微笑。
慈悲的表現(xiàn)手是眼睛為青稞粒形,在其中央畫上瞳孔的一半,就會表現(xiàn)出大慈大悲的形象。
悲傷的表現(xiàn)方法是上眼皮和眉毛的兩端下垂,只見半個瞳孔。
忿怒的表現(xiàn)手法是眉毛粗,兩端上翹,瞳孔大而圓。
唐卡繪好后,在畫面的四周縫裱絲絹綢緞,之后用圓木棒將唐卡的底邊卷好將其撐住,其長度基本與唐卡的一致,兩端也可以比唐卡寬度再長出幾厘米。上端橫條為一根扁平的木條,中間有一條細繩便于懸掛。這樣一幅完整的唐卡就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了。
唐卡的裱襯物可以是棉布、絲絹、綢緞等。有一些唐卡雖然背面全裱,但裱好后,在畫面背后做一個翻蓋,以便能夠看到寫在唐卡背面邊上的文字,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人們要揭開襯頁看背面的文字情況外,平常唐卡畫面背面與里襯的兩個底邊都固定在一起。
唐卡藝術(shù)中,畫面的布局和顏色、動物、法器、服飾等等都包含濃厚的民族民俗和藏畫藝術(shù)的象征意義。例如,大鵬、獅子象征權(quán)勢,鹿及駿馬象征快捷,虎豹象征勇敢等。古人向英雄呈獻虎豹之皮以作嘉獎。再比如,白色象征圣潔、黑色象征罪惡、紅色象征殘酷等。
當我們欣賞唐卡時,如何去辨認唐卡上繪的佛、菩薩、明王護法呢?唐卡里的這些形象非常多,而且一尊佛具有多變化身呈現(xiàn),十分復雜,加之藏傳佛教各派供奉的佛、菩薩形象亦有差別,所以辨認時非常困難,通常我們先以佛的兩種化身來區(qū)別,即真實身和忿怒身。
真實身也稱為寂靜相,就是我們平常所見的慈目善眉、四肢正常完美、表情平靜的形象。如,穿袈裟的釋迦摩尼、燃燈佛、強巴佛、無量光佛、藥師佛等。各個面如滿月,體態(tài)端莊,肩頭圓滿,莊嚴地坐在蓮花臺上,接受世人的祈禱。
忿怒的形象就是佛在降服魔怪時顯現(xiàn)的三頭六臂、青面獠牙的恐怖形象。畫師們根據(jù)佛經(jīng)的記載把這類形象刻畫的怒目奮張、血盆大口,脖子上掛著人頭串、骨飾等,手里拿著冒血的人心,配上背后的熊熊烈火,十分兇悍恐怖。如,大黑天、大威德金剛、馬頭明王等。
還有一種善怒皆有的形象,如本尊神上樂金剛、喜金剛,雙手和雙腳都各在一面,面部有三眼,頭戴鮮花五佛冠,身穿天衣,佩戴瓔珞,雙腿坐蓮臺上,左手持蓮花,右手掌心向外,表示接受人們的求助。綠度母身為綠色,左手拿著一朵花,腳踏在一朵蓮花上;二十一度母終身色都不一樣,有金色、蘭色、紅色、等。據(jù)說二十一度母是從觀音菩薩的眼睛里變化出來的。千手千眼觀音、四壁觀音及二十一度母終也是屬寂靜相。
唐卡中常見的十六羅漢、大成就者及歷代藏王、上師高僧等,基本上是按照形象特點繪制的,因此比較好認。但是對于唐卡中神佛的形象,我們就要根據(jù)肉身的顏色、服飾、坐姿、手印、標示等來區(qū)別,當然這還要具備一定的佛學基礎(chǔ)知識才能正確認識。
唐卡的用途雖然是用于觀修、禮佛、積善祈愿,但作為一種宗教藝術(shù),我們可以從唐卡多變的構(gòu)圖形式、豐富而艷麗的色彩和優(yōu)美無比的造像中,領(lǐng)略到這種藝術(shù)形式的無限美感以及藏族歷代藝術(shù)家精湛的技藝和精神,同時也可以享受祖先留給后人的藝苑奇葩。
唐卡的分類其實也有多種形式,按照制作方法和所用材料來區(qū)分,唐卡主要有兩大類:以絲絹綢緞為材料,用刺繡、編制、拼貼或套版印刷等方式制作的叫做“歸唐”;而用顏料在畫布或動物皮上繪制的則叫做“遲唐”。遲唐又可以根據(jù)畫背景時所用的不同顏色劃分為金唐、紅唐、黑唐、彩唐等。具體可細分為:
布面唐卡:先將白布繃在木框或鐵框上,涂上一層膠質(zhì)白灰,再用光滑的石頭或瓷器在布面上反復的打磨,直至布面磨平,然后在其上勾勒作畫。
刺繡唐卡:用各色絲線繡成。與唐卡的繪制一樣,刺繡進行前也要在畫布上用鉛筆畫底稿,然后依次進行刺繡。凡主佛、山水、人物、花草、樹木、翎毛、亭臺、樓閣等均可刺繡。
貼花唐卡:用各色彩緞,剪裁成各種人物和圖形,粘貼在織物上,故又將其稱之為“堆繡”?!岸牙C”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平面堆秀,另一種是立體堆繡。我們一般所見到的堆繡都是平面堆秀,而立體堆秀這種技藝,現(xiàn)在基本上已經(jīng)失傳,很少有人做。
珍珠唐卡:用珍珠連綴成圖案的唐卡。事實上,珍珠唐卡不一定只是用珍珠制成的。所用的材料除了珍珠以外還有紅珊瑚、綠松石、寶石、鉆石、黃金等。在西藏山南地區(qū)澤當縣昌珠寺,有一幅著名的《觀音菩薩憩息圖》珍珠唐卡。這幅唐卡畫面泛紅,觀音菩薩體態(tài)纖細、優(yōu)美,其安逸的神態(tài)表現(xiàn)出一種頓挫有序的韻律。這幅長2米、寬1.2米的珍貴唐卡制成于元末明初,畫風工整細致。該唐卡共有珍珠26兩多(計29026顆)、鑲嵌鉆石1顆、紅寶石2顆、藍寶石1顆、紫鴉鳥寶石0.55兩、松石0.91兩(185顆)、珊瑚4.1兩(1997顆),還用了15.5克黃金。②
木雕唐卡:這種唐卡屬于嚴謹藝術(shù),它嚴格按照佛經(jīng)故事,遵循繪畫唐卡的軌跡,依據(jù)造像度量經(jīng),施以木刻藝術(shù)的特殊技法,進行再創(chuàng)作。根據(jù)《木刻浮雕唐卡》中所說的來看,制作木制浮雕唐卡先要擬好圖稿,做好層次分布設(shè)計,選上好的木材依料定稿,運用高浮雕、淺浮雕線刻等手法精心刻出形狀,在整個過程中需要擁有深厚的繪畫功底、寫實雕塑實力、靈活多變的雕刻手法,不得有絲毫差錯。③
注釋:
① 王堯,陳慶英.西藏歷史文化辭典【M】.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第二頁.
②王子林.藏傳佛教藝術(shù)概說【A】.陳浩星.秒諦心佛【Z】.鴻興柯式印刷印刷公司,二零零三年十二月出版.
③木刻浮雕唐卡藝術(shù)【Z】.涌泉制藝創(chuàng)作室,四川.
參考文獻:
[1] 白庚勝. 中國唐卡集成·吾屯卷【M】. 寧夏人民出版社.
[2] 完瑪多杰.塔爾寺藝術(shù)三絕郵冊【Z】.
[3] 札雅.西藏宗教藝術(shù)【M】. 西藏人民出版社.
[4] 木刻浮雕唐卡藝術(shù)【Z】. 涌泉制藝創(chuàng)作室.
[5] 王家鵬.藏傳佛教唐卡【M】. 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
[6] 潘桂明.佛教大百科【M】. 大象出版社.
[7] 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M】.西藏人民出版社.
[8] 妙丹法師.蒙藏佛教史·第六篇【M】.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9] 馬海英、張文生、更太.中國·青海·同仁【Z】.
[10] 吳有忠.青海導游詞【A】.青海人民出版社.
[11] 宗者拉杰.中國藏族文化藝術(shù)彩繪大觀【Z】.北京民族出版社.
[12] 馬成俊.神秘的熱貢文化【M】.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
[13] 索南多杰.中國唐卡藝術(shù)的搶救與保護【R】.
(作者單位:同仁縣年都乎學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