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延明
“曾幾何時”是一個似乎人人耳熟能詳?shù)某烧Z。人們在語言交際中對這一成語的運用常常是信手拈來,脫口而出;“曾幾何時”也時時見諸報端。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使用頻率極高的成語,無論是哪個知識層次(包括新聞媒體)的人,在使用時都頻頻出錯,以致于以訛傳訛,貽誤后學,令人不勝憂慮。
請看以下兩例:
(1)此刻的天安門廣場,八萬余名青少年用明黃與鮮紅的花束組成了巨大的國慶字樣。曾幾何時,為了這個值得紀念的慶祝,多少志士仁人奔走呼號、殫精竭慮。曾幾何時,為了這個值得慶祝的紀念,多少革命先烈前赴后繼、浴血奮戰(zhàn)。(國慶60華誕閱兵式開場白)
(2)曾幾何時,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前匯成海浪,
曾幾何時,五星紅旗在聯(lián)合國上迎風飄揚:
曾幾何時,五星紅旗載著自豪矗珠峰之巔,
曾幾何時,五星紅旗伴著衛(wèi)星在太空翱翔:
曾幾何時,五星紅旗在神州飛船傲天展望,
曾幾何時,五星紅旗在奧運賽場見證輝煌。
(喜迎國慶60華誕之《五星紅旗》第一節(jié))
很顯然,在這里,作者把“曾幾何時”都理解成了“曾經(jīng)”或“在那個時候”,這是誤用這一成語的典型實例。
其實,“曾幾何時”中的“曾”是文言副詞,有“乃”的意味?!皫缀巍?,若干、多少?!皶r”,時間。這一成語是指才過了沒多少時間,即沒過多久。成語出自宋·趙彥端的《介庵詞·新荷葉》詞:“回首分攜,光風冉冉菲菲。曾幾何時,故山疑夢還非?!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對這一成語的解釋是:“時間過去沒有多久,這里竟發(fā)生了那么大的變化。”李行健先生主編的現(xiàn)行較權(quán)威辭書《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D04年版)對“曾幾何時”的注解是:“表示時間沒有多久(幾何:多少)”,并舉例說明:“曾幾何時,陰謀就被揭穿了。”
清代周亮工《書馮幼將畫竹卷后》寫道:“曾幾何時,諸君子皆化為異物,而予與幼將亦皆頹然老矣。”正確運用這一成語的例子還有很多:
(1)室燃日:“善哉善哉!吾計決矣。”曾幾何時,密授秦檜以江南稱藩納歲幣之說,而息兵養(yǎng)民矣。(《謝疊山集》卷一,商務(wù)印書館)
(2)自收割以來,生吞活剝,曾幾何時,屈指計之才六十日耳!(王有光《吳下諺聯(lián)》)
(3)補官揚州。公得謝歸。曾幾何時,訃者來門。(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
(4)講到這件事,可算文學史上一段傷心事,當時何等轟轟烈烈,想把旁行斜出抬舉出來,化為康莊大道,曾幾何時,遭逢古典派與普羅階級的夾擊,以致壁壘沉沒,隊伍嘩散,豈不可嘆可羞!(俞平伯《人生不過如此》)
(5)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臺灣的不少報紙都有文史版……但曾幾何時,這些文史版都統(tǒng)統(tǒng)砍掉了。(王春瑜《風雨故人來》2000年7月13日《光明日報》)
既然“曾幾何時”是指“沒過多久”的意思,那么,使用這一成語時,在它的前邊,一般要交代、說明有關(guān)的時間問題,不能憑空、突然地在沒有“沒過多久”之意的地方濫用“曾幾何時”;或者,在“曾幾何時”之后,一般要交代“沒過多久”之后事情的發(fā)展趨勢或結(jié)果,它絕不能用來表示對往事的回憶。像開頭所舉例(2)一樣,以下幾例開頭就用“曾幾何時”,其誤用之嫌更是顯而易見。若把“曾幾何時”換成“當初”、“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表意就準確了:
(1)曾幾何時,人類向大自然挑戰(zhàn),已把競技比勇的場地轉(zhuǎn)到了高山峽谷、急流險灘……(1994年5月2日《文匯報》)
(2)曾幾何時,當阿旦、福爾曼、佛雷澤、約翰松、杜蘭這五名美國昔日的拳壇霸王縱橫江湖之時,他們的乖乖小女梳著小辯撒嬌。如今,老拳王紛紛淡出江湖……(2000年8月11日《參考消息》)
(3)曾幾何時,小羊因山羊絨而貴。身價倍增……這兩年沙塵暴漸多,人們又開始以另樣眼光看山羊。(2000年10月10目《光明日報》)
由以上分析可知,“曾幾何時”這一表示時間的詞語,在使用過程中,應(yīng)充分考慮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切不可信口開河。在使用這一成語時,它的前邊一般應(yīng)交代相關(guān)的時間、場合;后邊要交代歷經(jīng)較短時間后事情的發(fā)展趨勢或結(jié)果。否則,就很有可能是誤用、濫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