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艷
【摘要】 網絡公共輿論不僅能夠及時快速的反應社會問題,促進問題的有效解決,還能夠促進政府信息公開化,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強有力的網絡輿論監(jiān)督有助于從源頭上預防腐敗現象。
【關鍵詞】 網絡;公共輿論;監(jiān)督;作用
一、問題的提出
眾所周知,2007年的“最牛釘子戶事件”,2008年的“周久耕事件”,2009的“躲貓貓事件”以及前不久的“徐寶寶事件”等熱門事件,都是最先通過網絡快速傳播開來并造成強烈反響。上世紀90年代,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哈貝馬斯先生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中就已指出:現代社會中電子傳媒正對公共領域的基本結構發(fā)生著重要的影響。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網絡的普及,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第2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網民規(guī)模已達3.38億。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已達到1.55億,約占我國網民總數的一半(46%)。公眾通過網絡平臺對各種新聞事件進行了解、關注,提供信息或介入支持,在公開、公正、公平的條件下促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不得不承認,網絡媒體已引起了公共領域基本結構翻天覆地的變化,網絡公共輿論已經成為輿論監(jiān)督的新生力量并不斷顯示著其強大的生命力。
二、網絡公共輿論監(jiān)督的特點
網絡的出現及其與生俱來的特有的直接性、開放性、平等性、高效性、交互性、便捷性、低成本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傳統媒體監(jiān)督的不足。網民可在第一時間通過新聞發(fā)帖,BBS論壇發(fā)帖、跟帖,或通過個人博客、網上簽名等多種形式揭露不無人所知的“內幕”或“隱私”,將事件或社會問題大白于天下。網民可以最大程度地參與到新聞事件、社會事務和公共決策中去。通過話題集結階段、爭議辯論階段、意見趨同階段,形成網絡公共輿論進行監(jiān)督。
三、網絡公共輿論監(jiān)督的積極作用
1.及時快速的反應社會問題,促進問題的有效解決??v觀“徐寶寶事件”的始末:從網友一則題為《南京兒童醫(yī)院醫(yī)生上班忙“偷菜”害死五個月嬰兒》的帖子,在網上引起強烈關注,后南京兒童醫(yī)院不公布真相,期望可以瞞天過海,卻不知,“徐寶寶事件”已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網絡輿論對醫(yī)院所謂的真相發(fā)出強烈質疑和不滿,直至 “第三方”(由專家、網民、記者等組成的聯合調查組)介入調查后,真相才水落石出。在網絡這個開放、隱蔽、平等的輿論平臺,公眾可以及時、低成本的了解時事、發(fā)表言論、并隨時關注、監(jiān)督事件進展情況,可見網絡是怎樣一個能量積源地,一旦爆發(fā),有著超乎想象的力量。在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網絡輿論能夠在第一時間揭露社會問題,促使相關方針對問題做出反映,并無間斷地監(jiān)督進而促進問題快速、有效的解決。
2.促進政府信息公開化,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在我國,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徑除立法機關代表制度、民意調查制度、聽證會制度、協商談判制度、公民請愿和投票制度外,還可以通過網絡參與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愿望,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網民通過上網瀏覽時政信息、政府網站的政策新聞,通過網絡論壇、個人空間發(fā)表政治見解,通過網絡投票、網上建議征集參與到政策的制定中,甚至還可以通過網絡與政府官員在線交流。公民積極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不僅能夠促進政策制定的科學、民主、合法性,同時還能監(jiān)督決策的執(zhí)行,保證公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公眾的民主權利得到了充實,伴隨而來的民眾參與需求也將不斷地提升,進而要求政府信息公開,實現政民互動。信息化的快速發(fā)展,為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提供了廣闊空間。政府應該大力推廣電子政務等服務手段,使公共服務更加透明、高效,從而建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服務型政府。
3.強有力的網絡輿論監(jiān)督有助于從源頭上預防腐敗現象。網絡公共輿論監(jiān)督是傳統監(jiān)督方式在網絡信息化條件下的拓展監(jiān)督,是預防和制止腐敗的有效方式。憑借其特有的全時、及時性、平等性、無壟斷性、較高的安全性,網絡監(jiān)督能為反對腐敗、調節(jié)社會、構建和諧提供一種新的動力機制。只要加以引導和規(guī)范,正確發(fā)揮網絡監(jiān)督的作用預防腐敗,定能推進我國政治民主建設進程,使社會越來越和諧。
在網絡公共輿論發(fā)揮巨大積極作用的同時,不容忽視某些問題的存在。某些網民在言論時帶有濃厚情緒色彩,引發(fā)網絡輿論監(jiān)督中群體心理機制的“失控”,導致“網絡暴力”現象的產生,“數字鴻溝”的存在限制了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不利于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性、科學性等問題。針對問題,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guī)進行引導和約束,大力開展網絡素質教育,增強網民的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進一步普及計算機教育,縮小不同社會階層、地區(qū)、不同教育水平之間的數字鴻溝,使公眾有能力運用網絡參與提出高質量的政策建議。作為網民,應自覺提高自身的網絡素質,準確、完整地選擇、解讀政策信息,正確、有效利用網絡參與公共政策的討論和制定。
參考文獻
[1]鄭萍,薛冰.網絡公共輿論的形成機理及其影響政策制定的途徑[J].中國行政管理.2009(1):61~65
[2]周若輝.談談互聯網時代廉政建設與網絡監(jiān)督[J].湖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