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歷來被列為形書之首,后代學者對其不斷進行補充與修正,其中最有權(quán)威的當屬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v觀《段注》,可以發(fā)現(xiàn)形音義互求的思想統(tǒng)率全篇。本文主要從形訓、音訓、義訓三個方面對《段注》的訓詁問題進行簡要論述,希望能夠體現(xiàn)《段注》在訓詁方法上的獨特貢獻。
關(guān)鍵詞:《說文解字注》 形訓 音訓 義訓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被列為形書之首,同時也被歷代學者傳習,經(jīng)久不衰。同時后代學者也對其不斷進行補充與修正,其中最有權(quán)威的當屬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以下簡稱《段注》)?!抖巫ⅰ吩谟栐b方法上有獨到的研究,最大的特點是形音義互求的思想統(tǒng)率全篇。段玉裁為《廣雅疏證》作序時,曾說:“小學有形、有音、有義,三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義,有今義。六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五……圣人之制字,有義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學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義?!?王念孫《廣雅疏證》)。因此,本文主要從形訓、音訓、義訓三個方面對《段注》的訓詁問題進行簡要分析,希望能夠體現(xiàn)《段注》在訓詁方法上的獨特貢獻。
一、形訓
漢字的表意性為分析字形、探求字義提供了可能?!靶斡枴笔怯栐b學上最早提出的一種訓詁方法,《說文》在這方面下了極大的功夫,被后世視為形訓的典范。段氏注《說文》,不僅嚴守許說,闡發(fā)許說,而且也匡正許說,多有創(chuàng)獲?!抖巫ⅰ酚幸庾R地把文字放在歷史的使用過程中加以考察,探求文字形變的源流,將字形與訓詁緊密聯(lián)系起來,表現(xiàn)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辨析古今字以求本字
1.古字用本字,今字用假借字
《說文·氣部》:“氣,云氣也?!薄抖巫ⅰ?“氣、氣古今字。”同時段氏在“氣”下注曰:“今字假氣為云氣字?!?/p>
2.古用假借字,今字用本字
《說文·辵部》:“遹,回避也?!倍问险J為“遹”“述”為古今字,同時他在“述”下注曰:“孫炎曰:‘遹,古述字。蓋古文多以遹為述,故孫云爾,謂今人用述,古人用遹也。凡言古今字者視此?!?/p>
3.古字兼義今造新字
《說文·言部》:“說,說釋也?!薄抖巫ⅰ?“說釋即悅懌,說悅、釋懌皆古今字。許書無悅懌二字也,說釋者,開解之意,故為喜悅。采部曰:釋,解也?!?/p>
4.語音演變而今字另造
《說文·目部》:“眙,直視也?!薄抖巫ⅰ?“按眙瞪古今字……考玄應引《通俗文》云,直視曰瞪。是知眙之音自一部轉(zhuǎn)入六部,因改書作瞪,陸法言固知是一字也?!?/p>
(二)把握本義特征以求引申義
在文字的使用過程中,一個字(詞)很少只有其本義,大多數(shù)字(詞)總是沿著其本義的某種特征所決定的方向不斷地被引申出新義,從而逐步形成以本義為起點的詞義系統(tǒng)。
《說文·土部》:“基,墻始也?!薄抖巫ⅰ?“墻始者,本義也。引申之為凡始之稱?!夺屧b》《周語》《毛詩傳》皆曰:基,始也?!?/p>
(三)匡正字形
《說文·二部》:“二,高也。此古文丄?!薄抖巫ⅰ?“古文上作二,故帝下下下皆云從古文上,可以證古文本作二,篆作丄,各本誤以丄為古文,則不得不改篆文之上為,而用上為部首,使下文從二之字皆無所統(tǒng)……今正丄為二、為丄,觀者勿疑怪可也?!?/p>
(四)考核異文
《說文·土部》:“垓,兼晐八極地也?!薄抖巫ⅰ?“‘晐各本作‘垓,今正,‘晐俗作‘該?!度詹俊|》下曰:兼晐也。此用其義釋‘垓,以疊韻為訓也。凡四方所至謂之四極,八方所至謂之八極?;茨蠒?八紘之外乃有八極,非此義也,兼?zhèn)浒藰O之地謂之‘垓?!?/p>
二、聲訓
在意義無窮、音節(jié)有限的情況下,詞匯的發(fā)展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在舊詞引申的基礎(chǔ)上孽乳分化產(chǎn)生新詞,形成以舊詞為詞根的同根詞;二是借用同音或近音詞表達新義。體現(xiàn)在文字上,前者形成了音近義通的同源字,后者形成音近義別的假借字。許慎深受兩漢聲訓的影響,在其著作《說文》中廣為使用,但解說較為簡略,段玉裁對此做了闡發(fā):
(一)同音相訓:釋字與被釋字的聲音相同
《說文·土部》:“坺,坺土也……詩曰,武王載坺?!薄抖巫ⅰ?“商頌長發(fā)文,今詩作旆……謂坺即旆之同音假借也。此如小宛訓題為視,謂題即眡之假借。斯干訓革為翼,謂革為之假借,若此之類,不可枚數(shù)?!?/p>
(二)音近為訓分為三種情況
1.雙聲為訓
《說文·穴部》:“窠,空也。從穴果聲。一曰鳥巢也?!薄抖巫ⅰ?“雙聲為訓,其字亦作窾……一曰者,義近而別者也?!?/p>
2.疊韻為訓
《說文·一部》:“天,顛也。”《段注》:“此以同部迭韻為訓也。凡門,聞也;戶,護也;尾,微也;髪,拔也:皆此例?!?/p>
3.雙聲疊韻為訓
《說文·又部》:“叔,拾也?!薄抖巫ⅰ?“叔,少也。於其雙聲疊韻假借之,假借既久,而叔之本義鮮知之者,惟見於毛詩而已。”
(三)以古音求本字
段氏是從音理上探求本字的,他認為“凡假借必同部同音”,即假借的前提必須是古音相同或相近?!抖巫ⅰ返募俳枳址譃楸居衅渥值募俳韬捅緹o其字的假借,對于前者可以循古音以求本字。
1.本有其字的假借
《說文·女部》:“,人姓也。從女丑聲。商書曰:‘無有作?!薄抖巫ⅰ?“鴻范文。今《尚書》作好。此引經(jīng)說,假借也。,本訓人姓,好惡自有真字,而壁中古文假為好。此以見古之假借不必本無其字,是為同聲通用之肇耑矣?!?/p>
2.本無其字的假借
《說文·鳥部》:“焉,焉鳥,黃色,出于江淮?!薄抖巫ⅰ?“今未審何鳥也。自借為詞助而本義廢矣,古多用焉為發(fā)聲,訓為於,亦訓為於是?!?/p>
(四)重視聲符的表意作用
所謂聲符表意,是指形聲字的聲符在表音的同時兼表意義,史稱“右文說”。段注經(jīng)常用“形聲兼會意”“從某某,某亦聲”等述語來表述。
《說文·馬部》:“騢,馬赤色雜毛。從馬,叚聲。謂色似鰕魚也?!薄抖巫ⅰ?“鰕魚謂今之蝦,亦魚屬也。蝦略有紅色,凡叚聲多有紅義,是以瑕為玉小赤色?!薄抖巫ⅰ氛J為“叚”為聲符,表示“紅”義。
三、義訓
義訓,就是直接對詞所包含的客觀內(nèi)容進行訓釋。在《段注》中義訓主要分為三大類:
(一)互訓
《說文·女部》:“始,女之初也?!薄抖巫ⅰ?“《釋詁》曰:初,始也。此與為互訓。初裁皆衣之始也?;?墻之始也。凡言之者,皆分別之詞,有假殆為始者?!?/p>
(二)描寫比況
即對詞所表示的事物加以描寫,或用類似的事物加以比擬、比喻。
《說文·女部》:“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薄抖巫ⅰ?“斟者,酌也。酌者,盛酒行觴也。斟酌二姓者,如挹彼注茲欲其調(diào)適也?!睹献印吩?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p>
(三)比較辨義
《段注》十分注意詞義之間的聯(lián)系和異同,經(jīng)常把同義詞和反義詞集中列舉在一起,離析辨別,比較互證。
1.統(tǒng)言析言
與此相似的還有渾言析言、散文對文、并言分言、粗言精言、泛詞專詞之類,都是《段注》專門用來辨析同義詞的術(shù)語。
《說文·土部》:“墉,城垣也。”《段注》:“城者,言其中之盛受。墉者,言其外之墻垣具也。毛統(tǒng)言之,許析言之也。”
段氏所說的“統(tǒng)言析言”等,相當于事物的類屬與專稱,如:
《說文·牙部》:“牙,壯齒也?!薄抖巫ⅰ?“壯,大也。壯齒者,齒之大者也。統(tǒng)言之,皆稱齒稱牙,析言之,則前當唇者稱齒,后在輔車(牙床骨)者稱牙,牙較大于齒?!?/p>
2.同類集釋
即把同一類事物的名稱放在一起,比較正名,劃定義界。
《說文·土部》:“型,鑄器之法也。”《段注》:“以木為之曰模,以竹曰范,以土曰型。”
3.同物異名
同一對象,因時間、地域等的不同,說法也不一。前者分為兩種情況,一為單純的古今稱謂之不同,二是因為時代的變遷,內(nèi)涵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如:
《說文·土部》:“璽,王者之印也。”《段注》:“印者,執(zhí)政所持信也。王者所執(zhí)則曰璽。按周禮貨賄用璽節(jié)注云,璽節(jié)主以通貨賄。璽節(jié)者,今之印章也……蓋古者尊卑通稱,至秦漢而后為至尊之稱?!?/p>
《說文·土部》:“坐,止也?!薄抖巫ⅰ?“啓,跪;處,居也。古謂跪為啓,謂坐為凥,為處?!?/p>
《說文·土部》:“墨,書墨也?!薄抖巫ⅰ?聿下曰:“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
4.相遞為訓
即甲訓乙,乙訓丙,丙訓丁,通過輾轉(zhuǎn)相訓,將甲乙丙丁連成一組同義詞,求同存異。
《說文·手部》:“挑,撓也?!薄抖巫ⅰ?“撓者,擾也。擾者,煩也。挑者,謂撥動之?!?/p>
5.反義為訓
《說文》部內(nèi)之字,除了義同或義近的詞排列一起以外,還有意義正好相反的兩個字也往往排列在一起。這種特殊的排列法,是段氏首先發(fā)現(xiàn)的。“反義為訓”是段注訓釋反義詞的方法,一方面用來闡發(fā)《說文》同部并列反義詞的條例,另一方面也用來說明異部反義詞,在對比中釋義。
(1)同部為訓。如:
《說文·禾部》:“穊,稠也?!薄墩f文·禾部》:“稀,疏也?!倍问显凇跋 毕伦⒃?“稀與穊為反對之辭?!?/p>
(2)異部為訓。如:
《說文·辵部》:“連,負車也?!薄墩f文·車部》:“輟,車小缺復合者也?!倍问显凇拜z”下注曰:“此與辵部之連,成反對之義。連者,負車也。聯(lián)者,連也。連本訓輦,而為聯(lián)合之稱,其相屬也。小缺而復合則謂之輟,引申為凡作輟之稱。凡言輟者,取小缺之意也?!?/p>
總之,段氏看到了古今語言是發(fā)展變化的,研究語言文字需形音義三者相結(jié)合,不能忽略三者的關(guān)系。另外,他從材料分析中積累了不少理論知識,使傳統(tǒng)的訓詁學獲得了新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陸宗達.訓詁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3]胡安樸.中國訓詁學史[M].北京:中國書店,1983.
[4]徐啟庭.訓詁學概要[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1.
(蘭碧仙 福建廈門 集美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3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