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執(zhí)行 張家瑜
版式設計 周玲
每一分鐘,每一個在無意中說出來的字眼,每一個無心的流盼,每一個深刻的或者戲謔的想法,人的心臟的每一次覺察不到的搏動,一如楊樹的飛絮或者夜間映在水洼中的星光——無一顆不是一粒金粉。
我們文學家,以數(shù)十年的時間篩取數(shù)以百萬計的這種微塵,不知不覺把它們聚集攏來,熔合成金,然后將其鍛造成我們的“金薔薇”。
我們的創(chuàng)作旨在讓大地美麗,讓號召人們?yōu)樾腋?、歡樂、和自由而斗爭的呼聲,讓人類廣闊的心靈和理性的力量去戰(zhàn)勝黑暗,像不落的太陽一般光華四射。
——帕烏斯托夫斯基
這個寒假,在冷冬的日子悄悄鋪滿大地的時候,讓我們一起走進煉金師的殿堂。年輕人的眼神,像輕盈的小溪,尚未落下歲月的塵埃。這是最好的季節(jié)。文學家就是生活的煉金師。我們的青春應該從仰望高山殿堂開始。
一、閱讀·大師
在這個喧囂的年代,用我們的努力為校園圍筑一方寧靜的水土,在葡萄架下讀書、心懷夢想,我們的生命因為仰望高山而沐浴圣潔。
每一年的10月,熱心閱讀的人們都滿懷期待。遙遠的歐洲,瑞典皇家文學院,悠悠傳來一個古老的名字,他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的名字跟文學一樣古老而深邃,辛勤而艱苦的創(chuàng)作早已開始注入他的人生。只不過在某一年的10月,全世界人們誠心聆聽了一遍他的名字。10月,人們有理由安靜地沉醉一次,因為這個世界,文學的夢想之旅還在繼續(xù)。無數(shù)充滿智慧的人生正在與我們同道,一起直面黯淡、幽深、冷落、熱烈、光明、深淵、無限……的世界。
誕生于20世紀初的諾貝爾文學獎,百年旅程,大師的作品浩如煙海,這是一座圣潔的高峰。
諾貝爾文學獎傳奇
欣喜 1901年首屆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是法國著名詩人、散文家蘇利·普呂多姆。他荻悉得獎消息后,在巴黎近郊的住處接受了記者的采訪,當他知道自己所獲得的獎金是他寫了35年詩的總收入的4倍以上時,顯得異常驚喜。同時他表示要拿出其中的一部分資助那些苦于出版第一本詩集的青年作者。他的應諾一出,請求資助的信件紛至沓來,以至于普呂多姆驚呼:“如果我全部答應的話,足可將我的獎金吞得一文不剩?!?/p>
謙虛 1921年,年近八旬的法國人法朗士堅持出席了諾貝爾文學獎的盛大慶典。慶典在富麗堂皇的瑞典音樂學院的演奏廳舉行。在獻辭過程中,法朗士一直坐在自己的桌邊“打盹”。后來有人問他為什么“打盹”,他卻解釋說:“沒有這回事,那時我沒有打瞌睡,只是我聽不懂瑞典語,但我知道他們在談我——為了表示我的謙虛,我就把頭垂了下來?!?/p>
遺憾 1956年諾貝爾文學獎由流亡波多黎各的西班牙詩人希梅內(nèi)斯獲得。祝賀的電報傳到波多黎各時,希梅內(nèi)斯鐘愛的妻子正因患癌癥而躺在波多黎各的一家療養(yǎng)院里。此時各國的記者都紛紛前來祝賀他,告訴他獲獎的消息。希梅內(nèi)斯強忍住悲痛,只接見了幾位來自美國、瑞典和西班牙的記者。他說:“我懇求各位轉(zhuǎn)達我對那些幫助我獲獎的人們的最深切的謝意。我的一切成就都應當歸功 于我的妻子。對于獲得這項殊榮我本應感到高興和自豪。然而,由于她的沉疴不起,我無法體會這種心情。對此,我深深地感到遺憾?!?/p>
獵物 當1965年諾貝爾文學獎通知電報來到肖洛霍夫身邊的時候,他正在郊外的森林里打獵。后來,在他親赴斯德哥爾摩領(lǐng)獎時,面對大批記者的采訪,他幽默地說:“當我得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那天,正好朝天上放了兩槍,除了掉下兩只大雁之外,還十分意外地掉下諾貝爾文學獎?!?/p>
拒絕 得獎作家對諾貝爾文學獎說“不”,無疑是這個獎項上最具震撼性的事件。1964年,瑞典文學院決定授予薩特該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由于他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對我們這個時代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笨墒牵@位具有奇異思想的作家,在沒有任何外界壓力的情況下,向全世界發(fā)表了一個聲明,拒絕接受此項桂冠。他的理由也很簡單:“謝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彼J為自己取得的成績,已經(jīng)“隨風而去”,只有“未來在吸引他”。在薩特拒領(lǐng)諾貝爾獎的聲明中,還有一段話頗令人費解,他提到了1958年第一位拒領(lǐng)的蘇聯(lián)作家帕斯捷爾納克,他認為把獎項頒給一部在國內(nèi)禁止而在國外發(fā)行的作品,是非正常行為。對《靜靜的頓河》的作者肖洛霍夫未能獲獎感到遺憾。這個聲明含蓄地表達了薩特對諾貝爾文學獎評價標準的指責。
同樣拒領(lǐng)諾貝爾文學獎的還有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地利女作家艾爾芙蕾德·耶利內(nèi)克,她在維也納召開記者發(fā)布會,正式宣布不會去斯德哥爾摩領(lǐng)取諾貝爾文學獎:“我不會去斯德哥爾摩接受該項大獎?!?耶利內(nèi)克解釋自己這一驚人決定時,首先提到的是自己的身體健康原因。她同時認為,自己沒有資格獲得這一大獎。用她本人的話說,在得知獲得這一崇高的獎項后,她“不是高興,而是絕望”。耶利內(nèi)克表示:“我從來沒有想過能獲得諾貝爾獎,或許,這一獎項是應頒發(fā)給另外一位奧地利作家彼杰爾·漢德克的?!?/p>
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先生
周樹人先生
魯迅是第一位受外國人關(guān)注并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獲提名的中國作家。1927年,來自諾貝爾故鄉(xiāng)的探測學家斯文海定到我國考察時,在上海了解了魯迅的文學成就以及他在中國文學上的巨大影響。這位愛好文學的瑞典人,與劉半農(nóng)商量,準備推薦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劉半農(nóng)托魯迅的好友臺靜農(nóng)去信征詢魯迅的意見。魯迅婉言謝絕了。他回信說:“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的人,格外優(yōu)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以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jié)果將很壞。”
沈從文先生
與諾貝爾文學獎走得最近的中國作家是沈從文。上世紀80年代,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而把自己深深埋在“中國古代服裝史”的故壘之中的沈從文,重新被人們所發(fā)現(xiàn)。瑞典漢學家馬悅?cè)唤淌谝布皶r把他的小說集翻譯成瑞典文。瑞典文學院的院士們也很快地把他放在自己的第一視野之內(nèi)。到了1988年,他獲獎的條件已完全成熟。據(jù)說,瑞典文學院已初步?jīng)Q定把該年的文學獎授予他了。非常可惜的是,沈從文在這一年的5月10日去世。按照文學獎章程的規(guī)定,死者是不可以作為獲獎者的。就這樣,陰差陽錯,中國失去了一個機會。聽到沈從文去世的消息時,馬悅?cè)缓苤?,立即打電話去問中國駐瑞典的使館,詢問死訊是否真實,但使館回答說:“我們不認識沈從文這個人?!睂τ谑桂^的這一回答,馬悅?cè)灰恢崩Щ蟛唤?,耿耿于懷?/p>
二、踐行·夢想
那些年輕人們正在行動,用自己一分一秒的行動,鋪上一條棧道,通達文學的殿堂。一個中學校園文學社的誕生,宛如一棵野生的水仙花在水邊扎下第一縷根須。呼喚春風是一曲神話,她們正在夢想的年紀揚起了風帆。
廣州市豪賢中學北斗七星
文學社·成立
2007年7月,一個新生的力量誕生了,這便是由七顆微微發(fā)亮的星星組成的北斗七星文學社。我們的會徽正是按照北斗七星的排列而設計的,北斗星有著指引方向,照亮黑暗的含義。我們希望能為迷路的星星指路,并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星星,壯大我們的文學社,攜手照亮文學的夜空。
社刊《我們》,是我們辛勤勞動的結(jié)晶。它分為五部分:名家側(cè)影、佳作選登、莞爾一笑、八面來風、擷趣藝海。每一期《我們》都經(jīng)過我們詳細討論、認真設計、仔細琢磨。我們在討論中學習,在工作中獲取知識,在活動中增進友誼。
短短一年,《我們》由手抄稿變成了電子稿,文學社逐漸壯大,逐漸成長,而我們也在文學社中成長,遨游在知識的海洋。我們手拉著手,一起努力,一起進步,一起發(fā)光發(fā)亮。
北斗七星文學社·讀書討論會
主持人 / 指導老師陳曉敏、社長麥俊賢 討論會成員 / 北斗星文學社全體社員
討論作品 / 柏拉圖的《理想國》、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勒克萊齊奧的《烏拉尼亞》
理想社會模式
①《理想國》《桃花源記》《烏拉尼亞》三部作品分別表現(xiàn)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老鼠:不知能否這樣說:《理想國》是對正義的追求?!稙趵醽啞肥菍θ巳似降?,沒有貧富階級,孩子們的天性沒有被壓抑的理想社會的追求?!短一ㄔ从洝肥菍⒃U?quán)的不滿,對人人平等,幸福和睦的美好境界的追求。
帥牛: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一部反映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本書為對話體,柏拉圖和各色人等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辯論探討國家的形成,主要著重于正義這方面?!稙趵醽啞贩纯宫F(xiàn)代社會,不懈追求自然原始生活狀態(tài)。塑造了一個人人平等,沒有貧富和階級的社會,人人安居樂業(yè),他們需要的是自由和真理。但這個烏托邦在人類社會的圍攻中被迫遷移,去尋找它的出路。作者通過對這個理想國的描述針砭現(xiàn)代社會的弊病,讀來耐人尋味。《桃花源記》陶淵明通過“世外桃源”展現(xiàn)出一個沒有剝削,人人平等,沒有戰(zhàn)爭,互助互愛的世界。
專家彤:從內(nèi)容上來說《理想國》是一部“哲學大全”,《烏拉尼亞》是以小說來表現(xiàn)作者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感情,而《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只是作者憑借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而虛構(gòu)和想象出來的。
麥兜:都是對理想國度的向往,烏托邦,坎波斯,世外桃源,都希望能通過文字創(chuàng)造出人人平等,人人安居樂業(yè),和平美好的生活。
小玲:我認為這三部作品都是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通過寫美好的沒有戰(zhàn)爭的硝煙,沒有黑暗勢力統(tǒng)治,沒有猜忌,沒有排斥的大同社會來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②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規(guī)定的三種不同等級的人必須具備下列的美德即_______
A 智慧B 勇敢C 節(jié)制D 正義E 榮譽
帥牛: 我覺得是D正義
根據(jù):柏拉圖是西方第一個系統(tǒng)地論述正義的哲學家??梢哉f他的《理想國》就是一部正義論。該書自始至終貫穿著“正義”這條主線,正義論是柏拉圖《理想國》中法律思想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正義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
麥兜:我覺得是A智慧。根據(jù):柏拉圖認為,人都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理性即智慧和知識。柏拉圖依據(jù)其理念世界的金字塔,設計了一個由執(zhí)政者、衛(wèi)國者和生產(chǎn)者組成的等級森嚴的“理想國”。由神用金子創(chuàng)造的極少數(shù)執(zhí)政者,即哲學家,靈魂中理性部分最強,具有最高的美德——智慧。
老鼠: 我覺得是B勇敢。根據(jù):意志以勇敢保護心靈。
專家彤:我覺得是C節(jié)制。根據(jù):節(jié)制為心靈的正常活動提供生理基礎(chǔ)。
穎宜:智慧、正義、節(jié)制三部分協(xié)調(diào)配合,三者缺一不可,使心靈處于和諧安寧之中。
小玲: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D正義。如果缺少了正義,即使你擁有智慧、勇敢、自制,最終也難以成事。正義,是實事求是的正氣。沒有正義,只有智慧,也許會令你誤入歧途;沒有正義,只有勇敢,也許會令你魯莽行事,打草驚蛇;沒有正義,只有自制,也是只會一事無成。
③為什么柏拉圖會認為一個好的國家應該具備智慧、勇敢、自制、正義這四種德行?你贊同這個觀點嗎,為什么?
麥兜:同意!一個國家有智慧,才能更快地發(fā)展;有了勇敢,才能在眾多國家中一枝獨秀;有了自制,才能讓人心歸附,國民團結(jié);有了正義,才能不受任何國家侵害。
帥牛:一個好的國家應該具備智慧、勇敢、自制、正義這四種德性,我贊同這個觀點,但還不夠完善。我覺得擁有了四者后,還要實施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倡導的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而且不能被落后勢力所影響,不然就不能釋放出智慧、勇敢、自制、正義的光芒。
老鼠:因為要治理好國家就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智慧,擁有智慧以后,“有謀無勇”也是無用的,因此還要擁有勇敢的心。擁有了智慧與勇敢以后,就要學會自制,不能因為自己強大,而去侵略別人的土地。擁有智慧與勇敢并學會自制以后便要有正義之心,要為不公平的事情討回公道。我贊同這觀點,因為我覺得,這些正是一個理想國度必須要具備的條件。
文章風格模式
①在《桃花源記》《烏拉尼亞》和《理想國》中,寫的都是一個人們所向往的“理想國”,而它們的描寫方式卻有所不同,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它們的不同之處。
◆專家彤:能否這樣說,《理想國》寫的是具體的理想國家政治制度。
《烏拉尼亞》則在描繪作者理想中的世界,作者通過描寫不同的地方借以表達他心中的理想國度。
而《桃花源記》則具體地寫出了環(huán)境與平民百姓們的生活:“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笨梢娞諟Y明的理想社會是很具體的,他注重人們的生活,前者則側(cè)重于描寫大環(huán)境與大制度。
老鼠:我認為《桃花源記》是直接描寫一個有山有水,和睦相處的仙境。而《烏拉尼亞》是通過先描寫黑暗的社會環(huán)境,到不斷尋找理想國度,運用了對比的方法。而《理想國》是從哲學方面來描繪出一幅理想國度的政治藍圖。
帥牛:《桃花源記》通過對人物的衣食住行的方式來描寫,依據(jù)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倍稙趵醽啞吠ㄟ^描寫人物的形象。
阿婆:柏拉圖把世界劃分為可感世界與理念。那些只愛好具體事物如美的聲調(diào)或形象的人只有意見而無知識,只有那些認識美自身即美的理念,而且將其與具體事物區(qū)分開,而不互相混淆的人才是有知識的人。小說述說著反抗現(xiàn)代社會,不懈追求自然原始生活狀態(tài)的話題。小說中的主人公對現(xiàn)代文明提出控訴,與消費社會展開戰(zhàn)爭,通過逃離城市,穿越荒漠,踏上去往另一邊的旅行,如星星一般地自由流浪,在現(xiàn)實中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想象的國度,在現(xiàn)代文明之外的大地上找到了一個天堂,一個理想的烏托邦。
麥兜:在《桃花源記》中,作者把自己融入一個虛構(gòu)的“世外桃源”里,來表達自己的向往,而在《烏拉尼亞》中,作者是以小說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愿望。
②《烏拉尼亞》與《桃花源記》都寄托了作者對“理想國”的向往,但它們各自的開頭有什么不同?下面請同學們探討一下。
阿婆:能否這樣說,《烏拉尼亞》的開頭是通過“我”對兒時戰(zhàn)亂時期的回憶而寫的,而《桃花源記》的開頭則是描寫漁人誤入桃花源。
帥牛:能否從中、西文化上去分析,因為漁人發(fā)現(xiàn)桃花源時,是坐著船在河上漂流,而“河”與中國河文化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而在《烏拉尼亞》中,“我”是通過不斷的探究,從而找到了坎波斯,符合歐洲人的冒險精神。
專家彤:我覺得帥牛和阿婆的觀點不無道理,但我還有一些另外的認知:《烏拉尼亞》和《桃花源記》的開頭分別表達了兩位作者的不同心態(tài),《烏拉尼亞》是通過追憶兒時往事,表達了作者勒克萊齊奧對往事、過去的回顧;而在《桃花源記》中,是通過描寫漁人一步步地揭開桃花源的面紗來表達作者陶淵明對未來的憧憬。
③與《理想國》《烏拉尼亞》相比之下,中國的《桃花源記》有什么不同之處?
專家彤:陶淵明比較委婉,當時社會不容許他太直接。
帥牛:覺得在他們的社會背景不同:《烏拉尼亞》是現(xiàn)代的理想追求,《世外桃源》是東晉時期的追求,《理想國》相對于古希臘而言又是對某種境界的追求,時代背景的不同導致了差異:以前是守舊的,現(xiàn)在是思想開放;以前是戰(zhàn)火紛飛,現(xiàn)在是和平年代。
麥兜:雖然有所差異,但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
穎宜:體裁不同:《桃花源記》是散文,《理想國》是哲學書,《烏拉尼亞》是小說。《理想國》是對正義、智慧、節(jié)制、勇敢的追求。《烏拉尼亞》是對自由和真理的追求。《桃花源記》是對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大同社會追求。前兩者是精神上的追求,后者是解脫肉體和心靈的痛苦。
小玲:《烏拉尼亞》不是直接寫戰(zhàn)爭。
……
語言表達模式
① 危險來了,真是難以置信。在孩子的眼中,戰(zhàn)爭是沒有意義的。他們先是害怕,然后就習慣了。正當他們習慣的時候,戰(zhàn)爭開始變得慘無人道了。(《烏拉尼亞》)
老鼠:孩子的心靈是最純潔的。當戰(zhàn)爭來時,連孩子都變得習慣了,這是如何的令人痛心啊!連小孩都已經(jīng)看慣了戰(zhàn)爭的硝煙,可見戰(zhàn)爭的影響力之大,說明戰(zhàn)爭已經(jīng)持續(xù)一段時間了。
帥牛:孩子們覺得戰(zhàn)爭沒有意義,從孩子的角度評價戰(zhàn)爭帶來的痛苦、死傷,對生活毫無意義可言。孩子們的習慣說明孩子們已經(jīng)對這個世界、對戰(zhàn)爭麻木。
麥兜:表現(xiàn)了當時的戰(zhàn)爭是十分頻繁,剛接觸到戰(zhàn)爭的孩子們是害怕的,但隨著殘酷接二連三地出現(xiàn),孩子們已經(jīng)漸漸習慣,并且已經(jīng)對戰(zhàn)爭麻木了。
② 《桃花源記》中的一個句子“見漁人,乃大驚”,請問為何會大驚?
老鼠: 因為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外人根本無法入內(nèi),但漁人卻找到了這里。也暗示了桃花源被漁人發(fā)現(xiàn)后已經(jīng)變得不安全了。
麥兜:不僅是對外面的人感到驚訝,而且當一個社會遠離了外面的世界,內(nèi)外必然產(chǎn)生差異性。
帥牛: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同鄉(xiāng)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但卻突然看見漁人這個陌生人,所以大驚。
③ 一個人即使他富有了,但如果他的心是邪惡的,那么他的晚年將不得安寧;但反之,一個人即便很窮,但如果他懷著一顆善良的心,那么,他將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独硐雵?/p>
專家彤:一個人即使他富有了,到老也不一定會得到安寧;但如果他具有善良這一品質(zhì),那么他就比任何人都要富有。
麥兜:側(cè)面表現(xiàn)出“我”盼望和平,遠離戰(zhàn)爭。
專家彤——陳詩彤
帥?!端剐?/p>
小玲——周小玲
阿婆——華利惠
老鼠——陳曉敏
麥兜——麥俊賢
穎宜——曾穎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