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敏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之夜,是孩子們難眠之夜,對于他們而言,或許,諾貝爾獎和天上的北斗七星一樣,是她們追尋的夢想。
《烏拉尼亞》?當他們歪著腦袋問我是什么意思的時候,我答:或許是桃花源吧。桃花源?她們興奮得眼睛里都有了光。
想起先前上《桃花源記》的時候,她們曾經(jīng)興致勃勃地研究陶淵明的所有作品,試圖尋找更多關(guān)于理想社會的痕跡;想起上課的時候提到《理想國》,他們滿是好奇和期待的眼神,這群孩子們的心中種滿了對明天生機勃勃的希望和對遠方色彩斑斕的幻想。
讀《烏拉尼亞》,對于這些十五六歲的小孩子真的合適嗎?“理想世界討論會”如此巨大的題目是他們所能夠討論的嗎?這些疑惑都被他們火紅的熱情和鮮艷的言語所化解。
《桃花源記》《理想國》《烏拉尼亞》,他們分析的語言或許稚嫩,他們分析的層次或許還帶有強烈的模仿色彩,但是,他們的熱情卻絲毫不減。或許這就是夢想的力量:熱情、真誠、執(zhí)著。我還記得他們說到三部作品對理想世界的向往的時候那種激動不已的語氣,我還記得他們說到一個理想國家應(yīng)該具有的德行的時候,那種指點江山的神情……或許,讀書討論會的意義,不在于理論有多深,語言有多精辟,而在于,他們激揚文字時引發(fā)了的心靈的碰撞,他們爭辯討論時碰撞出的思想的火花,更重要的是,他們找到了尋找理想之路上的同伴。
討論會后,孩子們的臉上仿佛都有了光彩。長久以來沉悶的“黑色初三”仿佛被“桃花源”, 被“理想國”,被“烏拉尼亞”所照亮,這就是理想召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