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一生沽名釣譽的唐太宗李世民

      2009-02-18 04:25
      文史天地 2009年1期
      關鍵詞:世民納諫李淵

      史 式

      本文是史先生又一次出人意料的表述。一家之言,如何取舍,相信讀者自有慧眼。

      如果有人要問:歷史上有哪些好皇帝?我想:很多人都會想到唐太宗李世民。他于公元626年至649年在位,年號貞觀,據(jù)說在這23年之中國家富強,百姓安樂?!杜f唐書·太宗本紀》中說:當時“東至于海,南至于嶺”,老百姓睡覺不必關大門,行旅外出可以不必帶糧食,能夠走到哪里吃到哪里。這23年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他為什么能把國家治理得這么好,說起來也很簡單,那就是:一、能夠用人,人盡其才;二、能夠“納諫”,也就是能夠接受意見,別人有話敢說。特別是他能納諫,名臣魏征直言敢諫,君臣契合,千秋傳為佳話。其實,能夠接受意見,辦好了國家大事,對自己也是好事,何樂不為?李世民勇于納諫成了他最大的德政,就說明別的皇帝大都不肯接受意見,橫不講理,老虎屁股摸不得。事實正是如此,言官小心翼翼地向皇帝進言,只因為說的話不合皇帝的胃口,被打被殺的事,歷代有之。過去給專制王朝里的忠臣定了一個標準,那就是“文死諫,武死戰(zhàn)”。當武官的能夠戰(zhàn)死在戰(zhàn)場上,就是忠臣,這是容易理解的。至于“文死諫”,要求當文官的為諫(規(guī)勸皇帝)而死,這就沒有道理。希望文官“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去規(guī)勸皇帝,當然可以。皇帝聽不聽是他的事,不能因為意見不合,發(fā)生爭執(zhí),皇帝就要殺人,那不太蠻橫了么?把“文死諫”作為一種要求提出來,就等于認可了皇帝可以隨意殺人,未免可怕。

      李世民納諫的原因何在

      既然很多皇帝都不愿意納諫,有些皇帝因為厭煩那些啰啰唆唆來諫的臣子,還會冒火。為什么只有李世民能夠虛心納諫,而且從諫如流?我們總得問個原因。是因為他的修養(yǎng)特別好?不是。是因為他讀書讀通了,深明事理?也不是。在他獲得納諫的美名之時,他還很年輕,正是少年氣盛之時,而且他的事業(yè)如日中天。在這時候,他能虛心、耐心納諫,總有特殊原因。要了解其原因,就得把話說長一點。

      唐朝的開國之君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屎蟾]氏共生四子,長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李淵即位之后,封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世民比較能干,在跟隨李淵打江山的時候立下汗馬功勞,被拜為“天策上將”,地位在諸王之上。他恃功而驕,與建成、元吉的關系都很緊張,到了勢不兩立的程度。建成雖是太子,卻無威權,很不自安,乃聯(lián)合元吉,共同抵制世民。雙方各結黨羽,互相傾軋。他們都到李淵面前告狀,指責對方“圖謀不軌”。李淵多次努力,希望作出一個妥善的安排,來化解矛盾,都未如愿。最后矛盾激化,終于爆發(fā)了一場骨肉相殘的大悲劇——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6月4日,27歲的李世民悍然發(fā)動宮廷政變,帶領部下埋伏在長安宮城北面的玄武門內,突然襲擊前來上朝的建成和元吉。等不及部下動手,他親自張弓射死自己的長兄太子建成,元吉同時遇害。

      這是一件震驚全國的大事,事情的經(jīng)過清清楚楚,無可隱諱。李世民用極不光彩的手段背著皇帝,謀殺太子,同時犯下了大逆謀反和滅絕人倫的大罪,于公于私,都是罪在不赦。在發(fā)動這一事變之前,他雖然下了很大的決心。也作了一些必要的準備,但在事成之后,反而極為惶恐,不敢去見李淵。他當時的顧慮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在行動之前,他是抱著我不殺你,你會殺我的想法,決心冒險以求一逞。事成之后如何善后的問題,未及多想。但在行動之后,所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自己一方雖然頗有實力,但是對方也還是有一定的力量,非短時期內所能撲滅。而且在道德上、法紀上、輿論上,自己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突然襲擊雖然勝利了,下一步的吉兇禍福。很難預卜。這時李淵的態(tài)度非常重要。如果李淵被激怒了,一定要對此事追究罪責,則自己就很被動,難道在殺兄殺弟之外,還要在沖突中被迫殺父,承擔更大的罪名?如果對李淵軟硬兼施,暫時穩(wěn)住了他,還有爭取化解矛盾的可能。于是,他決定拜托自己的大將尉遲敬德去向李淵告變,相機行事,力爭讓矛盾緩和下來。

      尉遲敬德受托,擐甲持矛入宮去見李淵。既想進行勸說,也有威懾的意味在內。李淵聞訊大吃一驚,長嘆道:“想不到今天會出現(xiàn)這樣的事!”他既感痛心,又覺得萬分為難。如果認真追究這次政變,必然自相殘殺,不知要殺到何時才能了結,這對李氏政權自然極為不利。思之再三他只好叫尉遲敬德把世民喊來,商量如何善后。世民見到李淵,“號啕久之”,不知道是自己問心有愧,還是故作姿態(tài)。這時他心里的一塊石頭才落了地,覺得是絕處逢生。李淵先封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后,禪位太子,自己當了太上皇。世民的黨羽接管了政權。雖然建成和元吉冤死,但李淵這種妥協(xié)的決定總算避免了一場大流血。

      李淵雖然不再追究,但事情并未就此了結?!杜f唐書》中說:當時人心思亂如“旱苗之望雨”。為什么在李世民登位以后大局不穩(wěn),人心思亂?他自己心中有數(shù)。那是因為他用陰謀殺兄奪位,引起朝野許多有識之士的不滿,民心不在他這一邊。

      面對這種危機四伏、險象環(huán)生的局面,李世民還算比較冷靜,想出了一系列治標與治本的辦法。所謂治標,是解決眼前的問題:對于已經(jīng)露頭的謀反者,只好堅決打擊,絲毫不能軟手,以免蔓延;對于那些雖未露頭但明知是情緒不穩(wěn)的人物,則盡量采取安撫、籠絡、加官、賞賜的辦法,爭取他們倒向自己。更困難的是如何去治本。他這個皇帝來得名不正、言不順,愧對全國臣民。要想從根本上改變大家對自己的觀感,就只好謙虛謹慎,小心翼翼做事,夾緊尾巴做人。虛心納諫,當然是收攬人心的一個好辦法。這就是他比以前任何一個皇帝都樂于納諫的真正原因。他納諫的對象,主要是丞相魏征。其中自有特殊原因。老臣魏征原是太子建成的心腹,一直為建成出謀劃策,是在李淵妥協(xié)之后,不得已才歸向李世民的。他有一定的聲望。又深知雙方斗爭的內幕,李世民因為自己有顧慮,對很多人都不敢得罪,更不敢得罪魏征。也正是在這種形勢之下,魏征才敢于犯顏直諫,指出李世民的一些短處。后人不明真相,就事論事,就覺得魏征既正直敢言,李世民又虛心接受,這樣的君臣關系千古少有,堪為典范,歌頌之聲,千年不絕。卻不知道他們常常是在唱雙簧。許多事情都是他們預先商量好了的,對于一些不該做的事,李世民先是要做,魏征站出來一諫,李世民立刻虛心納諫,收回成命。這完全是現(xiàn)代人所說的“做秀”。做秀做給誰看?雙簧唱給誰聽?對象是老百姓。李世民唱雙簧唱成了圣君,魏征唱雙簧唱成了賢相。表面上圣君賢相,相得益彰,實際上并不是那么回事。李世民并非真有雅量,真能接受意見,就是在唱雙簧的時候,他心里還是覺得很不舒服的。

      李世民納諫真相

      《新唐書·魏征傳》中有一段話,就足以說明李世民從“樂于納諫”到厭惡進諫的變化過程,也可以說是李世民納諫的真相。這段

      話是:

      (魏征對李世民說)陛下貞觀之初,導人使諫(誘導別人提意見);三年以后,見諫者,阮而從之;比一二年,勉強受諫,而終不平也(心里不舒服)。帝驚曰:公何物驗之(有什么根據(jù))?(魏征)對曰:陛下初即位,論元律死,孫伏伽諫,以為法不當死,陛下賜以蘭陵公主園,直百萬?;蛟唬嘿p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諫者,所以賞之。此導人使諫也。后柳雄妄訴隋資,有司得劾其偽。將論死,戴胄奏,罪當徙,執(zhí)之四五,然后赦,謂胄曰:第守法如此,不畏濫罰。此悅而從諫也。近皇甫德參上書。言修洛陽宮,勞人也;收地租,厚斂也;俗尚高髻,宮中所化也(外界是受宮人的影響)。陛下恚(很不高興)曰:是子使國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宮人無發(fā)(剃光頭),乃稱其意(他就滿意了)。臣奏:人臣上書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訕謗。于時陛下雖從臣言,賞帛罷之,意終不平。此難于受諫也。

      其中的道理不難理解,李世民即位之初,玄武門之變陰影尚在,他不得不裝出一副虛心納諫的假象,以搏得臣民的好感。幾年之后,事過境遷,他對納諫就不是那么耐心了。再到后來,江山坐穩(wěn),顧慮消除,有人直言提意見,他就不免冒火,即或暫時克制,“意終不平”,可以說是納諫的雅量已經(jīng)不復存在。

      不過,為了長期保持他與魏征君臣契合的美名,為了長期宣傳他樂于納諫的美德,雙簧還是要唱下去的。即使別人覺得氣氛不佳,不敢多言,魏征憑他這塊老招牌,總還可以敲敲打打,來一點小罵大幫忙?;蛘呤遣徽f具體內容,只說些“提個醒兒”之類的不痛不癢的話。例如有名的《十思疏》:

      一、見可欲則思知足,

      二、將興繕則思知止,

      三、處高危則思謙降,

      四、臨滿盈則思挹損,

      五、遇逸樂則思遵節(jié),

      六、在宴安則思后患,

      七、防壅蔽則思延納,

      八、疾讒邪則思正己,

      九、行爵賞則思勿因喜而僭,

      十、施刑罰則思勿因怒而濫。

      說來說去,都是老生常談,而且字句整齊,講求對仗,可以說是一種文字游戲。后來李世民主動問起魏征,近年施政情況比往日如何?魏征乃上“十漸”之疏。文曰:

      陛下即做初,清凈寡欲,化及荒外,今萬里遣使,訪求珍異,一漸也。初愛民如子,今漫用民力,二漸也。初勞身以役物,今縱欲以勞人,雖憂時之言,不絕于口;而樂身之事,實切于心,三漸也。初親君子遠小人,今則于君子也,恭而遠之;于小人也,狎而近之,四漸也。初不作無益以害有益,今則玩好之雜然并進,五漸也。初求賢若渴,今好惡隨心,使譖言得行。六漸也。初無田獵游觀之好,今晨出夕返,馳騁自娛,七漸也。初遇下有禮,群情上達,今詰責細過,忠款不申,八漸也。初孜孜求治,惟日不足;今長傲遂非,興兵黷武,九漸也;初頻年水旱,撫恤不遑;今徭役漸興。元元之心,恐不能如前安固,十漸也。

      李世民看了。命人將全文寫在屏風上,以便隨時提醒自己(其實是表示自己樂于納諫的宣傳)。對于魏徵則立賜“黃金十斤,廄馬二匹”,雙方皆大歡喜。

      雖然如此,魏征還得掌握分寸,說話不能過火。如果掌握不住火候,仍然會冒犯天顏,帶來不測之禍。據(jù)《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四中記載,有一次罷朝后,李世民回到內苑,大發(fā)雷霆說,“魏征每廷辱我?!?在大庭廣眾中給我難看)。“會須殺此田舍翁”(總有一天要殺了這個土老頭)。經(jīng)過皇后再三苦勸,說明利害關系,他才息怒。可見,他納諫的耐心實在太有限了。聽了比較尖銳的意見不僅會冒火,還想到了殺人。而且想殺的不是別人,正是與他君臣契合千古傳為美談的老臣魏征。請想一想,這些美談的真實性究竟還有多少?

      一出“縱囚”的滑稽劇

      如果說,李世民的虛心納諫,是因為自己不得人心,政權不穩(wěn),不得已而為之。那么還有一件事足以說明他是一個沽名釣譽、欺世盜名的偽君子。這就是所謂“縱囚”事件。也許是他多年來唱雙簧作自我宣傳唱慣了,無事生事也要找些題目來做文章,宣傳自己是古今少有的大圣人。可惜他的智商并不算高,想出來的花樣出現(xiàn)不少漏洞,明眼人一看便知。結果不僅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反而被人傳為笑談。此事的大致經(jīng)過如下:公元632年,李世民認為在他的治理之下,老百姓安居樂業(yè),道德水平一定大大提高。為了作一次驚人的測驗,他下令把已判死刑的390名犯人一律暫時釋放回家探親,為期一年。明年今日,如期返回接受死刑(真是很有人情味)。據(jù)說期滿時這些人全都回來了,一個也不少。李世民非常高興,下令一律赦免。這件事在當時傳為美談,認為那些死刑犯人被李世民的大恩大德所感動,都成了講信義的君子。宋代的歐陽修寫了一篇《縱囚論》,批評這是李世民沽名釣譽、欺世盜名之舉。真實情況是李世民和死刑犯人雙方都用了心機,達成一種默契。即李世民估計他們會回來才會放他們,死刑犯人也是估計回來會被赦免才會回來,這是在合演一臺好戲,演給老百姓看。李世民得了美名,死刑犯人得了赦免的實惠,雙方都有好處,受愚弄的是老百姓?!犊v囚論》中評論此事曰:

      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互相揣測。互相欺騙)以成此名也,鳥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哪里有什么“施恩德”與“守信義”的事。)

      可見用權術來蒙哄世人,只能蒙哄一時,難以蒙哄久遠。這種滑稽劇只能愚弄蕓蕓眾生,愚弄不了許多明眼人與有識之士。要想耍弄小聰明欺騙天下后世,亦非易事!

      用卑劣的手段奪取《蘭亭序》

      漢字的書法是漢人獨有的一門藝術。寫得一手好字是知識分子必有的基本功。南朝梁元帝蕭衍因為書法絕妙,為天下的士子所敬佩,李世民也對他羨慕不已。只要自己的字寫好了,自然就會成為一位合格的皇帝,這就是李世民一生愛好書法、苦練書法的根本原因。要想把字練好,必須遍觀天下的名帖名碑。古今第一書家王羲之父子親書的名帖,就成了他夢寐以求的珍品?;实塾械氖秦敻?,有的是權力,豈有辦不到的事。于是,圣旨一下,天下二王的名帖都進貢到了長安玉華宮含風殿里。如王羲之的《游目帖》《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送梨帖》等等都到了李世民的手中,快哉!快哉!

      可就是王羲之最出名的《蘭亭序》帖始終找不到。有人提供線索,說是此帖保存在越中(浙江)一位有名的禪師辯才手中。一道圣旨下去,辯才老和尚被請到長安。盡管唐王朝的君臣好話說了千千萬萬,老和尚就是不承認藏有此物。李世民無可奈何,只好仰天長嘆:“貴為天子,卻無緣得見此神品,奈何!奈何!”李世民手下有兩大能臣,房玄齡能謀,杜如晦善斷。在大家共商良策之時,房玄齡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即先放辯才回越,讓事情冷下來,再派一個能說會道的御史蕭翼前去“詐取”。如何“詐”法?由蕭翼假扮成一個世代書香的

      名門子弟,攜帶幾幅二王的真帖,以拜師求教為名,輾轉介紹,接近辯才。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周旋,蕭翼果然不負君命,騙取了辯才的信任,從辯才的手中看到了《蘭亭序》帖的真品。真品一出現(xiàn),蕭翼立刻“變臉”(變臉的速度,絕不亞于川劇中的“變臉”),當即拿出欽差御史的官威,狠狠數(shù)落老和尚對皇上不說真話的“欺君大罪”,當面宣布將此真品沒收,上繳朝廷??蓱z82歲的老和尚驚得目瞪口呆,不久就郁郁病逝。那位蕭御史則興高采烈,得勝回朝。李世民得此國寶,終于圓了多年來的一個夢。他臨終時下令將此國寶隨葬,永伴圣躬。后來雖有人多次盜墓,就是不見此物。有人諷刺貪官,說你要這要那,死了總不能帶到棺材里去。李世民卻竟然真把《蘭亭序》真品帶進棺材。永別人間,至今不知下落。

      在了解以上這些歷史真相之后,我們不禁會想:在君主專制的制度之下,做皇帝實在是太討便宜了。難怪有那么多人舍死忘生不擇手段去爭奪皇帝寶座。因為一般人(包括文武百官在內)做事,都要“自負盈虧”,事情做好了的有功,做壞了就得承擔罪責。只有做皇帝可以“負盈”不“負虧”。做了好事如“貞觀之治”、“開元之治”,當然會鄭重其事地記載在歷史上;做了壞事,如李世民的殺兄奪位以致引起日后一連串骨肉相殘的宮廷政變,如李隆基寵信邊將一手造成安史之亂使得唐王朝幾乎覆亡,好像他們都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不像現(xiàn)代人當總統(tǒng),當?shù)迷俸?,不過連任一次,出了問題就要承擔罪責,可能提前下臺。所以今人爭當總統(tǒng)就遠沒有古人爭當皇帝那么拼命。史書是一本賬。既然是一本賬,那就應該記載清楚,無論是盈是虧,都要如實記載。雖然做不到分毫不錯,至少也應該大致不差。中國史書的記事,對皇帝們特別是那些開國之君有特殊優(yōu)待,就是記功不記過,負盈不負虧。既然如此,史書就成了一本說不清道不明的糊涂賬,連篇累牘地記著皇帝的好處,怎么轉眼之間國家就垮臺了?請問執(zhí)筆的史官,你向天下后世如何交待?一本假賬又如何能讓后人鑒古知今?因此,對于歷代的皇帝,最好是功過、盈虧皆記,揭開他們的蓋頭來,讓大家多看看他們的真面目。

      回顧兩千多年來中國歷史上大大小小幾百個皇帝,首屈一指的李世民不過如此,等而下之的那些各種檔次的皇帝是些什么貨色,也就可想而知了??尚@位太宗皇帝為掩玄武門之變的一事之丑,千方百計挖空心思用許多辦法來改變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以后竟然養(yǎng)成了一種時時不忘沽名釣譽、欺世盜名的習慣,直至“駕崩”。對此,作者有詩嘆曰:

      為掩惡名掙美名,

      沽名釣譽赦死刑:

      瞞得當時天下士,

      難欺后世明眼人!

      猜你喜歡
      世民納諫李淵
      只買500匹馬
      理發(fā)師
      失去,亦是另一種獲得
      清華大學有所神秘學院
      李淵:3萬人起兵,7年平天下
      論《左傳》關于春秋霸主重耳的納諫敘寫
      太宗納諫
      欒書納諫
      最后的麥子
      李淵起義
      黑水县| 泸州市| 韩城市| 凉山| 富宁县| 河南省| 华容县| 长岭县| 通城县| 石河子市| 稷山县| 竹溪县| 黄大仙区| 安多县| 手机| 嘉荫县| 吴桥县| 巫山县| 淳安县| 正定县| 嘉禾县| 尚志市| 卢氏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上杭县| 海丰县| 南陵县| 佛教| 东辽县| 太仓市| 遂昌县| 图们市| 信宜市| 伊宁县| 天全县| 临夏县| 昌乐县| 沙洋县| 龙州县| 竹山县| 营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