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冰松 黃發(fā)明 謝翠華 熊 柯 陳 鈞 楊 娟
全結膜囊再造術是治療結膜囊閉鎖和矯正伴有結膜量嚴重不足結膜囊攣縮畸形的重要手術方法。此術術前一般術眼眼球缺如。筆者收治1例此類病人,在保留眼球的前提下行“全結膜囊再造術”,取得了滿意的術后效果。
1病例資料
1.1 基本情況介紹:李某,女,32歲,因右眼部濃硫酸燒傷后畸形 2年入院?;颊?1998年右面部被濃硫酸燒傷,經(jīng)治療右眼部視物不見,右眼瞼球粘連。曾行十次“右眼羊膜移植眼表重建術”,術后效果不佳,瞼球粘連無改善,眼球轉動受限,右眼部干燥。眼科檢查:右眼:光感,上下瞼與眼球完全粘連,結膜囊閉鎖,眼球表面瘢痕化,無結膜組織。左眼無異常。B超示:右眼球內(nèi)結構正常。入院診斷:右眼燒傷后結膜囊閉鎖。
1.2 手術方法:分離瞼球粘連:完全分離上下瞼與眼球之間的粘連,保留眼球中央部瘢痕,眼球表面適量保留軟組織。內(nèi)、外、下穹窿部分離至眶緣骨膜處,上穹窿分離至其頂部。分離眼球周圍組織粘連后眼球轉動無受限。上臂內(nèi)側取全后皮片,植入結膜囊內(nèi),以眼隔膜支撐穹窿,皮片張力適中,包裹隔膜,瞼緣縫合。
1.3 結果:術后3月剪開瞼緣,上下瞼緣成形。結膜囊植皮完全成活,穹窿形成良好,植入義眼外形滿意,并可以小幅活動(圖1~3)。
2討論
2.1 全結膜囊再造術是進行結膜囊重建的最后一種方法,適于結膜囊閉鎖及結膜量不足以矯正結膜囊攣縮畸形的病例。因術前眼球缺如、眼外肌已失去功能,所以術后植入義眼不能轉動,結膜囊形態(tài)、大小與正常者差別較大,易發(fā)生畸形,從而造成義眼植入困難,外觀不佳。
2.2 筆者在保留眼球的前提下實施全結膜囊再造術,手術獲得成功,因術中完全分離眼球周圍的粘連,眼外肌功能得以恢復,因此術后植入義眼片可以保持一定的活動度,增加義眼的逼真效果,本文結果還表明雖然應用游離皮片重建結膜囊,但在保留眼球的前提下穹窿部皮膚仍有一定的彈性使眼球可以轉動。此外保留眼球為病人復明提供了一線希望,隨著組織工程的不斷發(fā)展,使自體細胞體外培養(yǎng)形成組織成為可能,如果將來能培養(yǎng)出自體結膜,則可以重建眼表,為角膜移植提供條件。
2.3 筆者認為對眼表燒傷嚴重的病人,如能保留眼球可在保留眼球的基礎上行全結膜囊再造術。不能保留眼球者應盡量保留眼外肌,以便為眼座植入后提供動力保障。如果眼座植入后其前部軟組織缺損,可考慮以顳淺筋膜瓣修復,并為全結膜囊再造提供植床,這樣同樣可以使義眼片活動,使結膜囊形態(tài)盡量接近正常,減少術后結膜囊畸形發(fā)生,使義眼植入順利,獲得滿意外觀效果。
2.4 本文結果表明保留眼球同時行全結膜囊再造術是可行的,且術后效果滿意。但術中應注意如下問題:①徹底分離瞼球粘連,同時分離球周組織粘連,使眼球活動無受限,這是保證術后義眼活動的前提;②結膜穹窿部分離深度:內(nèi)、下、外穹窿應分至頂部,從而保證術后結膜囊形態(tài)近似正常。同時眼球表面宜保留適量軟組織,以利于移植皮片成活;③術中植入眼模大小形態(tài)應與結膜穹窿及眼球表面形態(tài)相適合,有利于術后結膜囊形態(tài)保持正常和皮片所受壓力均勻、適中。眼模外皮片也應保持一定張力;④術后瞼緣切開不宜過早,以免結膜囊攣縮。瞼緣切開成形后暫不取出眼模,以保持結膜囊形態(tài)。根據(jù)眼模形態(tài)大小特制義眼。待特制義眼完成后取出眼模,立即植入義眼。
[收稿日期]2008-09-10[修回日期]2008-12-02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