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
近期,新華社發(fā)布的一條消息很快被淹沒在信息海中。消息透露,原湖南省株洲縣縣委書記龍國華調(diào)任株洲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前,突擊提拔百余名干部,被舉報到中央紀委,終遭查處。
公眾對這條消息沒有予以重點關注,是因為此新聞不“新”??h委書記在其轄區(qū)具有的威權,多數(shù)中國人有所體會,早已見怪不怪。兩年前,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原縣委書記高某離任前,曾突擊提拔263名干部。
然而,我依然對龍國華突擊提拔的大手筆感到驚訝,不是驚訝于他的膽量,而是提拔的數(shù)量。一個縣委書記一次就可以提拔一兩百名干部,那么沒有被提拔的官員還有多少?一個縣的百姓供養(yǎng)了多少官員?縣委書記突擊提拔干部數(shù)量的極限是多少?還會有人刷新紀錄么?縣委書記的權力邊際究竟在哪里?
縣委書記級別不高,在中央、省一級黨政部門,也就是個正處級官員,可其權力不小。這兩年來,公眾充分見識了“縣太爺”的威風,以短信“誹謗”為由讓公安立案逮捕公民有之;派公安進京抓捕觸怒其官威的記者有之??h委書記為什么有這么大的權力?
古代中國的縣令被譏諷為“七品芝麻官”,因為他處于文官體系的下層,但同時又被形容為“滅門的縣令”、“百里侯”,兩種說法并不矛盾。因為縣官位階雖低,卻是親民之官,直接管老百姓。王朝之恩威,都得靠他來落實,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帝制時代縣令雖有大權,但和今日一個縣的最高首長縣委書記相比,卻遜色得多。
以明清時期為例,知縣是最下面一層的朝廷命官,沒有任命官員的權力,連請師爺也得自己掏銀子。而今日縣委書記對鄉(xiāng)鎮(zhèn)及縣各局官員幾乎有絕對的任免權,甚至自己同層級的其他官員,包括各常委、政府的正副職、法院檢察院院長,雖然由上級組織部門考核,但該層級的黨委一把手個人的意見相當重要。再加上現(xiàn)在的官員職數(shù)遠多于古代,就可知道為什么今日縣委書記可以“突擊提拔”,古代知縣卻無此權力。
除了人事權,今天的縣委書記對社會活動尤其是經(jīng)濟活動的干預力度也遠勝古代知府、知縣。中國古代長期是個農(nóng)業(yè)社會,《明史?職官志》載:“知縣掌一縣之政。凡賦役,歲會實征,十年造黃冊,以丁產(chǎn)為差。賦有金谷、布帛及諸貨物之賦,役有力役、雇役、借請不時之役……歲歉則請于府若省蠲免之?!笨梢娭h管的事無非是賦稅征收、勞役差派、訟獄治安以及一些公益事業(yè)。古代中國縣以下是鄉(xiāng)土自治,以宗族為核心的民間自治力量很強大,老百姓自己怎樣生產(chǎn)、生活,沒必要過問太多。
現(xiàn)在的縣委書記則不然,在其轄區(qū)內(nèi)可謂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間還要管空氣”。除了當?shù)氐鸟v軍他管不了,其他還有什么事是他不能管、不想管的?人事大權、行政事務、司法活動,乃至人代會這樣的民意機構,都歸他領導。由于現(xiàn)在的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遠勝古代,政府對經(jīng)濟的干預度更高,如國有企業(yè)的投資、運行,民營企業(yè)的存活,重大公共項目建設,官員都可以直接插手。從落馬的市、縣委書記的案例分析,這些人除了賣官牟利,最常見的形式就是插手重大建設項目,官商勾結大謀私利。
權責必須平衡是一條公認的政治原則。古代知縣有權,但責任不小,而且都是剛性的。譬如我們看古史,常??吹酵鈹郴虮I賊破城知縣戰(zhàn)死的史實,并非古代的知縣“八榮八恥”學得好,當然也不能否認儒家的道德觀對一些官員的影響,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當時是真正的“一把手負責制”,縣令有權,但出了事唯他是問。若城破了,主官棄百姓逃命,是會被朝廷殺頭的。與其成為被殺頭的“罪官”連累家屬,不如戰(zhàn)死博得好名聲以及子孫的撫恤。而今,一些重大事項明明是一把手拍板,卻以“集體決策”的名目出現(xiàn),出事了,一把手常常僅負“領導責任”。這“領導責任”,包括所謂的“問責制”,標準是很模糊的,辭職或免職就算很嚴重的處分了,而且保不準“休養(yǎng)”一兩年后再被任命其他職務,待遇不變。
這大約是龍國華們有突擊提拔上百人“壯舉”的根本原因。解決這一痼疾,當然不能簡單地進行榮辱觀教育,必須在體制上作較大的改革,真正做到“限其權,實其責”。
(作者系知名網(wǎng)友、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