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華
生活看官與網絡判官
以前的說書先生喜歡稱觀眾為看官??垂僖辉~,意思頗為微妙。說觀眾是官,自然有敬重乃至恭維之意,然而,此官的職責僅為看,不能影響故事的進程和結局。其中包含的告誡之意,聰明人和不怎么聰明的人都會曉得。于是,那些花了些碎銀子進場的人,都會既享受為官的快感,又遵守看的規(guī)矩。
在過去的幾千年間,絕大多數(shù)國人都是不能左右故事情節(jié)的看官,知道看官的卑微和無奈。做看官久了,有時不免生出如下的奇想:假如自己能有幸由看官升格為判官,該是何等威風呢?現(xiàn)在看來,有這種越位構想的人很多。你只要到網上看看,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人已經在虛擬社區(qū)里行使判官的權力了。在網絡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你可以扮演很多角色,包括當判官。
然而,習慣于做看官的人猛然將自己拋到判官的位置,卻可能不知道如何行使權力。以近日發(fā)生的某官人事件為例,許多網絡判官就犯了獨斷的錯誤。相關資料出現(xiàn)在網絡上以后,大部分網絡判官不但立刻斷定當事人有罪,而且馬上在網絡法庭中判處后者死刑。他們如此做時感慨激昂,以為自己在替天行道,但卻不自覺地與自己所審判的人犯了同樣的錯誤。那位官人之所以敢于在酒后叫囂“你們這些人算個屁呀!”是因為他自恃自己是市級干部,具有普通人所不具有的權力。網絡判官們不經過充分調查、辯論、合議,就立刻判決對方有罪,實際上將自己抬到最高裁決者之位,已然在行使不受約束的權力。以最高裁決者的身份面對區(qū)區(qū)市一級的小角色,自然會在虛擬世界中享受以大壓小的快感。在訴諸權力這點上,大多數(shù)網絡判官與他們裁決的對象并無本質上的不同,區(qū)別僅僅在于真實社會位置的高低。從這個角度看,幾乎每個網絡判官都是虛擬的權力主體。悠悠萬事,唯此為大,權力是也。對權力的崇拜是網絡看官們未曾走出的怪圈。他們習慣于以權力之矛攻權力之盾,自然無法走出權力之甕。這不是學理意義上的悖論,而是真實的生存困境。
生活中的看官們借助網絡過一把做判官的癮,玩的固然是虛擬的游戲,但也算得上轉換角色的操練。操練要有效果,就必須制定合理的游戲規(guī)則?,F(xiàn)代社會之為現(xiàn)代社會,在于它允許人們進行討論。你想做判官,別人也會有同樣的愿望。說白了,你不過是眾多虛擬判官之一,無權要求別人服從你的裁決,不能以暴風驟雨般的詞語打壓有不同意見者。況且,現(xiàn)代判官早已不是具有絕對權力的獨裁者,而是各種法庭辯論的主持人。法庭辯論是現(xiàn)代審判最為重要的過程,公訴人、當事人、訴訟代理人都可以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真正的辯論時常會催生不同乃至相反的意見。一個人倘若不斷地傾聽正方觀點和反方觀點,就會懂得每種看法都有其局限。既然無人能夠全知、全能、全善,那么,以正義之名行使絕對權力就是荒謬的。不明白這點,就會連做網絡判官的游戲都玩不好,更遑論其他了。
對歧視話語的反思
2008年5月,我在釜山火車站售票處看到一個提示牌:障礙人、老年人、孕婦優(yōu)先。望著“障礙人”三個字,我不由得想起英國某電視臺主持人的話:“哪任美國總統(tǒng)不能用他的左腿?”“障礙人”和“不能用他的左腿”都是委婉的表述,指的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殘疾人和殘疾。用不同的詞語指稱同一個事實無疑要費力得多,為何韓國人和英國人非得繞圈子說話呢?
趙本山是中國最受歡迎的笑星,他的拿手好戲就是模仿障礙人士的姿態(tài)和動作,以夸張的方式強調后者的無能和滑稽。國人視此為喜劇天才的幽默表演,常常報之以開懷的大笑和熱烈的掌聲。然而,他到美國演出時卻遇到了觀眾的當場抗議,有人甚至要向法院控告他歧視殘障人士。這種舉動在許多國人看來是雞蛋里挑骨頭,沒事找事,但熟悉西方文化的人卻絕不會如是想。經過漫長的進步,西方文化體系已經明確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視(如年齡歧視、種族歧視、性別歧視、職業(yè)歧視、物種歧視)。公眾人物如發(fā)表涉嫌歧視的話語,會受到譴責乃至法律上的懲罰。這不是小題大做,而是為了守護人的普遍尊嚴。人人生而平等是現(xiàn)代世界最基本的價值理念。用障礙人這個詞稱呼我們通常所說的殘疾人,突出的恰是人和人的平等品格:任何人都會遇到障礙,皆有可能無法運用某部分身體;當下行動有障礙者,將來也有可能會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工作和生活。相比之下,瞎子、瘸子、腦殘之類的詞語強調的是人的身心缺陷,不具有前者的人文關懷意味,自然會在詞語的競爭中被逐漸淘汰。
我曾在網絡上看到一篇報道,題為《沈陽市和平區(qū)肢殘人協(xié)會與韓國慶尚北道障礙人就業(yè)資源協(xié)會進行友好交流》。撰寫人或許沒有注意到“肢殘人”與“障礙人”的微妙區(qū)別,但兩個稱呼之間具有巨大的文明時差。“肢殘”強調的是殘(殘疾、殘缺、殘廢),殘是缺陷。說一個人具有缺陷已經是在進行否定性的評價,顯然包含了歧視意味。很多國人之所以不覺得這樣說有什么不妥,是因為他們習慣了現(xiàn)實和語言中的不平等。以地域、職業(yè)、年齡、性別、身體狀態(tài)為尺度,部分國人建構出一系列高與低的二分法:城里人、公務員和白領、青壯年、男人、健康人高于鄉(xiāng)下人、農民工、老年人、女人、障礙人。在進行否定性評價時,他們習慣于說:“你這個鄉(xiāng)下人”、“長得像民工”、“老家伙”(老賊、老不死、老梆子)、“小女人”(像女人似的)、“殘廢”(如腦殘)等。這些話語分別涉及地域歧視、職業(yè)歧視、年齡歧視、性別歧視、身體歧視,隸屬于一個巨大的歧視語言之網。歧視話語的流行暴露了許多國人實際的文明高度,說明平等和博愛等現(xiàn)代價值理念還未進入他們的內心。在興高采烈地制造歧視話語時,這部分國人也將雙刃劍對準了自己——畢竟,任何人都會老、生病、失勢。只要歧視話語依然在流行,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被歧視的對象。說白了,歧視他人者玩的不過是請君入甕的游戲,是在與自己和自己所屬的物種作對。在每個人都可能被歧視、被置于低位、被施以暴力的語境中,你自己能獲得安寧和幸福嗎?不同的稱呼屬于不同的文明體系,我們能在歧視話語流行的情況下自信地談論大國崛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