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鴻
王朔篇
當看到王朔那乖戾、病態(tài)的眼神時,直覺是一種震驚,那真的是一個病人。他內(nèi)心世界的狂亂與脆弱,名與利的糾纏,深刻的洞透力與強烈的世俗愿望的奇異混雜,都在他說話時的表情與眼神中泄露無遺。而他說話時如真理在握時的絕對肯定句式和毫無顧忌的“真言”也讓人震驚,莫名地,你感到恐懼,這是一個“狂人”的言說,“狂人”的偏執(zhí),自大與透視能力。在許多時代,都有過這樣的“狂人”——說出最大實話的瘋子。
王朔是勇敢的。在一個世俗主義的社會,不管是“裝瘋賣傻”,還是“義正詞嚴”,能夠不虛與委蛇,說出真話都是勇敢的人。與王朔相比較,我們的渺小之處在于,我們太“正常”了,我們不敢也不想去說真話與實話,與此相對應的,我們總是把說真話的人當作“病人”或“瘋子”,虛偽與裝飾如此自然地與我們的行動語言合為一體,以至于我們根本意識不到它的存在。我們的靈魂被深深地埋藏起來,既看不見陽光與鮮花,也看不到陰影與黑暗,就好像分布在這個時代軀體之上均勻的小腫瘤?!翱纯汀?,永遠是隱藏得最好,危害最大,但卻最不容易割除的那一部分,王朔,則讓自己腫大起來,讓人們意識到這軀體的病態(tài),腐朽與可怕的霉味。
但不幸的是,王朔的“勇敢”被娛樂化時代照單全收,他所有的“咒罵”除了成為宣傳自己的噱頭之外,也成了娛樂時代最富娛樂性的新聞,具有極其鮮明的反諷效果。
在道德冷漠的后現(xiàn)代中國,一切都顯得曖昧,模糊,讓人懷疑,所有的事物都不可避免地遭遇著自我解構與被解構的危險?!翱袢恕币膊焕?。魯迅的“狂人”以一個瘋子的清醒看出中國文化的“吃人性”,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白癡”以隨時發(fā)作的癲癇病來反抗俄羅斯精神的世俗化,尼采則以自己敏感、病態(tài)的神經(jīng)看到德國精神的衰退與道德的頹廢,這些“狂人”形象無一例外成為時代的先知與最早的革命者。但是,王朔卻讓人質疑。從表面上,王朔說的都是真話,痛罵“仁義道德”下的“男盜女娼”與“自私猥瑣”,勇于揭時代的“瘡疤”,著實讓人感到振奮,刺激,但是,當這些真話與他潛在的動機(恰好他要出書及復出),與他指責別人的理由聯(lián)系(他常以衛(wèi)道士的方式指責名人的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一切又顯得非?;闹?。在許多時候,我們甚至懷疑王朔的病態(tài)也是做出來的。我們無法分辨真?zhèn)?。這其中,不僅僅是王朔變了——從反對媚俗者變成時代最大的媚俗者,從一個曾經(jīng)的文化英雄蛻變?yōu)轭愃朴凇拔幕髅ァ钡某壔旎?,同時,也因為時代變了。王朔的假想敵不再是僵化的體制與壓抑的人性,而是如黑洞般具有巨大吸力的狂歡式生活,消費文化、大眾文化和娛樂生活收買了每個人的靈魂,所有的言、行都蘊含著表演成分。我們變得無血無肉,刀槍不入。王朔也不能幸免。
王朔是聰明的,以“瘋子”的方式重新延續(xù)他先鋒時代的價值與意義,既為自己贏得聲名,借此抨擊那些偽君子們,同時,又達到了宣傳與炒作的目的。但這也決定了他自己就是最大的偽君子,這都使得一切不能不呈現(xiàn)出喜劇效果。最終,王朔的行動也恰如其分地嵌入到時代的版圖中,并且成為其中最協(xié)調(diào)、最具觀賞性的色彩。一切都皆大歡喜,王朔得到了他想要的效果,而大眾也免費觀賞了一場場真人秀,還兼帶滿足了自己的道德優(yōu)越感。在這其中,到底失去了什么,或許并不值得追究。
曠新年篇
當魯迅《狂人日記》中的狂人看出中國幾千年來“吃人”的歷史時,我們可以明確地判斷,他沒有瘋。他病態(tài)的囈語恰恰揭示了那個時代最大的真實,他超越了時代,成為最深刻的清醒者和最早的革命者。然而,在當代中國,當一個大學教授拿起筆,以公開信的方式向身邊的人“討伐”并控訴社會對他的“迫害”時,我們卻明顯地感受到其中不對頭的地方,不對頭的不僅是他本人,還有他所“討伐”的當事人與眾多的“看客”。這背后的復雜性并不是“吃人”這一簡單的判斷所能涵蓋的。
仔細閱讀曠新年的文章,發(fā)現(xiàn)他的思維邏輯的確是有問題的。毫無疑問,在內(nèi)心深處,曠新年已經(jīng)把自己作為《狂人日記》中的狂人了,他在向虛偽挑戰(zhàn),向吃人的社會發(fā)出憤怒的呼聲。他所反抗的,是在中國生活中最普遍的世俗性及建立在世俗性上的那一套價值體系,即使是在高校,它也根深蒂固。但是,與《狂人日記》中“狂人”的深刻自省所不同的是,在所有的敘述中,曠新年是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現(xiàn)的,在這其中,缺失的是對自己的反省。與此同時,從字里行間,我們還能感覺到,那是一個道德上過分清潔的人,一個把私生活與公共道德,把閑語與正義混淆在一起的人。當把所有的話語都上升到道德評判的時候,距離專制,離個人性的毀滅也就不遠了。這種思維邏輯帶給中國人的巨大傷害還并沒有被忘卻。為什么以人文關懷為最基本能力的文學教授竟會出現(xiàn)如此荒謬的推理?難道僅僅是病態(tài)的“偏執(zhí)”?也或者,他是過于敏感,以至于能夠覺察出人性最細微的虛偽與社會最隱蔽的“吃人性”?
當然,沒有人關注這些。所有人都在關心當事人的反應,不是關心,而是好奇;也不僅僅是好奇,而是渴望一場“好戲”的上演。但是,非常奇怪的是,他們集體沉默,包括那些被曠新年罵得最兇、在學界非常知名的學者。不可否認,沉默是最好的“回答”,從一種意義上講,他們的沉默是一種拒絕和自我的堅守,拒絕為大眾增添話題,拒絕成為媚俗時代在舞臺上被觀賞的對象,甚至是對曠新年本人的保護;但從另一層面講,這又何嘗不是一場更可怕的“謀殺”,在冰冷的沉默中,一切意義都被消解了。曠新年的話語變成一個任性、無賴的孩子所為,不值得重視,更不值得辯駁,因為他只是一個“病人”。不管是寬容也罷,不屑也罷,這種態(tài)度解構了曠新年的憤怒,刀在虛空中飛舞,沒有命中任何目標,所傷害的只不過是自己。
而當看到網(wǎng)絡上那鋪天蓋地的“同情/支持”留言及由此對高校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批判時,也分明感覺到一股隱約的血腥味,一起可怕的謀殺案正在進行。所不同的是,“謀殺者”不再是魯迅筆下仇恨與麻木的庸眾,而是那些有“批判精神”的“覺醒”了的人,他們以道德、自由的名義把曠新年進一步推向祭壇。沒有人真正關注他脆弱的生命,沒有人去感受他內(nèi)心痛苦而矛盾的涌動,沒有人關心如何生活,人們渴望看到一場“殺身成仁”、“玉石俱焚”的慘烈游戲。骨子里,我們是嗜血的民族。
因此,當一位我所尊敬的學者以蔑視的口吻斷言,當他身邊最好的朋友以惋惜口吻說,當更多的學界中人以嘲弄的口吻戲謔道“他就是一個病人”的時候,我?guī)缀跸萑胍环N恐懼之中,我害怕我及我們時代有那么一點良知的人,錯過保護良心的機會,害怕我們的判斷失之于淺薄,害怕自己也不自覺地充當了那“吃人”的人,害怕我們在“蔑視”、“嘲弄”與“同情”中不自覺地充當了那“吃人”的人。
于丹篇
我們常常對歷史充滿驚嘆,但卻對時代之中的事件麻木不仁。這不僅是因為我們感覺的遲鈍,也因為身處當代,我們的雙眼時常會被無處不在的陷阱所遮蔽。
說老實話,我也被于丹深深地迷惑。站在講臺上的于丹,整潔、干練,不急不徐,娓娓道來,胸有成竹,完全是一位博學而又親切的老師。在于丹的講解下,那耗費無數(shù)學者畢生精力的儒家哲學、道家哲學,變得清晰,明白,通俗易懂。《論語》里面的名言警句、《逍遙游》里面的寓言故事她不但可以隨口背出,也能夠講得生動活潑,化用自然。但隱約之中感覺這一切不對頭,非常可怕的不對頭。她講得太順暢了,沒有標點符號,沒有上課思考時特有的停頓,就像水籠頭一樣,一擰開,就嘩嘩流出來,不需要經(jīng)過大腦的過濾,更不需要思考,恰如“新聞聯(lián)播”里面的播音員,面無表情,所傳達的卻是不言自明、不容置疑、具有意識形態(tài)權威性的道理與事實。
這樣的哲學“通俗化”究竟好不好?支持者的最大理由是她以“通俗”的方式為民眾普及了中國古典文化,作為一個橋梁,她發(fā)揮了哲學家不可代替的作用。的確如此,由于她深入淺出的講解,大眾對《論語》、《莊子》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愿意去讀去想中國古代哲學與文化,這種普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是,另一方面,它給民族思維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巴ㄋ谆惫倘恢匾巴ㄋ谆辈⒉灰馕吨笆浪谆被颉皩嵱没?,但在于丹那里,儒家哲學、老莊哲學被賦予最世俗、最實用的解釋,成為指導、解決生活困境與處理人際關系的最佳版本,老莊成為當代的卡耐基,而孔子的《論語》、莊子的《逍遙游》則是卡耐基“成功叢書”的某幾本。而隨著于丹的走紅與普及面的擴大,于丹開始更大輻度地演義老莊,仔細聽幾節(jié)課,你會發(fā)現(xiàn)莊子竟然成了“和諧社會”的代言人,因為他們的哲學就是以“和諧”為特點的,可以稱之為是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諧社會”的最早宣揚者。
儒家哲學最不好的地方就在于它過于“經(jīng)世致用”,把一個民族的“上層建筑”變?yōu)椤敖?jīng)濟基礎”。于丹同學又進一步把美輪美奐、亦虛亦實的老莊哲學實用化,變?yōu)槭浪咨畹闹笇謨?,把我們民族智慧中最形而上的思想變?yōu)樾味碌慕滩模彩刮覀兊拿褡暹M一步失去思想的空間與審美升華的空間。一個沒有美學空間的民族,就沒有思辨與思想的可能,就會缺乏對價值、信念的終極追求,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及對自然的一體感,缺乏大愛的情懷與生存的神圣感,而這些,恰恰是決定民族素質最重要的東西。如果一個民族文化中最神圣的那部分在民眾被以這樣庸俗化、狹隘的面目出現(xiàn)的話,那還不如保持它的神秘與尊嚴。因為它畢竟體現(xiàn)一個民族最大的智慧與最高的美,保留它,意味著我們的民族還是一個高貴的民族,意味著我們的民族還有一份希望與夢想。
哲學是思辨的存在,是形而上領域的,這是它最基本的特征,任何對它的闡釋都只能是其中之一,闡釋者越是確定,離哲學的本質就越遠。而政治的“和諧”與哲學的“和諧”是兩個完全不相干的概念,因為一個指向世俗、制度與社會,一個卻指向人的心靈,宇宙,萬物。以政治理念來解釋哲學,是只有極端世俗主義的時代才會出現(xiàn)的荒謬事件。然而,更荒謬的是,時代的大部分人都是她忠實的聽眾與信徒。
如果僅僅是“大話”,是一種解構或反諷,那倒也罷了,因為反諷本身的雙重性能使人明白其中的另一層意思,問題的關鍵在于,于丹的使命感太強了,她認為她的確是在傳播真理,是在提高民族的素質,因此,她的表情越來越嚴肅,大義凜然,大有氣吞山河之感,無主句,祈使句越來越多的使用,好像老莊從來如此,只能如此。是誰給了于丹這種真理在握的自信與鎮(zhèn)定?難道僅僅是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