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蜀玉 汪 洋 徐友香
關鍵詞:
《文心雕龍》;體性;中國古代文論;文論術語
摘要:翻譯中國古代文論術語“體性”,首先應理解“體性”意義;理解程度不同,譯文文本的遣詞造句就不同。從而影響讀者對“體性”的理解和判斷。目前譯者們對“體性”和“風格”的意義相似性以及對“體性”二字的語法結構已有共識,但是對“風格”和“體性”的內涵和外延的認知程度還存有差異,因此就有“體性”的不同翻譯。要想達到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就必須將“體性”還原于文本以凸現(xiàn)其文化內涵,唯有如此,譯文才能更趨近釋意、達理。
中圖分類號:H0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474(2009)05-0008-03
隨著中國的強大,中國文化開始“東學西漸”,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古代文論也開始被翻譯成各種文字介紹到國外?!绑w性”的翻譯最早出現(xiàn)于20世紀中葉、由臺灣知名教授施友忠(Vincent YU-ehungshih)先生翻譯的《文心雕龍》英譯本中。隨后美國,我國香港、內地學者也開始重讀再譯中國古代文論,上個世紀末和本世紀初,有關“體性”其他文種的譯文開始出現(xiàn),包括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但是法譯“體性”,在此尚屬首次翻譯?!绑w性”是中國古代文論的重要術語,也是《文心雕龍》的重要篇目。翻譯“體性”不能簡單地從字面上理解、從語法上轉換,而必須回到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篇中,理解文本中所凸現(xiàn)的文化內涵和意義,才能轉換和翻譯好文字。
《文心雕龍·體性》篇分三個部分,即三個自然段落。第一段總述文學創(chuàng)作是如何產生的,即“情動而言形,理發(fā)而文見”。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當作者有了內在的感情沖動時,才有外化為文的創(chuàng)作產生。由于作者的才能、氣質、學問、習尚等均有不同,因此作品表現(xiàn)千差萬別,寫作方式變化無窮,“筆區(qū)云譎,文苑波詭”。劉勰認為作品的詞理和作家的風趣之間有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在文章中表現(xiàn)為八種“體”(風格)?!鞍梭w”又分為四組,每組兩體風貌相對,如“雅與奇反、奧與顯殊、繁與約舛、壯與輕乖”。第二段具體舉例說明十二位著名作家有鮮明的寫作特點,他們的文章風格與他們各自的性情和個性相關聯(lián),也是他們才氣的自然流露。換句話說,作家就是指作家的品格,作品就是指作品的風格。作家和作品的關系就是品格和風格的關系,它們的關聯(lián)就是“表里必符”。第三段強調后天習得與品格和風格的關系。成功固然有天賦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作者應注重學習。這一點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張,也是劉勰歷來的看法。
由于中國古代文論的思想基礎一直遵循儒家的思想道德體系,因此中國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國古代文論話語的發(fā)展方向。孔子曾評論《詩經》說:“詩三百,一言蔽之,日:思無邪?!?《論語-為政》)無論是作家的品格還是作品的風格都應做到“無邪”?!盁o邪”既是作品的評判標準也是作者人品的道德基礎。作品要“溫柔敦厚”,寫作方式要“發(fā)乎情、止乎禮”,目的是要為政治教化服務。作者要處理好“為人”與“作文”的關系,“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禮記·大學》)。只有心正,才能文達,作家只有注重內在的修養(yǎng)才能創(chuàng)作出“齊家”、“治國”、利國利民的好作品。儒家從“人”到“文”再到“教化”的模式,從一開始就明確了對文學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社會性的要求。中國古代文論話語“體性”不僅體現(xiàn)了“身修、家齊”和“治國、平天下”的感召力,而且還包含了從作品的格調去了解作家為人和稟性的內在聯(lián)系。文是人格的體現(xiàn),是風格,也是人。
其實,在中國古代文論中,“教化”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用劉勰自己的話說:是“研神理而設教……察人文以成化”(《原道》)。也就是說,一方面要研究神明的自然之理來建立教化,另一方面要觀察人文之理以完成教化。在自然之理中包括取象“河”、“洛”,問數(shù)蓍龜?shù)奶煳暮偷乩?,在人文之理中包括經緯區(qū)宇、彌綸彝憲的治理天下和制定法律等各項活動。實際上,這樣的“教化”涉及了天象學、動植物學、倫理道德、哲學、法學、政治學、宗教學、教育學等當時人類幾乎所有的學科,并且還將指導與這些學科發(fā)展相關的人和物。教化的作用也滲透到作家的人品中,而通過教化的人又將儒家思想體現(xiàn)在作品里。教化就是人品和作品的核心所在。作品和人品的關系就是“體性”的關系。體,表達要完成儒家教化、彪炳辭義,作者必須在努力學習經典的同時把握各種優(yōu)秀文章的寫作體要;性,指從好的文章中自然流露出的、有教化作用的作家的人格和秉性;文采則是本體和秉性的有感而發(fā)。
根據(jù)陸侃如、牟世金、王運熙、周鋒教授的解釋,“體性”是論述作品的“體貌風格和作家的情性個性的”。也就是說“體”表作品風格,“性”表作者的個性。陸侃如和牟世金教授還認為:“《體性》是從作品風格(體)和作者性格(性)的關系來論述文學作品的風格特色?!睆恼Z法結構來看,“體性”應為并列關系,既討論“體”,也論證“性”。
而宇文所安教授則認為:“‘體性一詞的核心是‘體。‘體是規(guī)范形式?!魏蝹€體的特性都會表達在某一規(guī)范形式之中,如‘人性造就了‘人體”。也就是說“體”是規(guī)范或限定“性”的,“體”是核心,“性”是非核心。這樣一來“體性”從語法上來看就成了偏正關系,偏在后,正在前??墒怯钗乃步淌谠谒挠⑽姆g中卻又將“體性”翻譯為并列關系:Nature and Form 。施友忠先生則將“體性”翻譯為Style and Nature,楊國斌教授翻譯為Style and Natural Endowments。就各家譯本可知,中國古代文論話語中的“體性”在意義上包括兩層含義,一層表“體”,另一層表“性”,語法結構屬并列關系。各位譯者對此點的看法和遵循的翻譯原則總體是一致的。
但在“體性”內涵的理解程度上各位譯者則有所不同。從以上翻譯內容看,有關“性”的理解幾乎是一致的,都認為“性”是作者的天賦秉性,翻譯時用nature或與nature同源的形容詞natural。而對“體”的翻譯,除了用style一詞外,還有用form一詞的。style和form既不是同根詞也不屬同源詞。而是內涵不同的兩個詞。字典中說Style is a maimer 0fwriting 0r speaking(contrasted with the subject matter)(是與主體相對的口頭或筆頭的表達方式);它還可進一層表示為:a manner expression characteristic0f an
individual,a period,a school,or otheridentifiable group(具有個體特征、時間范圍、學術派別特點或其他特性群體所采用的一種表達方式);還可表示為:the aspects of literary composition that
are concerned with mode and form of expression asdistinguished from content or message(涉及從內容或信息上講,具有獨特表現(xiàn)形式和表現(xiàn)方式的文學作品的方方面面)。從以上義項可見,style表“體”主要側重作家、作品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即風格,這些作家和作品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的,可以是學術派別也可以是其他組合。而form則更偏重(“image representation”)形象、形式,因強調了形式,便與風格造成了一定差距。
閱讀宇文所安教授對style的理解時,有一句話值得關注:“英語和歐洲語言中的style一詞,既可以指文體,如:‘古體,也可以指某一作品的特殊風格,兩個意思放在一起使用,沒有任何困難?!奔热蝗绱?,在宇文所安教授的譯文中,為何不用style表示“體”,反而用form呢?他對“體”的翻譯是在目前所看到的英譯中唯一一個沒有啟用style的。
在中國古代漢語中,“體”有“體裁”、“文體”的意義。劉勰在《文心雕龍·定勢》篇中說:“夫情致異區(qū),文變殊術,莫不因情立體,即體成勢也。”因每一個人的思想感情不同,所以為文的表達方式就各異,但寫作時無論如何都是按照情感來確定體裁的。也就是說體裁成就了文章的表達方式(文勢)。很明顯,在銘誄、哀悼的文體中,絕不能使用章表、奏啟中所使用的表達方式。在《文心雕龍·體性》篇中,“體”除了表示作家和作品之間關系之外,還有“體裁”、“文體”的意思。因此用style表達多層意思的“體”難免顧此失彼。如果我們前面已將“表達方式”認定為style,那么包括“體裁”、“文體”的“體”自然涵蓋style(表達方式)。在寫作中“體”統(tǒng)領表達方式,反過來表達方式又表現(xiàn)“體”所要陳述的情感。但style表示“體”是否真正合適?是否還有另外的詞更能合適地表達“體”的意義?
筆者認為法語翻譯應選用genre來表達“體性”。Genre存在于英語中,但是源于法語,法語意義相當于英語中kind之義,表示“類別”、“種類”。在語言學中,genre表“性”,在文學評論中指“種類、體裁”。比如:genres en vers(詩歌類),genre6pistolaire(書信體)。同時genre也表示“方式、方法”,在口語中還表示“格調、品味”。因此,就總體而言,genre基本上能表達“體”所涵蓋的內容。但是從寫作文筆和作家寫作方式而言,style比genre更確指,更能具體體現(xiàn)作家和作品的特征和特色。法語中也有style一詞,指faqon de sexpfimer propre a une personne,a un groupe,a un type de discourse(特定的人、群體、話語的表達方式)。因此在“體性”被翻譯為法語時,genre和style都可使用。當“體性”表示總體意義如標題時,用genre翻譯;而在具體談到某作家和某作品的寫作方式和特點時,用style翻譯。
應該說,在西文中找一個幾乎能涵蓋“體性”內涵和外延的詞是不可能的,因為“體性”自身的意義就相當模糊,尤其是作者在使用該詞時沒有對它的用法和功能下定義來限定其范圍。因為《文心雕龍·體性》篇中“體性”一詞至少有三層意思:(1)情與文。作文是情感所致,有感而發(fā),文章是感情的表達。(2)“因內而符外”。要表達感情,就涉及方式方法,這種方式方法就是作者內在氣質和天生才能的外在表現(xiàn)。作者的才、氣不同,詞、理的表達方式就各異。(3)天資和習得的關系?!绑w性”和習得相關聯(lián),只有根據(jù)自己的天性所長,加以訓練,才能寫好文章,才是“體性”之道。而這樣寬泛的內容很難用固定的線條來劃定。
因此在“體性”翻譯中“體”既可是西文的“style',也可是“genre”,同時還可以是“form”。在翻譯時到底用哪一個?必須根據(jù)具體情況來定。坦率地講,這三個詞均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和表達了“體”的意義,但是各有長短,各具千秋,由此也有了“體性”的不同翻譯。
(責任編輯: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