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①臨床表現(xiàn):藥疹出現(xiàn)時間為用藥后4小時~8天,疹呈麻疹樣或猩紅熱樣斑丘疹,呈泛發(fā)性對稱分布于面部、軀干及四肢,個別患者出現(xiàn)小水皰,患者皮膚有灼"/>
袁 超 黃曉蘭
甲氰咪胍合用息斯敏治療藥物性皮炎26例療效觀察
袁超黃曉蘭
資料與方法
2003年8月~2007年12月收治藥物性皮炎患者4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齡16~68歲,平均43.5歲;對照組16例,男9例,女7例,年齡21~71歲,平均46.1歲。兩組臨床資料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臨床表現(xiàn):藥疹出現(xiàn)時間為用藥后4小時~8天,疹呈麻疹樣或猩紅熱樣斑丘疹,呈泛發(fā)性對稱分布于面部、軀干及四肢,個別患者出現(xiàn)小水皰,患者皮膚有灼熱感、劇癢。②皮損形態(tài)無特異性,但顏色鮮紅。③有明確的用藥史。④有一定的潛伏期。
治療方法均停用致疹藥物及與其結構式近似的藥物,多飲水。治療組用甲氰咪胍600 mg加入到10%葡萄糖液500 m1中靜滴,1次/日:息斯敏10 mg口服,1次/日。對照組用維生素C2.0 g、地塞米松1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 ml中靜滴,1次/日;10%葡萄糖酸鈣稀釋后靜推,1次/日;撲爾敏4 mg口服,3次/日。兩組分別按上述方案治療3天,觀察兩組不良反應。
療效判定標準①痊愈:治療3天后皮疹全部消退,無新皮疹出現(xiàn):②有效:治療3天后皮膚灼熱感消失,癢止,30%<皮疹消退<60%;③無效:治療3天后皮膚仍有灼熱、癢感,皮疹消退<30%。
結果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均能消退藥物引起的皮疹,但治療組療效明顯較對照組好,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兩組用藥期間除個別患者稍有嗜睡、口干外,未見其他不良反應。見表1。
討論
采用甲氰咪胍合用息斯敏治療藥疹能夠使癥狀迅速消失,皮疹消退快,是由于息斯敏是H1受體阻斷藥,而甲氰咪胍是H2受體阻斷藥,因而兩者合用對藥物性皮炎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必須注意:①詳細詢問患者的藥物過敏史:②用藥過程中應注意藥疹的先兆表現(xiàn),如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并及早確定致敏藥物;③嚴格掌握用藥指征,避免濫用藥物:④應用某些明確有致敏可能的藥物時必須按規(guī)定方法作皮膚試驗;⑤對已經(jīng)確定對某藥過敏的患者,應用紅筆在其病歷醒目處記錄該藥的名稱,以免再次誤用。
小兒闌尾炎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孟建國
資料與方法
我科2005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小兒闌尾炎患者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0.5~1歲3例,1~3歲12例,3~7歲28例,7~14歲5例。其中單純性闌尾炎45例,化膿性闌尾炎1例,闌尾膿腫2例。
癥狀與體征嘔吐42例(87.5%),發(fā)熱23例(47.9%),腹痛16例(33%),右下腹部有固定壓痛點41例(85%)。
輔助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32例(66.7%),B超探及闌尾腫大12例(25%)。
治療方法除1例因高熱伴劇烈腹痛行急診手術(手術證實為化膿性闌尾炎)外,對47例闌尾炎給予早期、系統(tǒng)的治療。聯(lián)合應用青霉素20萬u/(kg·日),分2次滴入,頭孢曲松50mg/(kg·日)靜滴。對青霉素或頭孢曲松過敏者用磷霉素鈉代替。因考慮闌尾炎多有厭氧菌感染,同時加入替哨唑靜滴??偗煶?~10天(右下腹壓痛消失再鞏固治療3天)。對發(fā)熱、嘔吐者給予對癥處理。
結果
經(jīng)早期、有效治療3天,麥氏點壓痛消失12例(25.5%);4~5天33例(70.2%);6~7天2例(4.3%)。腹部體征消失后鞏固治療3天均獲痊愈,經(jīng)隨訪1年無1例復發(fā)。
討論
小兒闌尾炎臨床表現(xiàn)與成人不全相同,腹痛部位與轉移性右下腹痛多陳述不清。小兒大網(wǎng)膜發(fā)育不全,不能包裹發(fā)炎的闌尾使炎癥局限。同時小兒闌尾壁薄,易發(fā)生穿孔,因而早期診斷與治療尤為重要。
小兒闌尾炎具有以下特點:①嘔吐癥狀出現(xiàn)早,從本組病例觀察,87.5%患兒伴有嘔吐,且年齡越小,嘔吐出現(xiàn)越早,年長兒則多無嘔吐癥狀。②通過對本組病例分析,其中35例伴有呼吸道感染,23例伴有發(fā)熱但發(fā)熱的程度與腹部體征并無平行關系,可能在發(fā)病前患兒受涼所致,因受涼在導致呼吸道感染的同時,可引起闌尾壁肌的痙攣,進而導致闌尾腔內壓力上升,血運障礙,局部組織壞死而繼發(fā)細菌感染。③嬰幼兒闌尾炎多表現(xiàn)為煩躁不安及哭鬧,>3歲小兒才會主訴腹痛。④腹部均有壓痛,其中41例右下腹有固定壓痛點,其余7例在臍周及下腹部有多處壓痛,經(jīng)治療1~2天右下腹固定壓痛才明顯。嬰兒腹部壓痛常表現(xiàn)為啼哭及右腿上屈。⑤早期單純性闌尾炎因病程短,血象可無明顯變化,隨著病程的延長,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漸增高。由于闌尾炎早期闌尾無明顯腫大,B超探及闌尾可無異常所見。
綜上所述,小兒闌尾炎多伴有嘔吐及上呼吸道感染,只有年長兒才會主訴腹痛等特點,醫(yī)生在接診嘔吐及上呼吸道感染患兒特別是伴有腹痛的患兒時,應耐心、細致地進行腹部體檢,特別要對麥氏點進行反復檢查,如麥氏點有固定壓痛,則闌尾炎診斷基本成立。
對腹部壓痛點不固定的小兒,應在抗感染的過程中,第2天再行檢查,多能確立診斷。
小兒闌尾炎尚需與以下疾病相鑒別:①腸系膜淋巴結炎:為回腸末端集合淋巴結炎癥,該病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腸炎,體溫較高,腹部壓痛范圍較大,且稍近臍部,多無固定性壓痛。②腸套疊:是嬰兒時期較常見的急腹癥。多見于4~10個月嬰兒。2歲以后發(fā)生率急劇下降。發(fā)生部位以回結腸最為多見(約85%),臨床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腹痛,腹痛緩解期可安靜如常,如此反復發(fā)作,腹痛發(fā)作后即有嘔吐,發(fā)病6~12小時出現(xiàn)果醬樣黏液血便,肛門指檢手套染有帶血糞便,空氣或鋇劑灌腸X線檢查均有助于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