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亮
病例資料
患者,女,63歲,教師,平素體健,有失眠病史0余年。主要表現(xiàn)為睡眠質量不高,噩夢紛紜,眠淺易醒,醒后難以入睡,致白晝頭腦暈沉。觀其舌暗紅,苔薄白,脈弦滑。曾屢予養(yǎng)心安神、重鎮(zhèn)安神、清心化痰等方劑,如酸棗仁湯、朱砂安神丸、黃連溫膽湯等,效果始終不佳。
2007年7月,患者又因左下肢靜脈曲張要求服用中藥治療。緣其職業(yè)原因有下肢靜脈曲張病史20余年,既往因不甚嚴重,僅秋冬季下肢干燥及不適等表現(xiàn),服芍藥甘草湯可緩解。近2年,此病有進行性加重趨勢,雙下肢青筋浮露,色素沉著,皮膚瘙癢,干燥脫屑,左胭窩后靜脈曲張突起如鴿蛋大小,突起處皮膚變薄,表皮光亮。因恐其日久潰破,形成潰瘍,故決意以中藥調(diào)治。遂處以桂枝茯苓丸加牛膝,意在改善下肢血液循環(huán),思病情日久,取丸劑緩圖。處方:桂枝50g,肉桂30g,茯苓100g,丹皮100g,桃仁100g,赤芍50g,白芍50g,牛膝100g。上藥研粉,水飛為丸,每服10g,3次/日。并告知其見效當在3個月以上,需耐心服藥。
服上藥2周后,睡眠狀況較前有明顯改善。筆者頗感意外,囑其繼續(xù)觀察療效。至2008年7月,訴服藥以后,睡眠轉佳,不僅睡眠質量明顯提高,且記憶力也顯著改善;下肢皮膚變滋潤,浮露之青筋及色素沉著斑已不明顯,左胭窩后曲張凸起的靜脈逐漸消退,惟色澤較深。
討論
該患年輕時有月經(jīng)不調(diào)病史,中醫(yī)師教其常服大黃座蟲丸,又曾經(jīng)剖宮產(chǎn)之創(chuàng)傷,實為瘀血體質。失眠與下肢靜脈血栓乃兩歧而同源,皆是瘀血為患。服藥前未曾重視“記憶力不佳”一癥,當與《傷寒論》“下焦蓄血”時有“其人善忘”之癥類似,故服藥后亦有好轉。
讀其他醫(yī)家醫(yī)案,亦有治療主病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遂放棄主病治療而去治療兼病,結果把主病和兼病皆獲治愈的例子。如王瑞恒先生在《臨證治驗會要》中記載了2例這樣的病案,2例均為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通過多種方法,病情不見明顯好轉。后突慮及一患兒有“大三陽”病史,肝功能輕度異常,遂暫時放棄對再障的治療;轉而治療乙肝;而另一患兒家長告知,孩子愛上火,素有咽喉腫痛病史,遂轉而清除咽部慢性炎癥,不料卻把再障治愈了。王氏認為,“這說明他們是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而這種聯(lián)系只能用繼發(fā)病來解釋”。
結合本例,筆者認為,所謂不治主病治兼病,從更深層次上意味著對患者整體體質狀態(tài)的關注。一個人的體質狀態(tài),往往決定著他對自然、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對發(fā)病過程中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患性以及病理過程中疾病發(fā)展的傾向性。不論主病還是兼病,在同一個人的身上都有相同的體質基礎。在治療陷入困境之時,不妨把眼光放寬些,從其舊病、兼病、好發(fā)癥狀等處入手,在關注其體質特點的情況下進行整體調(diào)整,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