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怡挺
2008年,金融危機似乎為多哈談判重啟帶來一線曙光,各國領導人對多哈重啟的呼吁讓人們滿心期待。然而,非農產品部門減讓和農產品保障機制這兩個議題再一次讓多哈重啟陷入僵局。2009年,多哈談判能否“云開霧散”,多哈談判究竟路在何方?
2008年12月4日,世界貿易組織(WTO)總干事拉米表示,可能將于12月13日至15日期間召開部長級會議,試圖突破已經持續(xù)7年未果的多哈回合談判。正當人們以為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多哈會談能伺機有所突破的時候,12月12日,拉米無可奈何地宣布2008年底前不會召集WTO主要成員的貿易部長赴日內瓦舉行WTO小范圍部長會議。2008年底沒能達成多哈回合談判中關鍵的農業(yè)和非農談判模式協(xié)議(包括農業(yè)補貼、農產品關稅、工業(yè)品關稅的削減公式、系數(shù)以及例外規(guī)定的協(xié)議),如今,多哈回合談判進入了低潮,且元氣大傷,在2009年之內成功結束的希望也已變得十分渺茫。
多哈回合談判一波三折
多哈回合談判于2001年啟動,旨在改善全球貿易規(guī)則,進一步降低貿易壁壘,是1995年WTO成立后的第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也是多邊貿易體制建立60多年來參加方最多、議題最廣的一輪談判,涉及農業(yè)、制造業(yè)、服務業(yè)、貿易規(guī)則、發(fā)展等眾多議題,涵蓋95%的全球貿易。多哈回合談判首次將“發(fā)展”作為談判主題,因此,又稱為“多哈發(fā)展議程”。盡管大多數(shù)WTO成員均認為多哈回合談判意義重大,但因談判議題復雜,各談判方(集團)利益交錯,且受主要成員國內政治、經濟等因素影響,談判啟動七年來一波三折,經歷過重大挫折,也取得過階段性成果。
2007年,在WTO農業(yè)談判組主席和非農談判組主席分別推出了農業(yè)和非農談判模式協(xié)議的主席案文后,談判節(jié)奏明顯加快,但主要方在農業(yè)和非農一些關鍵問題上的分歧仍難以彌合。
2008年7月21日至30日,WTO總干事拉米召集35名成員部長在日內瓦召開小范圍部長會議,但經過9天9夜的努力,由于美國和印度在發(fā)展中國家農產品特殊保障機制(SSM)上的分歧無法彌合,會議未能取得突破。在這次會議上,名義上是35個成員的部長參會,但實際在大部分時間中,談判都是在“七方”(美國、歐盟、日本、澳大利亞、中國、印度、巴西)之間進行的?!捌叻健背蔀榱硕喙睾险勁凶钚碌暮诵臎Q策圈,而中國也是首次進入了核心決策圈。
2008年下半年沖刺未果
2008年7月底的日內瓦小范圍部長會議失敗后,不甘失敗的WTO總干事拉米展開“穿梭外交”,分別訪問印度、美國和中國,與三國貿易部長分別進行磋商,探索彌合分歧的可能性。9月以來,“七方”舉行的密集高官會議為解決談判中的重點分歧提出了各種解決方案,從技術性方面對談判起到了推動作用,但也出現(xiàn)了有些成員試圖推翻七月底達成的部分共識的不好苗頭。
10月初,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轉任英國商業(yè)大臣可謂使本已陷入困境的多哈談判“雪上加霜”。
正當拉米一籌莫展之際,金融危機為多哈談判的重啟帶來一絲機會。為了避免金融危機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從而加劇金融危機,國際上開始出現(xiàn)一連串重啟多哈回合談判的信號。
2008年,八國集團(G8)領導人10月15日的聯(lián)合聲明以及華盛頓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峰會11月15日的聲明均強烈呼吁盡快達成多哈回合模式協(xié)議。11月22日,在秘魯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發(fā)表聲明,以更堅定的語氣希望各成員在2008年底前就農業(yè)和非農談判模式達成協(xié)議。
在一系列積極的政治信號的鼓舞下,拉米于2008年11月17日首次拋出12月10日召集小范圍部長級會議的建議,準備為在年底前達成農業(yè)和非農領域談判模式協(xié)議進行沖刺。
12月初,談判的分歧焦點集中在了非農產品部門減讓和農產品特殊保障機制這兩個議題上,拉米分別與美國、歐盟、巴西、印度和中國的貿易部長通話,尋求解決方案。12月6日,農業(yè)和非農談判組主席散發(fā)了農業(yè)和非農談判模式的最新主席案文,但案文仍未能徹底彌合在非農產品部門減讓和農產品特殊保障機制這兩個議題上的分歧。隨后,拉米緊急召集了兩次三方視頻電話會議(一次是拉米、美國和中國,另一次是拉米、美國和印度),試圖盡可能彌合分歧。但遺憾的是,由于美國立場僵硬,未能顯示出絲毫的靈活性,兩次視頻電話會議均未能取得任何成果。由于召開小范圍部長會議失敗的概率太大,12月12日,萬分失望的拉米在WTO談判委員會上無可奈何地表示,將不在2008年底前召開小范圍部長級會議。
拉米的沖刺計劃破產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布什的“跛腳鴨”政府在對外貿易談判中所受牽制太多(例如:美國國會要員多次致函布什反對現(xiàn)有案文,反對匆忙召開小范圍部長會議),因此,美國國內的政治氣候對談判十分不利。
其次,由于印度商工部長納特忙于中央邦首席部長的競選以及印度2009年5月的大選,印度在多哈談判的農業(yè)議題上需要表現(xiàn)得非常強硬以爭取本國農民的選票。
第三,美國試圖改變非農產品部門減讓中“自愿參加”的原則,提出了一系列無理要求,使中國、巴西和印度等主要發(fā)展中國家均無法接受。
2009談判前景仍不容樂觀
2009年,談判形勢也不容樂觀,談判在短期內結束的可能性非常渺茫。首先,多哈回合談判本身具有極大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多哈回合擬訂的雄心勃勃的貿易自由化目標觸及主要WTO成員的核心利益,要求各國政府做出艱難的政治決斷。
其次,談判中力量的對比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發(fā)展中成員在多邊貿易規(guī)則制定中的話語權逐漸增大,改變了過去美歐等大國操控談判進程的局面,與發(fā)達成員的爭奪也將更加激烈。
第三個很重要的原因來自美國方面的不確定性因素。美國新政府是否能在短時間內迅速進入角色,在遵循布什政府前期談判軌跡的基礎上是否能顯示新的靈活性尚不可知;美國新政府是否能向國會申請到“快軌談判授權”也存在不確定性;美國新總統(tǒng)奧巴馬若按照競選時的承諾,在國際上大肆推行勞工和環(huán)境條款,必將為多哈談判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今年5月,印度也將進行大選,辛格政府為迎合其國內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和保守主義利益集團,也很難做出實質性讓步。
今年初的達沃斯經濟論壇照例又會發(fā)出敦促多哈回合談判盡早結束的聲明。4月在倫敦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金融峰會預計也會再次發(fā)出要求多哈談判盡早結束(甚至要求2009年結束)的領導人聲明。但這就如同“狼來了”的故事,在2008年領導人多次聲明的要求無法兌現(xiàn)的背景下,誰又會真正相信多哈談判能立刻“云開霧散”呢。當然,無論如何,正如股市中的名言“利空出盡是利好”,或許在美國金融危機進一步惡化,經濟繼續(xù)下行的背景下,美國政府會面臨急需多哈回合談判成果提振市場信心的時刻。那時,美國也許會收斂“貪婪”,真正顯示出拯救多哈回合的靈活性。
(作者單位:商務部世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