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歷史研究中的“檔案”與檔案研究中的“歷史”

      2009-03-11 09:57:08
      歷史教學·高校版 2009年7期
      關鍵詞:中美關系美國檔案

      謝 華

      [關鍵詞]冷戰(zhàn)國際史,美國,解密檔案,中美關系

      [中圖分類號]K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09)14—0012—05

      同中國史研究相比,目前國內(nèi)(也許對任何國家相關學者而言都是如此)世界史研究最讓學者們撓頭的,一是在資料尤其是檔案資料收集整理上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二是資料必須首先認真翻譯后才能加以利用。可信的漢譯檔案資料的相對缺乏,成為目前阻礙中國世界史研究隊伍進一步擴大、相關研究持續(xù)向前推進的主要因素之一。華東師范大學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中心沈志華教授、楊奎松教授精心籌劃多年,收集、整理、翻譯并出版的大型資料叢書《美國對華情報解密檔案(1948—1976)》(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以下簡稱《檔案》),不僅就資料的全面性而言可以說填補了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而且對很多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的取得起到“鋪路架橋”的作用。

      一、檔案資料是歷史研究保持生命力的基本“食糧”

      如何判別史學論(譯)著的價值人們見仁見智,但不能否認的是,那些能惠及后來研究者,為其提供“食糧”和啟發(fā)意義的論著終究會歷久彌新。近幾年來,國內(nèi)雖然翻譯出版了不少有分量的冷戰(zhàn)史(尤其是中美關系方面)研究資料性論著,但就總體而言,這些資料仍有待從數(shù)量和來源渠道兩方面加以充實完善。

      《檔案》從資料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以及來源渠道的多樣性和廣泛性等方面都開了先河。就前者而言,《檔案》共有15編(分8卷出版),約570萬字,內(nèi)容涵蓋了中國綜合狀況、中國內(nèi)戰(zhàn)、中國政治、中國經(jīng)濟、中國軍事、中國外交、臺灣問題、文化大革命、中蘇關系、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中國與第三世界、中國與朝鮮戰(zhàn)爭、中國與印度支那戰(zhàn)爭、中國與南亞以及美國情報機構等諸多方面。在選擇標準上,《檔案》遵循馬克思主義史學“抓主要矛盾”的研究方法,所選材料基本上包含了中國對外政策的所有重大問題,因而必將大大深化或改變我們以往對中美關系史、冷戰(zhàn)史乃至國際關系史的認識。學術研究貴在創(chuàng)新,但創(chuàng)新必須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對于所選文件,《檔案》的一大特色是基本上按照原文進行了全譯,而不是夾敘夾譯,或節(jié)譯。對于專業(yè)研究者來說,這樣做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因譯者主觀性偏好取舍帶來的“不盡興”乃至“斷章取義”的感覺,又為后來者完整全面地理解相關文件進而提出自己的理論創(chuàng)見提供了基礎條件?!把鬄橹杏?,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雖是句“老話”,但對歷史研究絕不是無用的“套話”。另外,譯著不同于具體研究的專著,全譯不僅體現(xiàn)了對原著者思想體系的尊重,也更能反映出編譯者學術態(tài)度的嚴謹性。尤其對于相關外交檔案,重要觀點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更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因為主觀或客觀性翻譯有時造成的理解性錯誤是很難彌補的,當然要慎之又慎。《檔案》的編譯者都是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或新銳學者,這從根本上保證了其翻譯水準。除了對我國前國家領導人生年錯誤及原文段落被涂黑等情況一一做了必要細致的修改說明外,他們各自撰寫的深入透徹的導論,更為整套《檔案》增添了畫龍點睛的一筆。走向世界必須首先了解世界,看似古板老套的檔案收集整理工作卻正是國內(nèi)世界史研究最欠缺的東西。高揚“用檔案資料說話”的旗幟,是全球化時代賦予每一個世界史研究學者的使命?!稒n案》在這方面可以說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檔案》課題組針對目前中美關系史研究嚴重依賴《美國對外關系文件集(FRUS)》的現(xiàn)狀,系統(tǒng)收集了美國特別國家情報評估(SINE)、國家情報評估(NIE)文件、解密文件參考系統(tǒng)(DDRS)文件、國家安全委員會(NSC)文件、數(shù)字化國家安全檔案(DNSA)文件、CIA研究報告、國務院機密核心文件、戰(zhàn)略情報局/國務院情報與研究報告?!稒n案》包含的近560份翻譯文件是從收集的多達6000余份原始文件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眾多學者把各自“安身立命”辛苦收集多年積累起來、并一點點譯出的學術“財富”拿出來“共享”,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他們的良苦用心。就這項學術活動的出發(fā)點、規(guī)模以及最后效果看,此類研究模式也許是現(xiàn)在中國世界史研究急需改進之處。以目前國內(nèi)美國史研究為例,應該說資料已不是問題。美國政府近年來陸續(xù)解密的檔案資料以及各種大型數(shù)據(jù)庫中的資料已相當豐富,但我國學者們絕大多數(shù)是在“各自為戰(zhàn)”或“孤軍奮戰(zhàn)”,沒有真正形成“合力”對重大歷史問題進行集體性攻關研究。“眾人拾柴火焰高”,單個學者的精力和腦力終究是有限的。近些年來,沈志華教授在這方面做了十分有意義的探索?!稒n案》是沈教授繼主持翻譯、編輯34卷本《蘇聯(lián)歷史檔案選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近七年后,對國內(nèi)學術界做出的另一個重大貢獻。隨著國內(nèi)世界史研究的深入發(fā)展以及人們對相關問題認識的加深,以上兩套堪稱姊妹篇的美蘇歷史檔案的價值必定會日益凸顯出來。就目前國內(nèi)世界史國別研究而言,盡管建立起系統(tǒng)化的漢譯檔案資料庫仍是任重道遠,需要幾代學人付出艱辛的努力,但不論怎樣,首先邁出的前幾步畢竟是最為重要的,是一種善莫大焉的學術創(chuàng)舉。

      目前國內(nèi)漢譯的世界史研究檔案資料嚴重缺乏的現(xiàn)狀,使得《檔案》的問世尤其顯得彌足珍貴。同樣以美國史研究為例,如果學者們現(xiàn)在還僅僅是“單兵作戰(zhàn)”,恐怕“皓首窮經(jīng)”都可能不會接觸到其中的十之一二??蒲袆?chuàng)新的壓力或任務,使得學者們常常為了找到有用的檔案資料夜不能寐,很多時候只能無奈地求助于二三手資料,而該問題因國內(nèi)學者在研究資料獲取渠道方面仍明顯存在的不對稱性變得愈加突出。個中滋味也許只有學者本人才能感受至深。中國史研究需要原始檔案,世界史研究同樣如此?!盁o米之炊”帶來的搜尋之苦以及“炊米”加工之難只能導致更長研究周期的出現(xiàn),這樣學界出現(xiàn)一篇世界史研究成果應按兩篇乃至三篇計算的戲談也就不足為怪了。由于《檔案》所選文件大多是國內(nèi)首次被披露并翻譯過來的第一手檔案資料,尤其是關于中國問題的SNIEs和NIEs文件,美國政府直到2004年10月才予以系統(tǒng)解密,其權威性不言而喻。如能妥為利用,這些資料必將極大擴展相關學者的學術視野。畢竟,第一手的檔案資料要優(yōu)于第二手、第三手的檔案資料,更優(yōu)于任何非檔案資料。這乃是國際歷史學界公認的判定標準。盡管《檔案》涉及的問題本身在國內(nèi)已有不少研究,但就切入點和視角而言,這批資料明顯有著重要的價值,例如它主要側重的是美國情報機構對華進行的政策評估。該研究角度目前在國內(nèi)外仍是有很大研究空間的。對于一般讀者來說,《檔案》使隱身于“高墻大院”后面或“暗箱”之中的“歷史之手”在塵封幾十年后“重見天日”,也一定能激發(fā)更多的人未來投身于世界史研究的興趣。

      就現(xiàn)實角度而言,應對來自美國的“挑戰(zhàn)”應該說始終是中國外交必須要面對并且要處理好

      的重大問題之一。本就是中美兩國沖突根源的生活方式或價值觀差異,在冷戰(zhàn)時期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背景襯托下愈發(fā)顯得“醒目”?!稒n案》涉及的1948年至1976年是中美對抗最激烈、雙邊關系陷入最低谷的時間段,因而相關文件無疑最真實地反映了美國決策層對中國國內(nèi)形勢及中國采取的具體政策的認識或判斷。相對于表面化的實踐或行動來說,以情報機構報告為典型代表的相關分析更能反映出決策者的思維習慣和思考問題的方法,而這些相對恒定的東西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著美國研判未來形勢、制定政策的大體思路,進而也為“一切歷史都是現(xiàn)代史”的深刻命題做了最好注解。不論是“吃新飯”甚或是“炒冷飯”,透過歷史檔案深入到思想層面的研究,對于任何學者來說都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但無論如何其前提條件是要有“食糧”可以消化利用。相信有心的讀者能從《檔案》字里行間更全面更深刻地體驗到抽象的意識形態(tài)是如何內(nèi)化或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案例、概念、觀點、邏輯乃至語氣的,而這種“氣場”是一般性學術論著以及以摘編為主的二手資料很難提供給研究者的。由于概念、范疇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歷史案例的解讀方式、過程乃至結論,以下我們就《檔案》中出現(xiàn)頻率非常高,也“最刺眼的”“紅色中國”這個詞為例進行說明。該詞是美國外交界專門針對新中國進行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因為相對而言,我們不是那么容易見到“紅色蘇聯(lián)”、“紅色古巴”等類似的詞語被美國用來指代一國的政府或政權。在揮舞意識形態(tài)“大棒”時,美國“逢中必反”要比“逢蘇必反”表現(xiàn)得更加赤裸裸,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以后尤其如此。從中我們似乎又看到了“黃禍論”在冷戰(zhàn)背景下的歷史與邏輯中的“還魂”??梢韵胍姡髦坝猩坨R”審視中國的美國人能看到什么,會看到什么,進而將有什么樣的結論。這就是延續(xù)至今的所謂美國冷戰(zhàn)思維的“內(nèi)核”。同時令人感興趣的是,《檔案》也隨處充斥著“可能”(包括很可能、極可能)這個詞。以1959年7月28日NIE13-59號文件為例,筆者從標號21到64的連續(xù)小自然段中竟找到了大約40個“可能”,平均比例幾乎接近1比1。也許有人說這個例子存在巧合因素,但美國外交檔案中使用很多“可能”“大概”之類詞語卻是事實,筆者在閱讀《檔案》之外的相關文件時也曾有此感受。一方面是對“紅色中國”“定性”分析時具有的挑釁性“江湖氣”,另一方面是眾多“可能”體現(xiàn)出來的意在含蓄求穩(wěn)的“學究氣”,它們的“結合”也許更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了冷戰(zhàn)時期美國政府微妙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此類研究報告的基本“特色”。如果能細細品味琢磨,循著所謂“紅色中國可能……”或“紅色中國……可能……”的思路,讀者一定能從《檔案》中收獲更多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

      二、努力透過檔案探詢歷史真相

      目前阻礙國內(nèi)世界史研究進一步向前發(fā)展的另一個因素是對待現(xiàn)有他國外交檔案的態(tài)度。從形成和管理制度來說,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外交檔案與王朝“家事”或“家譜”式的檔案記錄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二者的關系是形似而神不似。但即使這樣,“靜止不動”的外交檔案能否如實反映“永不歇息的”歷史長河,始終是任何歷史學家要面對的最大“挑戰(zhàn)”或“陷阱”。在很多時候,外交檔案背后的歷史真相只有在分析各類“情報和評估報告”矛盾因素相對性的轉化過程中才能獲得,也許這才是歷史研究的真正魅力和價值之所在。因此除資料本身之外,《檔案》的出版更重要的是向我們提供了很多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或啟示。就必要性而言,他國既然有勇氣把自己過去視為機密或絕密的外交檔案公之于眾,那么我們當然應該有更大的勇氣和智慧來直面這些東西,而不能故意視而不見或者簡單地視為“洪水猛獸”,繼續(xù)把檔案公開之前的某些“模糊的”或“不準確的”歷史敘事看做是理所應當?shù)?。歸根到底,歷史真相或結論在任何時候都是相對而言的,在性質(zhì)上只有“準確與否”而沒有“正確與否”的區(qū)別,絕不能把二者混淆等同起來,束縛或限制自己的手腳。有條件、有針對性地解密外交檔案是當前國際政治斗爭或博弈的新趨向,因為時過境遷背景下的“朋友”和“敵人”的二分法有時在“鐵一般”的利益面前不堪一擊,而對敏感歷史問題抱有隱蔽的“一個巴掌拍不響”私心的檔案解密行為則更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同時,我們探討研究這些他國“原創(chuàng)的”外交檔案,也不能只抱著“事后算賬”,揪當事方“小辮子”的心理。盡管就現(xiàn)實來看,歲月的流逝也很難抹平或緩解國家之間的歷史“傷痕”。從冷戰(zhàn)后眾多因歷史檔案解密而引發(fā)的國家之間的“口水戰(zhàn)”和“筆墨官司”可以看出,人們對揭起舊有的傷疤乃至他國針對自己的“意圖”或“想法”還是非常敏感的。但在當前信息日益發(fā)達迅捷的時代,像我們這樣的大國對待歷史問題應該有自己的自信和睿智。從教育人民或決策參考角度來說,這要比回避或“春秋筆法”有益得多。歷史學家的天職是盡可能準確地展現(xiàn)歷史真相,以使人們包括決策者從中了解或吸取更多的歷史智慧,從而能以一種更從容、更坦蕩的態(tài)度面對更長遠的未來。撇開或忽略檔案材料的挖掘,刻意追求研究成果的政治效用或理論結論,并非是世界史研究保持長久生命力的有效辦法?,F(xiàn)實的政治判斷和政治決策是政治家要做的事情。從相對神秘的美國對華情報分析與評估來說,《檔案》無疑在求實求真方面為我們提供了第一份較為完整的范本,因而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那么歷史檔案就是歷史真相嗎?不盡然?!稒n案》編譯的外交檔案也不同于人事檔案,它的隱秘性與可貴之處不在于它一定就客觀反映和記錄了歷史的事實,而在于它們在解密之前提供了供極少數(shù)人閱覽并制定相關決策的“背景材料”,如果這些材料是“獨家解密”的話更是如此。另外,如果把單純某一種外交檔案直接拿來就用,可能就會忽略這些檔案材料字里行間所包含的信息,以及它背后真正所具有的含義。除非“數(shù)字”和“結論”直接或間接地包含或指向具體的“政策”,否則它們對決策者并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同學術研究不同的是,宏大的戰(zhàn)略思考或決策也允許出現(xiàn)統(tǒng)計數(shù)字的誤差,只要它在常識或基本范圍之內(nèi)。就結論而言,外交檔案也許只是反映或代表了主體當時分析客體時的真實想法和態(tài)度,它們可能只是一種猜測(如果不能說是妄加揣測的話),充其量也只是一種概念性的東西。理論同現(xiàn)實也許“近在咫尺”,但很多時候卻又是難以逾越的“鴻溝”,永遠屬于“紙上談兵”的范疇,盡管中美關系(史)研究同現(xiàn)實的兩國決策分析的距離是那么接近。正如“書櫥式”歷史學家不是真正的歷史學家一樣,外交檔案研究必須就“鏡中的自我”與他人“畫中的我”進行比較性研讀分析,即必須參照目標國的歷史檔案;還必須進行必要的理論抽象或規(guī)律概括,畢竟單純地羅列檔案資料不能說就是歷史研究。可以明確的一點是,清教精神、商業(yè)主義共同孕育出來的強烈的“中國情結”,使得1949年“丟失中國”化為

      美國精英階層心中“永久的痛”,進而《檔案》中相關研究所體現(xiàn)的“唯恐天下不亂”的心態(tài)真可謂是昭然若揭,比比皆是。就內(nèi)容來說,固有的思維習慣與冷戰(zhàn)意識形態(tài)的共同作用,使得《檔案》中大量的關于中國工業(yè)、農(nóng)業(yè)、軍事的數(shù)據(jù)和結論,從本質(zhì)上說就是美國針對敵國“底盤”穩(wěn)固程度、“肌肉”力量或“塊頭”大小進行的戰(zhàn)爭性質(zhì)的分析和績效評估。當然,挖掘更多的數(shù)據(jù)資料不是《檔案》的最終意圖,因為這些數(shù)據(jù)很難說就一定十分準確,而冷戰(zhàn)時期特殊的國際環(huán)境使其來源渠道更是值得懷疑;對于相關結論,《檔案》也通過導論給出了明確答案。在很多時候,反而是有些分析后“有偏差的”數(shù)據(jù)資料及其“演繹”出來的結論,更“正確地”反映了撰稿人及其代表的決策層真正的心態(tài)和戰(zhàn)略意圖。就國內(nèi)主客觀條件而言,要實現(xiàn)上述研究目標的確也有難度,相關研究在國內(nèi)應該說仍是方興未艾;但一些學者已邁出堅實步伐,取得一系列有價值的學術成果?!稒n案》的多位編譯者就名列其中。對于世界史研究來說,貌似“陳舊的”檔案資料永遠不會過時;歷史學家也許會“變”,也許會隱沒于歷史的漫長歲月里。但歷史檔案資料只會常用常新,永遠不會“變”。

      研讀歷史檔案還必須關照歷史現(xiàn)實。歷史研究不能脫離檔案材料,同時檔案研究也離不開思辨的歷史分析。依托“白紙黑字”的檔案材料進行的“蓋棺定論”式的歷史研究,容易忽略國家外交決策過程的復雜性。撰寫此類報告的畢竟不是國家最高決策者本人。研究報告乃至國家智庫研究報告如要真正進入核心決策層視野,并轉化為實際的外交行動,其過程或程序絕談不上簡單和輕松。除了機遇因素外,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是這類分析報告必須與最高決策層的思想“對路”(重大外交決策分析報告多數(shù)屬于官方指定研究課題)。喬治·凱南、沃爾特·羅斯托之類充當“智囊”的所謂“圈外人”進入“學優(yōu)而仕”的旋轉門的例子在美國也是極少數(shù)。社會精英階層在理論思考中有意無意表現(xiàn)出的“知覺”,加上研究報告撰寫人為吸引眼球好為驚世之語或者夸大其詞的習慣或方法,也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其真正意圖。因此,不論《檔案》文件究竟分析或論述了什么樣的內(nèi)容,對于研究者來說,同樣也要“聽其言,但更要觀其行”?;\統(tǒng)地說,研究者閱讀新檔案資料時既包含著獲取新材料的欣喜,但也往往吃驚于新材料帶來的“震撼”。這些感受的深切度,往往與這些未經(jīng)“加工”的第一手檔案資料及其包含的“知覺”與現(xiàn)實情況或現(xiàn)有資料匹配或出入之大小,是成正比的。檔案資料是“沉寂的”,而歷史研究則是“鮮活的”,它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以《檔案》為代表的相關檔案資料翻譯出版得越多,某些“霧里觀花”、“隔靴搔癢”般的世界史研究(但愿只是一種杞人憂天)也許就會更少一些。我們離“真相”也可能就會更近一步。

      由于本套叢書屬于政治類歷史譯著,本文最后還想說幾個翻譯問題。一是此類譯著有個異于純學術譯著的難點,是不太好把握或“拿捏”相關政治術語翻譯的尺度。如《檔案》較常出現(xiàn)的“北平”、“揚子江”、“滿洲”等詞到底該忠實原文直譯,還是遵循現(xiàn)有的思維習慣譯為“北京”、“長江”、“東北地區(qū)”?如沒有特定歷史環(huán)境對行文的要求,我個人傾向于盡量采用后一種譯法。二是此類譯著在重要人名、重要數(shù)字、專有名詞的譯校上再謹慎也不為過,因為常識性錯誤或不嚴謹哪怕整編就一兩個也可能破壞讀者對譯者的印象,甚至會產(chǎn)生其他學術以外的問題。如果原文有誤也應以譯注加以說明;關于對我國前國家領導人的稱呼,個人認為不論原文如何表述都統(tǒng)一采用國內(nèi)現(xiàn)有慣例稱呼比較好。三是涉及其他問題,如一些專有名詞在使用全稱或簡稱時最好不要給人留下隨意變來變?nèi)サ挠∠?;個別句子“文氣”不順暢,或有不合邏輯之處;譯注的多少應保持一定平衡等。客觀地說,政治類歷史譯著要完全實現(xiàn)“耐看”并經(jīng)得起“細看”的目標難度非常大,原因是檔案原文思想的準確“再現(xiàn)”從很大程度上說是要通過或借助譯者的“再創(chuàng)造性”勞動才能很好地得以實現(xiàn),而該過程之艱辛、之“耗人”非親身經(jīng)歷是體會不到的,因此以上說的幾點翻譯問題只能說是個人的一點粗淺認識。終歸是瑕不掩瑜,作為一項近年來國內(nèi)罕見的浩大學術翻譯工程,《檔案》課題組對“信、雅、達”終極目標始終不懈的追求以及最終奉獻出來的總體精良的作品,是其留給我們的另一筆寶貴學術財富。廣大讀者讀后一定也會有同樣的感受。

      [責任編輯:侯林莉]

      猜你喜歡
      中美關系美國檔案
      特朗普“美國優(yōu)先”政策下的中美關系走向
      時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26
      如何做好鄉(xiāng)鎮(zhèn)計劃生育檔案管理工作
      美國商業(yè)銀行衍生品業(yè)務的特點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55:39
      檔案的開發(fā)利用在供電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淺談北京衛(wèi)視《檔案》的敘述方式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31:45
      新常態(tài)下高校檔案工作發(fā)展研究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9:06:22
      中美關系向何處去
      從積極推動到保守謹慎——美國國務院在中美關系緩和中的角色(1969—1972)
      略論朝鮮戰(zhàn)爭時期的中美關系
      軍事歷史(1989年4期)1989-08-16 07:05:14
      佛教| 华蓥市| 开远市| 绍兴县| 佛山市| 陵水| 宁蒗| 陆川县| 申扎县| 镶黄旗| 庆元县| 招远市| 平果县| 洞头县| 沈丘县| 高唐县| 无为县| 齐河县| 邵武市| 东源县| 成武县| 岢岚县| 库伦旗| 响水县| 慈溪市| 巴林右旗| 南陵县| 惠水县| 保靖县| 光泽县| 曲沃县| 永宁县| 古丈县| 和顺县| 古交市| 巴塘县| 闽侯县| 出国| 遵义县| 如皋市| 华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