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春燕 孟召峰 王章明
摘要:民俗舞龍作為龍文化下的具象之一,源遠流長。對這一民俗儀式活動,作格式化與規(guī)范化的處理,就產(chǎn)生了當下舞龍的競技運動形態(tài)。競技舞龍是一把懸在民俗舞龍頭上的雙刃劍,兩者間存在著相承與相克的關系。民俗舞龍在學校、企業(yè)、村落的社團中最適宜生根。競技舞龍,要在工業(yè)與后工業(yè)社會生成與發(fā)展,必須對龍文化作全球化視野下的文化開掘與解讀,本文的推論是,和而不同、造福人類、開拓進取、天人合一,是現(xiàn)化舞龍文化的生命基因,只有得到文化上的認同,民族的舞龍運動才是世界的。
關鍵詞:民俗舞龍;競技舞龍;辯證關系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09)01-0042-04
Abstract:Folk dragon dance has been part of the dragon culture in China for quite a long history. The schematization and formalization of it has become the competitive dragon dance in todays society. Between the two, there exists a dialectic relationship of mutual influence--a relationship of the latters inheritance from the former or the forme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tter. Folk dragon dance is most suitable to be held at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To boom competitive dragon dance in the industrial and post industrial society, we must examine and interpret the dragon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base of modern dragon culture is co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and happiness of manki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f recognized as a culture, dragon dance of our nation will also be accepted and welcomed by the world.
Key words: folk dragon dance;competitive dragon dance;dialectic relationship
お
龍文化的形成、發(fā)展與傳承、創(chuàng)新,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作為龍文化的具象之一,舞龍活動亦有千余年的演繹。一條意象中的龍,寄托著多少代龍之傳人的情感、審美與祈盼,在民族的記憶里,有板龍、布龍、燈龍,在民族的認知中,有天龍、海龍、地身,在我們童年的記憶里,有鑼鼓暄天、龍飛鳳舞、畫龍點睛。
中華民族的祖先,以豐富的想像力,把“龍”描繪得有聲有色:它是“龍麟鳳龜”四靈之首,是“龍龜象鶴”四壽之頭,它更是吉祥慶瑞被膜拜為神獸之冠。它還是入水能游、陸地能行、騰空能飛的—三棲動物。[1]在一代代炎黃子孫的生活世界里,龍已成為一種精神的實在。正是這種理念上的實在,使舞龍運動,隨民族文化的嗜好,成為一種揮之不去的民俗記憶,成為一種體現(xiàn)民族特質(zhì)的形象符號。
時至今日,象征華夏民族精神的舞龍,氣勢磅礴,雄渾豪壯,廣泛流傳在祖國遼闊疆域的南北東西。世界各地,只要有華人聚居的地方,也必有舞龍飛騰滾躍,成為凝聚龍的傳人的一股巨大力量。舞龍既是傳統(tǒng)也是現(xiàn)實,人們都不陌生。中國人即使到了倫敦、洛杉磯,也要透出長龍翻舞的景象,以“龍的傳人”自命。
舞龍雖是體力活兒,從其發(fā)生學視角上看,還稱不上是民族體育項目。它是驅(qū)邪祈祥、祭祖抒懷,說到底舞龍可歸為一種民間民俗活動,或可視為一種樸素的圖騰與崇拜活動。在民間舞龍活動中,既有不一的禁忌,又有相似的敬畏:
——民間以青龍為吉龍,青色與五谷苗種彩色相同。
——因黃色是代表“皇室”,除了莊嚴的佛殿神廟等可以黃色之外,民間都以黃色物品視為高貴,除非帝王御肯諭可,民間不敢舞黃龍。
——紅龍是不吉利的,紅被視為—火紅,舞紅龍有遭火災之劫的“可能”。
——藍龍,青出齡藍,但只舞淺藍之龍,不舞深藍龍,因深藍之色,近于黑。黑龍是人們厭忌的,它被視災難來臨的不祥之物。
——至于“白龍”,自古以來,中國人視白舉哀,從來沒有人“舞白龍”。[2]
隨著時代的飛躍發(fā)展,舞龍運動在世界各地迅速活躍開展起來,為適應其蓬勃發(fā)展的趨勢,在國家體育總局領導下,1994 年 5 月第一屆全國舞龍“佐海杯”邀請賽在福州舉行,試行了第一套“舞龍競賽規(guī)定套路”,標志著舞龍從民間活動到競技體育的轉(zhuǎn)變。在此基礎上第一套“舞龍競賽規(guī)則”于 1995 年 3 月制定出臺。1995 年 9 月,國際龍獅總會在中國舞龍競賽規(guī)則的基礎上,起草了國際舞龍競賽規(guī)則,1996 年 5 月,在上海舉辦了第一屆舞龍比賽,這是舞龍運動推向世界的新起點。
我們不禁要問:從民俗儀式轉(zhuǎn)軌為競技項目,讓舞龍活動成為大學的課程內(nèi)容,是否更有利于舞龍運動的長盛不衰?究竟通過何種力量、什么路徑來拓展舞龍活動的文化內(nèi)涵、規(guī)模范疇與社會功能?
1 競技舞龍是民間舞龍的“雙刃劍”
自古以來,民間的舞龍活動種類繁多,在祖國廣闊的大地上,各族、各地人民創(chuàng)造了各具特色的舞龍。
主要流行在南方各地的“草龍”,它用草、藤扎成龍形,多在久旱不雨時.由赤膊舞者沿街舞滔。圍觀人群不停地向龍潑水,以此祈求天降大雨。夜間舞“草龍”則是另一番景象。草龍滿身插上無數(shù)香火,點點火光組成了一條光閃閃的龍在夜空遨游,故“草龍”有時又叫“香火龍”。 “香火龍”穿過街巷,舞至田邊地頭,飛蟲追逐香火,越集越多,突然,舞龍隊伍在水塘邊停下,猛地將草龍連頭帶尾,深深扎入水中,水淹沒了龍,也淹沒了飛撲香火的蟲群。
浙江麗水的“百葉龍”,是一種構思、制作均極奇巧的舞龍。舞者手執(zhí)荷花燈、荷葉燈、蝴蝶燈,翩翩起舞。人們只見朵朵盛開的荷花,在片片荷葉中飄移、舞動。一只美麗的蝴蝶在花叢中飛翔。一段優(yōu)美抒情的舞蹈后,舞者齊聚場中,突然間,一條巨龍在人們的眼前騰躍而出。原來那一朵特大的茶花(或聚寶盆)燈,背面繪制的是一個輝煌壯麗的龍頭,朵朵荷花緊緊相扣連,組成龍身,片片花瓣,變成龍身上的片片鱗甲,美麗的蝴蝶成了抖擺的龍尾,而荷葉則成了朵朵白云。
其他如“紙龍”、“段龍”等,龍頭、身、尾均不相連,依靠舞動紙條、綢帶等流動線條,描繪出龍敏捷多變的身姿。而浙江新安江等地的大型“板凳龍”,造型華美宏大,龍頭龍尾由民間藝人精心扎制,龍身各節(jié)由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齊動手,關門扎制,為的是出奇制勝。五彩繽紛的圖案,花團錦簇的燈彩,都在這一條條板凳上展現(xiàn)。
中國舞龍表演形式十分豐富,無法一一描述,僅四川重慶地區(qū)舞龍就有“小金龍”."龍”、“黑龍”、“扁擔龍”、“肉龍”、“柑子龍”、“采龍”、“蝦子龍”、“板凳龍”、“火龍”等十多種。
那么,競技舞龍,如何對民間不一“龍身”、“龍形”“龍神”,作歸一化的處置而置換成一個可以比賽的運動項目?原來,第一先給動作命名,計54個;第二,設規(guī)定套路和自選套路,既看基本功夫,又不礙特色發(fā)揮;第三,龍的長度、重量及場地、時間、人數(shù)加以限定;第四,劃出欄目與分值 ,行打分制。如此引入規(guī)則,使不可比的成了可比,娛樂成了競技。[3]由此可見,競技舞龍,其龍的制作工藝、舞動表演、還有包容其中的圖騰、情感、審美,只是民間舞龍的冰山一角。把一種民俗活動,通過規(guī)范化處理,進而發(fā)展成為一項正規(guī)性的運動項目,成為世界性的文化比賽活動,對龍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意味著什么?
眾所周知,讓舞龍活動成為一項重要的賽事,容易獲得傳媒的力量,使受眾成為舞龍運動的消費者與擁護者,尤其是對龍文化的代際傳播而言,真是功德無量。這是其一。其二,有了比賽的平臺,容易使動作的規(guī)格與規(guī)定,競賽的規(guī)則與方法,更趨向合理與科學,容易引起社會的關注,提高造福于民的深度與廣度。其三,有了統(tǒng)一的動作程式與評分規(guī)則,相當于書寫了規(guī)范的課程文本,容易在大、中學校生根開花。其四,活動的比賽與競爭過程,就是該事物活動的專門化過程,而活動的專門化,從社會學的角度上看,其結果會使舞龍手成為專業(yè)者,會使舞龍活動成為社會的一門職業(yè)。對舞龍活動作競技化改造 ,作為民間舞龍活動的一個的“典型”,競技舞龍,為龍文化的人類傳播,產(chǎn)生了阿基米德的“支點”作用。
然而,事物的發(fā)展總是一分為二的,對一種民間民俗活動,作規(guī)范化的整理,使之吻合競技項目的運作要求,是要付出成本與代價的。
其一,改變了人們對龍舞原生態(tài)式的宗教般的情感依偎。因為,從競技舞龍的身、形、意、韻中,已很難承載中華各民族的亞文化的訴求,簡單地說,競技舞龍的格式化與標準化,削弱了龍文化的民族個性。
其二,競技舞龍,容易開發(fā)與利用社會的諸多資源,而成為龍文化的主要符號與強勢主體,這對各區(qū)域的特色舞龍而言,容易造成一種文化上的齊占與壓迫,影響“文化小龍”的形成與發(fā)展,影響龍文化生態(tài)的多樣化統(tǒng)一。
其三,舞龍運動,究其本性而言,是一種自娛與娛人的慶典儀式,在這種儀式活動中,人們要呈示的是對大自然的敬意與敬畏。當娛樂成為一種錦標,它的代價是,會日漸失卻龍文化的神圣感,使自娛的功能不再,全讓位于受眾的審美趨味,而去追求動作的技巧、難度與劃一。
其四,武術運動,作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瑰寶,至今還未登奧林匹克的殿堂,原因在于它們之間的比賽語言不同,武術要歸依競技運動語系,要改變是武術自身的語法結構。這對中華武術來說是幸運還是悲哀,我們很難下結論。而舞龍在競技的軌道上,究竟能走多遠,讓人心存余悸。
因此,我們中肯地認為,競技舞龍是一把高懸在民間舞龍上空的“雙刃劍”。
2 社團組織是舞龍傳承的“舒適地”
舞龍運動是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或音樂伴奏,通過人體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游、穿、騰、躍、翻、滾、戲、纏、組圖造型等動作和套式,充分展示龍的精、氣、神、韻的一項傳統(tǒng)體育項目,反映了龍所象征的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奔騰爭躍、喜氣祥和的精神風貌。同時舞龍運動是集體性項目,任何一個隊員的失誤都將影響整體動作的完成,每一個套路的完成都要求參賽隊員在音樂的伴奏中,齊心協(xié)力,相互配合。[4]
龍,能否舞動起來,它的必要條件(準入資格),是一拔能各司其責隊員和深喑舞龍與技藝教師,以及一套生靈活現(xiàn)的龍具;它的充分條件是,其選手要有武術、舞蹈、音樂的基礎,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聚集在一起磨煉。而最能滿足這一充要條件的機構是學校、企業(yè)與村落。
伴隨著學校教育課程的改革,舞龍運動作為一門特色課程與校本課程,出現(xiàn)在大學與中學的課堂內(nèi)外,就在情理之中。最早開設龍獅課程的學校是北京體育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2003至2005年間,是龍獅運動在高校迅速興起的一個高潮。2004年6月30日,隨著“全國百校龍獅進課堂”推廣計劃于在中南大學正式啟動,全國幾十所高校教師參與舞龍舞獅教練員、裁判員的培訓,以及各種舞龍舞獅比賽的舉行,從而拉開了龍獅運動大舉進入高等院校的序幕。據(jù)蔣代新的調(diào)查表明[5],在22所舞龍運動直接進課堂的高校中,還存在以下不足:
①課程目標的設計比較隨意
目前龍獅課程設置比較自由化和隨意化,各高校主要按照擔任龍獅課程教師的個人意愿來安排和設置課程,課程設置追隨并陷入了競技運動的軌道,即課程目標的設置主要從龍獅動作技能掌握出發(fā),依靠教師的實踐經(jīng)驗和個人直覺來確定。問題是,現(xiàn)代課程設置不僅僅要考慮有關的課程內(nèi)容,還要考慮課程教學背景、課程教學對象、課程教學評價等因素,并用系統(tǒng)論的方法來加以統(tǒng)籌規(guī)劃、組織,只有這樣才可以使教學活動真正達到優(yōu)化的效果。
②教材建設勢單力簿
統(tǒng)計顯示:在22所高校中,所有的學校都有教案,有12所學校有教學大綱、教學進度,所有的學校都使用音像教材,既有音像又有文字或圖解教材的學校有8所,大多數(shù)學校是用龍獅規(guī)定套路作為主要的實踐教學內(nèi)容。
當然,龍獅規(guī)定套路是課程內(nèi)容的主體部分,這一方面表明了龍獅規(guī)定套路對各高校龍獅課程的開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另一方面也阻礙了龍獅運動的發(fā)展。目前高校龍獅課程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不根據(jù)學校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反而一味地照搬規(guī)定套路的內(nèi)容進行教學,致使有的學生覺得動作簡單而索然無味,有的學生覺得動作太難而掌握不了。
③受學分制鉗制教學時數(shù)不足
那些只上一學期的學校教師反映:課堂教學中,教師想盡可能多教一些內(nèi)容,但進度顯得比較緊,基本上沒有時間去進行較系統(tǒng)的基本功訓練,通常是一般性準備活動結束之后,就直接進行龍獅技術動作的練習,特別是那些舞龍舞獅運動在一學期同時開展的學校,有些學生根本就來不及熟練掌握技術動作,就須進入下一個技術動作的學習,教師剛教完不久就得考試,學生考完就忘。
④龍具易損教學成本高
雖然一根紅帶可以替代龍體,但離開真正龍具而展開的學習與演練,學員的練習熱情會大打折扣。再加上舞龍運動是一個集體事件,必需要每一個角色都在場,況且角色之間不宜變通,一旦有學生(角色)缺席,就使正常教學難以為繼。作為一個集體項目,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不宜作動作結構上的拆解與分組錯位練習,這使得課堂教學的成本不菲,教學成效不顯。
雖說舞龍運動,其潛在的課程價值,對學生個體的社會化發(fā)展、對舞龍運動的傳播與拓展不用言語,但考慮到它的實施成本和充要條件,舞龍運動進百所高校,還是要講究不同的“門道”。首先要在校團委的門下,創(chuàng)立“舞龍社”,借學校及社區(qū)的資源,在一群追隨者的團體中,讓“龍”先搖擺起來;其次,可在體育學院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中,創(chuàng)立“選修課”;再者,在具備師資與龍具的情況下,開設全校的通識課程,或體育學院民傳專業(yè)的必修課程。一窩蜂地、不顧條件地開設龍獅課程,除了于事無補,還會造成龍文化生命意韻的失語與失真。
3 文化認同是舞龍成長的“基因碼”
近年來,伴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傳統(tǒng)文化的式微已然觸目驚心。如果說一些社會現(xiàn)象所折射出的現(xiàn)狀令人感到無比痛心的話,專家學者對傳統(tǒng)文化所持有的這種態(tài)度更是讓人覺得難以忍受。
2006年12月14日,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市公共關系學會副會民吳友富教授,丟下一顆炸彈:取消中華民族的龍圖騰。他們認為,龍確實并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而是封建專制的符號,崇拜龍對中華民族并無好處。
其理由是:在龍的基本構詞中,多與封建專制的帝王相聯(lián)系,對作為象征帝王的龍的崇拜,必然導致對帝王的膜拜,是對兇殘的忍讓乃至認同;所謂龍的祥和,從龍能夠呼風喚內(nèi)引申而來。只有對它頂禮,便能風調(diào)雨順,但其背后恰恰是龍的專制;對更多的人來說,龍不是現(xiàn)實的對象,其屬性和特質(zhì)眾說紛紜,甚至供人任意解釋;對一個空洞對象的崇拜,說明我們自己缺乏明確的精神偶像。
龍文化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淀,每一代人都有自已的宗教寄托、審美趨味與情感表達。時間差,會產(chǎn)生龍文化軸心的轉(zhuǎn)移。由于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對于其他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缺乏足夠了解者,總是難免會產(chǎn)生不一的理解,尤其對西方文化而言更是如此,也就是說,空間差,也會產(chǎn)生龍文化的不同本體。
因此,對已深入中華民族之血脈的龍文化,作文化全球化的視角轉(zhuǎn)換,解讀它的現(xiàn)代價值與意義,謀求文化上的認同,恰恰是舞龍運動生存與發(fā)展的沃土。只有堅持自已的文化傳統(tǒng)習慣,在此基礎上闡述觀點以消除誤解,而消極地退讓逃避只能會適得其反。
舞龍運動,作為龍文化的物態(tài)形象之一,從龍具、龍態(tài)與龍神上,只要表現(xiàn)出以下4方面的文化意蘊,就有可能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①民族溝通需要龍的“和而不同”之精神
龍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參與者一和見證物。先秦是中華民族的形成期,與此同步,龍的形象也在先秦各代得以長足發(fā)展,由雜多而整合,由粗簡而趨美。就龍自身來說,也體現(xiàn)了一個“合”字,它不但集合了種種動物,還融合了種種人象。正由于以上述因素,我們認為龍的精神就是團結兼容的精神。
②世界大同需要龍的“造福人類”之精神
古今中外,我們看到了勞苦百姓因普降甘霖、旱象解除,而酬龍謝龍,人們奔走舞蹈,而歡欣落淚。[JY]神話里的大禹是從父親腹中蹦出來的一條虬龍了,堪稱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典范。而其麾下的首位功臣,卻是萬苦不辭的應龍。作為開路先鋒,應龍用自己的尾巴劃地,劃到哪里,大禹就把河川道路延伸到哪里。龍具有征瑞的神性,人們相信,作為吉祥嘉瑞的神物,龍能給他們帶來綿延多多的幸福和好運。
③文明進步需要龍的“開拓進取”之精神
龍的形成過程,是一個不斷納新、不斷開拓的過程。從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原龍,到商周的夔龍,秦漢時的飛龍,唐宋時的行龍,直到明清時的大龍,我們看到了一條變化的發(fā)展的、開拓前進的軌跡。無論水中行還是天上飛,要行得快,要飛得高,都得昂首跨步,瞪目振鱗,把勁聚起來,把神抖起來,因此,我們說龍的精神,也就是開拓奮進的精神。
④循環(huán)發(fā)展需要龍的“天人合一”之精神
導致龍形成的動物和天象,代表著古人心目中的“天”,也就是我們講的自然界。龍是人天關系的形象化表述。所以,說龍是古人對天道的理解、對身外眾生的敬重,沒有錯;說龍是人天相通,人和大自然風雨與共甘苦同行的產(chǎn)物,更沒有錯。因此,我們說龍的精神,也就是與天和諧的精神。[6]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對民間舞龍作規(guī)范化、競技化、組織化的現(xiàn)代置換,使民俗娛樂活動,成為一項民族體育項目,這對舞龍運動的推廣與傳播,無疑是益處多多。然而它是要付出代價的,它很容易導致龍舞活動的文化祛魅,我們的推論是,競技舞龍對龍文化的傳承而言,恰恰是一把“雙刃劍”。在競技舞龍的組織化過程中,考慮到高校課程改革的實際,不能一步到位進課堂,從建立舞龍社團開始,逐步依次開設選修課、必修課與通識課,可能是明智之舉。競技舞龍在學校、企業(yè)地、村落的社團中最適宜生根,社團組織才是競技舞龍的“舒適地”。農(nóng)業(yè)傳統(tǒng)社會發(fā)展起來的舞龍運動,要在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社會生長與不哀,必需對龍文化,作全球化的文化開掘與解讀,本文的結論是,和而不同、造福人類、開拓進取、天人合一,是現(xiàn)化舞龍文化的生命基因,只有得到文化上的認同,民族的舞龍運動,才是世界的。
參考文獻:
[1] 黃益蘇.中國的舞龍[J] 體育文史,1999,(2).
[2] 同[1]
[3] 封塵.舞龍大賽的啟示[J] .新體育,1995,(7).
[4] 馬文杰.影響中華民族舞龍運動發(fā)展因素的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5] 蔣代新.我國普通高校體育專業(yè)龍獅課程設置的研究[D]. 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6] 龐進.龍文化的幾個問題[J]. 濮陽教育學院學報,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