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風
在時下熱播的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演員們的對白基本都是各地方言,孟煩了一口北京話,迷龍說的是東北腔,不辣隨口而出的是湖南話,獸醫(yī)說的陜西腔,龍文章則秀了十多種方言?;蛟S有人認為,弘揚方言文化就是弘揚中國文化,但事情往往沒有這么直接,也沒這么簡單。
央視春晚的小品,《炊事班的故事》和《武林外傳》等一些情景劇有一個巨大的貢獻,那就是相對于那些話劇腔的普通話,方言只要在電視上出現(xiàn),其效果必定是喜劇的,同時也是草根的。然而,《我的團長我的團》卻讓方言變得微妙起來。
《我的團長我的團》反映的是一個在前些年還相對敏感的話題———國民黨部隊在抗日戰(zhàn)場上的貢獻。眾所周知,杜聿明率領(lǐng)的緬甸遠征軍歷經(jīng)血戰(zhàn),確保了西方國家對中國援助的物資通道,對正面戰(zhàn)場的抗戰(zhàn),乃至整個中國的抗戰(zhàn)來說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在一般觀眾的接受習慣中,總是難以適應(yīng)國民黨部隊是完完全全正面人物的形象。
對于國民黨部隊,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戰(zhàn)上?!返壤想娪袄飮顸h高級將領(lǐng)的南京廣播腔,也聽慣了《歷史的天空》里高漢英言必稱“兄弟”的腐朽的官僚腔,仿佛只有這樣的腔調(diào)才配得上國民黨軍人的形象。但《我的團長我的團》是一部悲壯而血性的電視劇,這里的普通士兵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蔣匪軍。因此,無論是讓他們說八路軍式的普通話,還是國民黨式的陰陽怪調(diào),都不合適。導演選擇拋棄這兩種腔調(diào),以南腔北調(diào)替之,這幾乎是一個智慧的決定。方言在劇中的大量使用,甚至錯位使用(如孟煩了不地道的北京話、范雷蹩腳的廣東腔)使觀眾忽略了人物的“國民黨軍人”這一身份,從而極大程度地凸顯了中國人這個身份。那么,一支國民黨部隊的抗戰(zhàn)就演變成了中國人的抗戰(zhàn)。
從《我的團長我的團》可以看出,方言在文化中的地位,復(fù)雜而微妙,我們需要用更深入的眼光來審視我們的方言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