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理論演進述評

      2009-03-23 10:10聞開琳
      商業(yè)經濟研究 2009年6期
      關鍵詞:跨國公司

      聞開琳

      中圖分類號:F276.7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假設下的兩類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相關理論進行了回顧,闡述了各種理論的內容,并進行了簡要的評價。

      關鍵詞:跨國公司 直接投資理論 完全競爭市場 不完全競爭市場

      上世紀下半葉以來,各國對外直接投資活動和跨國公司迅速發(fā)展,西方學者開始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對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進行研究,闡述了其動機、決定因素和行為方式,形成了一系列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理論。這些直接投資理論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理論通常假設產品或要素市場是完全競爭或接近完全競爭的。這類理論認為不同收益率、資產分散化、產出和市場容量是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第二類理論以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為假設前提,企業(yè)對外投資的成功是因為其相對于東道國競爭對手來說擁有一項或多項優(yōu)勢。這類理論包括:壟斷優(yōu)勢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內部化理論、區(qū)位理論和折衷理論。需要說明的是,不同學者可能有不同的分類方法,但這不影響各種理論的實質內容。

      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假設下的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理論

      (一)不同收益率假設

      這種觀點存在于FDI理論早期,這一假設認為FDI在國際間的流動是因為資本在各國間的收益率不同所導致。對于進行FDI的主體——企業(yè),依據其期望邊際回報等于邊際收益來進行FDI的決策,從而資金就流向了具有更高收益的項目和地區(qū)。這一假設在上世紀50年代很流行,當時來自美國的FDI大量流向了收益水平更高的西歐地區(qū)的制造業(yè)。但當60年代,美國國內資本收益率持續(xù)提高,但仍伴隨著美國FDI不斷流向歐洲時,這一假設就變得很難站得住腳。事實上,投資者在做直接投資時,是否真是最大化其收益還是個未知數,即使是這樣,這并不代表國內投資的收益一定要低于國外投資,例如投資者可以通過接受國外較低的收益水平進行FDI來實現國內更高的規(guī)模經濟(Agarwal,1980)。

      (二)資產分散化理論

      資產分散化理論將企業(yè)對外FDI解釋為是一種資產分散化行為。Stevens (1972),Parchowny (1972),Markowitz(1970)的研究表明,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下,有效的資產組合是將投資分散到各種可得的資產之上,于是資產分散化將減少投資的總體風險。與此相類似,通過投資于不同的工廠和設備,不同的地區(qū)和行業(yè),企業(yè)可以分散化其資產組合的風險。懷疑論者提出,作為一個企業(yè)的跨國公司,由它來幫股東們資產分散化組織顯得不是那么必要,因為股東們如果愿意,可以自己進行各種分散化的投資。

      對此,Agmon和Lessard(1977)提出了跨國公司通過直接投資進行資產分散化所需要滿足的兩個條件:第一,通過直接投資方式來分散化資產的成本應當比其它方式來得低;第二,投資者或股東們應當認為跨國公司是他們分散投資的唯一或重要途徑。但即使上述兩個條件滿足,由跨國公司作為分散投資的媒介的說法仍然遭到質疑,一個重要的理由是資產市場的不完美。不完美的一個重要形式是交易成本的存在,如果把信息作為一種重要的交易成本,在一個高度復雜和陌生的商業(yè)環(huán)境下,外部人高額的信息獲取成本將限制他們持有眾多不同的資產來分散風險(Buckely和Casson,1976)。Calvet(1981)也認為盡管公司有強烈地國際化分散資產組合的愿望,也不是必然要通過直接投資的方式。因此,總體上資產分散化只是對外進行直接投資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三)產出和市場容量

      產出和市場容量假設被描述為一枚硬幣的兩面。產出假設從微觀層面描述了跨國公司FDI與其在東道國的產出或銷售水平正相關,而市場容量假設從宏觀層面描述了跨國公司FDI與東道國的市場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均GDP和人口規(guī)模呈現正相關。產出假設理論基礎來源于新古典國內投資理論Jorgenson模型(Jorgenson,1963),但市場容量假設并沒有像產出假設那樣具有理論基礎,在通常的研究中它只是被作為一種外生的假定。盡管如此,在眾多的實證研究中都引入相關變量來研究東道國市場容量與跨國公司FDI的關系。

      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假設下的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理論

      (一)壟斷優(yōu)勢理論

      海默(Hymer,1960)提出了以壟斷優(yōu)勢來解釋直接投資,為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奠定了基礎。海默將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歸結為企業(yè)所擁有的壟斷優(yōu)勢,他認為這些因素包括先進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雄厚的資金實力、信息、國際聲望,大型跨國公司憑借這些特定的壟斷優(yōu)勢從事對外直接投資。該理論經金德爾伯格補充發(fā)展之后被稱為“海默—金德爾伯格理論”。壟斷優(yōu)勢論提出后引起了一些西方學者的關注,他們從不同方面探討了壟斷優(yōu)勢的來源,豐富了該理論。壟斷優(yōu)勢理論突破了此前用國際貿易理論中稀缺資源可移動程度與國際分工解釋跨國公司的限制,與市場出清和完全競爭的假設相比,它對最終產品市場不完善的假設更貼近現實,解釋能力更強。但壟斷優(yōu)勢理論僅把壟斷優(yōu)勢作為企業(yè)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唯一因素顯然過于片面,而且海默等人所采用的靜態(tài)方法沒有闡明跨國公司壟斷優(yōu)勢的發(fā)展變化,對于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fā)達國家中許多無壟斷優(yōu)勢的中小企業(yè)對外直接投資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釋。

      (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雷蒙特?弗農(Raymond Vernon)(1966)發(fā)表的《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從動態(tài)上來分析企業(yè)從事活動與產品生命周期之間的內在關系。弗農認為,產品周期可分為產品創(chuàng)新、產品成熟和產品標準化三個階段,同時該理論認為在產品周期的不同階段應該有不同的投資戰(zhàn)略。弗農后來又引入跨國企業(yè)的寡占行為,進一步修正和補充了該理論,把產品周期的三個階段重新劃分為“創(chuàng)新寡占階段”、“成熟寡占階段”、“老化寡占階段”,并根據不同的階段采取相應的市場策略來建立和維持自己的壟斷地位。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成功地將美國各產業(yè)的出口與其產品的創(chuàng)新程度和非標準化程度聯(lián)系在一起(Hufbauer, 1970),但是它并不能解釋美國一些其它直接投資的特征,例如,非標準化的產品在國外生產,以及一些為當地市場而細分的產品的生產(Buckley和Casson, 1976)。

      (三)內部化理論

      Hymer和Kindleberger(1969)提出了企業(yè)所擁有的壟斷優(yōu)勢是企業(yè)在國外市場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但它并不能解釋那些成功的企業(yè)為什么通過FDI的方式而不是通過出口、許可證或技術轉讓來實現。這便促使了內部化理論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內部化理論是西方較有影響的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其思想來源于科斯和威廉姆森關于企業(yè)質的研究,巴克萊和卡森(1976)首次系統(tǒng)地提出了跨國企業(yè)的內部化理論。魯格曼(Rugman,1981)進一步發(fā)展了這一理論。內部化理論以市場的不完全性作為理論分析前提,強調了中間產品的不完全促使企業(yè)將外部市場內部化,從而使企業(yè)的壟斷優(yōu)勢保持在企業(yè)內部并獲取內部化經濟效益,內部化是克服中間產品市場失效的途徑。巴克萊和卡森等人發(fā)展的市場內部化理論較好地解釋國際分工與國際市場的關系、直接投資與貿易障礙的關系,具有較強的理論生命力。

      (四)區(qū)位理論

      一般說來,區(qū)位理論著重指出了哪些區(qū)位因素能決定跨國公司對東道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而不是出口。這些區(qū)位因素包括:貿易壁壘、政府政策、東道國和母國的商業(yè)環(huán)境、勞動力相對價格、市場容量和增長潛力等。因此,相對于內部化理論將企業(yè)特有優(yōu)勢作為解釋其對外投資的原因,區(qū)位理論注重貿易經濟學家所關注的國家特有優(yōu)勢對FDI的影響。區(qū)位理論的正式經濟模型分析始于Helpman(1984,1985),Helpman和Krugman(1985),他們將Heckscher-Ohlin-Samuelson貿易模型進行了擴展,在模型證明了當兩國要素稟賦不同時,資本密集的國家會將生產轉移到勞動密集的國家在本國保留資本密集的生產部分。交通成本、東道國和母國的貿易政策等將使國家間要素成本差異進一步擴大,刺激了企業(yè)進行海外生產。但這種生產國際化也使企業(yè)面臨成本壓力,海外工廠的設立成本取決于東道國市場容量、貿易政策和商業(yè)環(huán)境。因此,區(qū)位理論認為,跨國公司海外投資區(qū)位是東道國市場規(guī)模和商業(yè)環(huán)境的函數。Dunning(1986)對于貿易理論框架下的區(qū)位理論持有批評的態(tài)度,他認為“研究時采用了不注重所有權和公司治理問題的貿易理論的學者顯上升趨勢”,認為貿易經濟學家對于特定所有權資產的忽視是因為他們隱含地假定了這些資產對于理解FDI的投向沒有關系。Dunning的批評似乎敦促了經濟學家在研究國際生產和FDI時將企業(yè)專有資產考慮在內,促進了眾多經濟學模型的出現。

      (五)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鄧寧(1981,1988,2000)在借鑒壟斷優(yōu)勢理論和內部化理論并引入區(qū)位理論的基礎上,采用折衷的方法提出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一般理論——國際生產折衷理論。鄧寧認為對外直接投資的跨國公司必須同時具備三種優(yōu)勢,即所有權優(yōu)勢、內部化優(yōu)勢和區(qū)位優(yōu)勢。運用折衷理論中的三種優(yōu)勢的不同組合,可說明跨國公司在出口、對外直接投資和許可證貿易這三種主要的國際市場進入方式之間的選擇。當企業(yè)只有所有權優(yōu)勢時,將選擇技術轉讓;當企業(yè)既有所有權優(yōu)勢又有內部化優(yōu)勢時,將選擇出口;只有當企業(yè)同時具備以上三種優(yōu)勢時,才選擇對外直接投資。鄧寧為進一步完善折衷理論,把國際生產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市場尋求型(Market-seeking)、資源尋求型(Resource-seeking)和效率尋求型(Efficient-seeking)。并且,他運用要素稟賦(影響到區(qū)位優(yōu)勢)和市場失效(影響到三種競爭優(yōu)勢)對國際生產的這三種類型進行了分析。

      近年來,眾多經濟學家建立了折衷理論的經濟學模型,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如何將來自發(fā)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內部化過程納入到可以分析的模型中。總的說來,模型分為兩大類,第一類以Helpman(1984,1985),Ethier(1986),Ethier和Horn(1990),Horstmann和Markusen(1992),Baldwin和Ottaviano(1998)為代表,他們試圖將折衷理論整合到貿易理論之中去。另一類模型在產業(yè)組織的視角下來分析折衷理論,代表人物有Hirsch(1976),Smith(1987),Horstmann和Markusen(1987, 1992, 1996),Saggi(1998),Markusen和Maskus(1999),Markusen和Venables(1999)??偟恼f來,所有模型都假設FDI主要在寡頭壟斷或完全壟斷的產業(yè)中發(fā)生,或者跨國公司FDI的進入造成了均衡狀態(tài)時的寡頭壟斷或完全壟斷的市場結構,它們都關注擁有特有資產的跨國公司進行FDI所面臨的權衡和選擇。結果表明,跨國公司通過FDI進入東道國市場取決于特有資產的性質、東道國和母國的要素稟賦和市場容量、其它企業(yè)的決策以及產生的交易成本等因素。

      結論

      本文分析了各種解釋跨國公司FDI的理論,從不同理論的內容可以看到,經濟學家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對國際化生產和FDI的流動進行了研究。對于關注技術創(chuàng)新和技術擴散的經濟學者(如Vernon,1979),他們將FDI看作特定產業(yè)或產品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市場中的壟斷和種種限制制約了企業(yè)間的公平競爭,間接給予了具有壟斷優(yōu)勢的跨國公司成長的土壤(如Caves,1971; Knickerbocker,1973; Grahman,1975)。對于折衷理論的經濟學者,所有權優(yōu)勢以及相應的交易成本和區(qū)位優(yōu)勢是企業(yè)跨國生產的決定因素。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各種理論是經濟學者在探求跨國公司FDI某一方面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但它們之間又不相互排斥。

      多年來,折衷理論被認為是最被廣泛認可的FDI理論,在它基礎上建立了眾多的經濟學模型,所得到的結論得到了實證研究的支持,而有些理論因為現代跨國公司和FDI新現象的出現而喪失了解釋力。早期的新古典理論將發(fā)達國家描述為資本充裕的經濟體,因此發(fā)達經濟體中的利率和資本回報率都比較低,理論上資本應向資本回報率較高的發(fā)展中經濟體流動。另外,在國際貿易的Heckscher-Ohlin-Samuelson模型中,國際貿易最有可能發(fā)生在要素稟賦差異較大的經濟體之間。但戰(zhàn)后卻顯現出了貿易和直接投資都聚集在發(fā)展經濟體之間的現象,為了應對這一“新”現象,兩種理論相續(xù)產生,一種以弗農為代表,他成功地解釋了美國FDI在歐洲大量的增長,但卻不能完全解釋當今世界的FDI現象(如來自第三世界的FDI);另一種以海默為代表的理論,它最終演化成了折衷理論。該理論的力量在于它能夠解釋眾多的FDI現象和實證研究的結果,在它的框架下能夠包容和吸收其它理論(如內部化理論和區(qū)位理論)的原因是它將所有權優(yōu)勢作為核心,而所有權既能形成企業(yè)的優(yōu)勢,又是限制FDI的障礙(知識的公共產品性質)。

      參考文獻:

      1.湯敏, 茅于軾.現代經濟學前沿專題[M].商務印書館,1989

      2.劉紅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實證研究及國際比較[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3.Jamuna Agarwal.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survey,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1980, vol. 116, issue 4

      猜你喜歡
      跨國公司
      以跨國公司為載體提升城市國際交往功能
      我國跨國公司現狀及發(fā)展研究
      跨國公司人力資源本土化策略研究
      跨國公司回任人員知識轉移過程研究
      外派人員、溝通滿意度與知識轉移能力——基于在華跨國公司的實證研究
      談跨國公司知識資本對經營績效的影響
      股權分散情況下跨國公司參與者的行為策略分析
      跨國公司緣何敗走美頁巖氣市場
      跨國公司的商業(yè)賄賂
      Transnational com panies encouraged to set up R&D centers in Shanghai
      阿拉善右旗| 湟源县| 墨玉县| 黄大仙区| 德令哈市| 新田县| 武汉市| 江阴市| 运城市| 乌鲁木齐县| 共和县| 富蕴县| 都江堰市| 冷水江市| 海盐县| 临夏市| 临清市| 长岛县| 偏关县| 简阳市| 化德县| 皮山县| 册亨县| 万荣县| 尖扎县| 沙坪坝区| 沭阳县| 重庆市| 元江| 崇明县| 团风县| 德钦县| 松桃| 阿巴嘎旗| 灵宝市| 怀集县| 钟山县| 新龙县| 改则县| 兴海县|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