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代
在“全球化”、“現(xiàn)代化”的浪潮鋪天蓋向我們席卷而來的今天,山東青年作家汪林以他對民族民間文化的眷戀和摯愛,對中國文化更為深刻的了解和文化自覺,發(fā)掘和整理我們祖先創(chuàng)造和傳承下來的文化,并以他對這種文化的理解和寬容,對其加以現(xiàn)代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詮釋,在一夜之間把民族千百年的記憶一下子復活,使得民族文化的文脈得以綿延賡續(xù)、民族文化共識基礎得以代代營建。在我看來,他對中國文化的多元共存,互相溝通與對話,形成民族民間的文化多元化格局,做出了自己獨特的應有的貢獻……
時代推移,滄桑巨變,中國民間文化在自身不斷發(fā)展的漫長歷史過程中,蘊涵著豐富的歷史資源、文化資源、審美資源……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珍貴記憶。它對于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具有獨特的價值與意義。汪林的《典從風雅》一書,通過對流傳于古魯大地上的各種民間文學,進行探賾索引、鉤沉致遠,為讀者提供了一部全面了解孔孟故里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的精神素養(yǎng)。由于作者開動心智,分析鑒別,繼承吸收,進行了卓有成效地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使得這部書呈現(xiàn)出以下諸多特點。
首先是返回自身文化的源頭,審視歷史,重新認識自己,尋找新的出發(fā)點。濟寧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是從孔孟之鄉(xiāng)、我們民族深厚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悠久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歷經(jīng)歲月滄桑,保存、流傳下來。中華文明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大浪淘沙,奔騰不息。多少顯赫一時的達官顯貴,都被歷史的浪潮淘汰出局。惟有孔子及其諸子,歷經(jīng)滄桑巨變,星轉斗移后,被人們所記住。孔子布衣傳教,“為天地立心,為民生立道,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大有“斯文在茲”、“舍我其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創(chuàng)立儒學,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其本原則,孔子的儒家精神也成為中國文化的精髓和骨干??鬃优c其弟子們,以天下為己任,“各思以其道易天下”,以對人類的生命存在、生存價值和群體關懷等重大恒久的思考,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兜鋸娘L雅》一書中對孔子與其弟子以及流傳于這片古老圣土上的傳說故事,進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為我們了解先賢們的思想,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感受到他們的情感和智慧,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基礎資源。使得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有形的文化遺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與我們的先賢溝通與對話,從中吸取智慧,來尋求人類文化未來發(fā)展途徑。
其次,在現(xiàn)實與想象中重述民間文學。英國作家凱倫?阿姆斯特朗在《神話簡史》中曾說:“神話史就是一部人類發(fā)展史——神話是關于我們自身的故事,也是我們曾經(jīng)的信仰;神話意味著我們對世界的好奇,也意味著我們認知世界的努力;神話將我們與遠祖和其他人彼此相聯(lián)?!敝腥A民族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人類文明最早的搖籃。流傳民間五千年的神話故事是我們文化史上燦爛的珍珠。從“魯班的傳說”到“柳下惠的傳說”,從“孔融的傳說”到“李白在濟寧的傳說”,這些樸素而美麗的傳說故事滋養(yǎng)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冊,也是我們遙遠的文化符碼和心靈秘史。按照評論家朱大可先生的說法,每個時代都有權對其文化遺產進行重新闡釋,因此神話可以無限闡釋。當人類文明進入二十一世紀時,信息爆炸,資訊便捷,科技成果日新月異,人類正一天天變得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在這種情況下,汪林從事孔孟故里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調查項目應該是大有深意的,這是人類與原始的文化祖先們的一次深情對話,是一次面對古老文明的深情回眸,也是借助想像力恢復我們曾經(jīng)擁有過的文明夢幻。例如:在該書中,作家選擇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傳說故事,試圖通過梁祝崇尚愛情、歌頌生命、提倡求知的想象闡釋一個美麗而凄婉的愛情故事來深深打動著人們的心靈。作者從微山縣馬坡出土的梁祝墓志入手,以曲折動人的情節(jié)、鮮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結構講述了一個憂傷凄婉的愛情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汪林借助一雙想象的翅膀,在遙遠的民間傳說里馳騁、飛翔、舞蹈……開掘和樹立了一個梁祝文化的整體形象與豐富的內涵張力。
再次,該書具有整體性、知識性、趣味性等特點。在歷史人物傳說中,即:對諸子傳說的基本面貌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與把握,又著重分析這些歷史故事傳說生成的原因、狀況、特征極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抽取和提煉歷史先賢們主要的思想觀點,加以重新的解讀,咀嚼出自己的品味,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從本質上深入地、清晰地考證描述這些民間文學的精華要義,即反映出這些民間文學的本真面目,又要挖掘它們與時俱進的契合精神??梢哉f,既有整體的觀照,又有本質的把握。讓這些博大精深的民間文學思想如春風化雨親和當今世間的心靈。
當然,《典從風雅》一書,也并非盡善盡美,它依然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諸多遺憾,但,在我看來,它畢竟貼近了真正的文學精神,恢復了民間文學應有的尊嚴。汪林以他的敏感和熱情,以他的視野與深度,穿越了學院,來到了廣闊的民間社會,他看到了繁華表象下遮蔽的另一種敘事。這種敘事是我們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素養(yǎng),是我們民族賴以存在的基礎和進行創(chuàng)造的源泉。從這個意義上說,汪林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