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法元
小學語文教材選了大量文質(zhì)兼美、思想性強的文章。這些文章運用生動的語言塑造了各種具體形象,或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學德情操。
這么多的好文章,我們在教學如何做到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也讓學生的精神領域受到有益的影響呢?如何做到“語文課程應重視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呢?我們覺得葉圣陶老先生作了相當精辟的闡述。如在《怎樣教語文課》一文中他是這么說的:“我認為對語文教學來說,只有把文章講透了,也就是‘文‘道兼顧了。那么怎樣才算把文章講透了呢?所謂講透,就是讓學生充分領會和消化文章的內(nèi)容,變成他們自身的東西,化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睆闹形覀兛梢泽w會到葉老十分重視通過語文教育,豐富學生心靈,培養(yǎng)他們豐富的人文精神,這也是與《語文課程標準》十分吻合的。他還說,“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師,當從為兒童特設的境遇里,發(fā)展兒童的心靈,務使他們情緒豐富,思想綿密,能這么做,才是探源的辦法。順次而訓練學童的語言,使其恰當其思,明顯有序,最后乃著力于記錄寫述等形式的方法?!睆娜~老的論述中我們可以領悟到,語文教學要“發(fā)展兒童的心靈”,使他們“磨煉情思”“進于豐妙”,這是泉源,是根本。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順次而訓練學童的語言。”這就告訴我們,只有在語文課上使學生“情緒豐富,思想綿密”,才能真正發(fā)展他們的語言,因為只有此時學生才有思維的內(nèi)容,表達的欲望,才能最后“著力于記錄寫述等形式的方法”。
由此,在教三年級上冊《掌聲》一文時,我以小英前后的變化為線索,再穿插提問:課文中一共提到了幾次掌聲,每次分別在什么時候?這幾次掌聲,給小英帶來了什么?學生在我的引導下,投入地進行學習,整個教學過程自如、順暢。以致在理解最后一小節(jié)我問學生“你在最需要掌聲時,曾得到過類似給小英的掌聲嗎?你曾經(jīng)送出過掌聲嗎?”學生滔滔不絕,說了自己得到的掌聲和自己送出的掌聲。下課時當我有意識地送出掌聲,感謝學生和我一起完成了教學任務,讓我品嘗到了上好課的喜悅。學生也送給了我掌聲,感謝我又一次讓他們明白了尊重、關愛和鼓勵的重要。也許學生從課文中的字、詞、句中感受到了人性美,這一次的經(jīng)歷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日子里,當顧宇杰同學生病住院返回學校的第一天,當他跨進教室的門,班級的同學自發(fā)地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感動了顧宇杰同學,也感動了他的家長,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好教材中人性美的力量。
當然,葉圣陶老先生所說的“道”不僅是指政治思想,而且包含了道德修養(yǎng)、學會做人、養(yǎng)成訓練的豐富內(nèi)容,而這些又自然是同具體的“文”,同人們的聽、說、讀、寫、實踐聯(lián)系在一起。葉老在《當前教育工作中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說:〖ZZ(Z〗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薄糧Z)〗良好的習慣養(yǎng)成過程,葉老是這么闡述的:“教給學生行為的規(guī)范和道德的標準,不能不用語言講明一些道理。教師不給講明,學生就不明白這些道理,怎么能自覺實踐呢?但是,決不能講過就算,最要緊的還在隨時考察學生是不是自覺實踐了。給他們講,目的就在要他們自覺地實踐,要是他們不自覺地實踐,那就等于沒有講,非重新考慮,另想辦法不可?!庇纱耍乙蚕氲搅私滩牡木幣胖写_實是要求學生一次次地明白領悟,然后去實踐,教師在其中起一個考察的作用,督促學生實踐。三年級的教材中有《“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么一篇課文,四年級上冊有《九色鹿》《普羅米修斯盜火》這么兩篇課文,《“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九色鹿》是個人利益和規(guī)范、個人利益和道義之間的沖突,而《普羅米修斯盜火》是個人生命安全和人民大眾的幸福之間的沖突。學生學習這一類課文,就經(jīng)歷一次上述的訓練過程。試想多次訓練后,學生在認識上螺旋式上升,學生的良好習慣會不養(yǎng)成嗎?
(作者單位:蘇州葉圣陶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