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訊
學生的“疑問”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真正話題?,F(xiàn)以《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將課堂質疑和對話話題進行有機結合,以提高教學實效。
初讀階段,學生已正確、流利地朗讀了課文,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到了精讀階段,學生提出以下問題:1. 三十年后,能不能再見面?2. 一對宿鳥撲棱棱飛起來,為什么又悄悄落回原處?3. 為什么笑聲只能伴隨“我”回到住地,不能伴隨一生?4. 為什么一股暖流很快把他們的心靈溝通了?5. 掃路人早該退休了,為什么還不退休?6. 天游峰有900多級石階,游人上山、下山常常累得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為什么掃路人輕輕松松?
教師引導學生從中篩選出兩個話題為“中心話題”:1. 將第6題概括為“掃路人究竟累不累?”2. “三十年后,能不能再見面?”然后引導學生繼續(xù)鉆研文本,通過默讀、圈畫,從課文找出關鍵的詞句,然后在師生交流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第一個話題,師生是這樣交流的:
生:我認為,掃路人累。我從兩個地方看出來:第一處是課文的第2自然段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險峰,在險峰上掃路,一定很累;第二處是課文的第7自然段,一上一下1800多級。游人常常是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而這位70歲的老人,每天都要一級一級地掃上掃下,怎么能不累呢?
生:我認為,這位老人不累。我是從第6自然段看出來的:“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彼筛桑?,再看看美景,他就不覺得累了。
生:游人也是走一程,歇一程,也看美景,他們?yōu)槭裁蠢勰??我認為是他每天都要這樣干,養(yǎng)成習慣,鍛煉出來了。
生:我認為,干活累不累與人的心情有關:一個人樂意干,活重,他感到不累;不樂意干,活輕,他也感到累。老人樂意掃路,所以他不累。
師:我認為,這么大的年紀,每天都要掃1800級臺階,盡管是鍛煉出來了,也不能說一點不累,但老人終日與大山相伴,與山有了感情,又有一顆為游人服務的心,有自強不息的精神,豁達開朗的性格,他雖累卻感到不累。
第二個話題,師生是這樣交流的:
生:我認為老人不一定能活到100歲,因為能活到100歲的人不多。
生:我認為能活到100歲,我是從課文的第10自然段看出來的:“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而且還有花鳥做伴。”生活在一個沒有污染的綠色環(huán)境里,能不長壽嗎?
生:生命在于運動。900多級臺階,這位老人天天掃上掃下,身體健康,能活100歲。
生:樂觀能使人長壽。這位老人,充滿自信、豁達開朗,我認為能活100歲。
……
師:“我”緊緊地抓住老人的手說:“30年后,我再來看您!”是老人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表達“我”對這位老人的無限敬仰和美好祝愿;老人說:“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是他有一種自信、豁達開朗的性格,樂觀地面對人生。
課堂質疑和對話話題結合,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鼓勵學生質疑。提高學生質疑能力,并非一日之功。首先教師要教給學生提問題的方法,并營造一種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鼓勵他們大膽質疑。一開始,可能學生,特別是一些后進生難免提出很多淺顯的疑問。教師絕不能不屑一顧,更不能冷嘲熱諷,而要盡可能從他們的疑問中,提取一些可利用的教學因素,從而保護其敢于質疑的積極性。同時,對提出有一定質量的疑問的學生,要及時地進行表揚。只要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將不但敢于質疑,而且善于質疑。提出的疑問會逐步由“多而淺”走向“少而精”。
二、 師生參與選題。由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水平不同,提出的疑問參差不齊,因此對“中心話題”的確定,教師不可一手包攬,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篩選,提出自己的看法。實際上,篩選、確定的過程,也是加深理解課文、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能力的過程。教師的重要作用是對學生不同看法進行綜合和歸納。
三、 教師善于引導。質疑時,教師心目中的“中心話題”,學生不一定會提出。教師可適當?shù)剞D換角度進行對話,也提出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中心話題,讓學生一起來參與探究。
四、 加強朗讀默讀?!疤岢鲆蓡枴币阅x為前提,“分析疑問”要以朗讀和默讀為依托,“解決疑問”要用朗讀來印證。絕不能丟棄讀,把對話過程變成純粹的討論會。
五、 全面提高素養(yǎng)。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首先,教師要具備一定語文功底;再者,要認真鉆研教材、熟悉教材;另外,掌握和運用心理學和教育學原理也是不容忽視的……不然,這“質疑問難”型的課堂教學是難以駕馭的。
(作者單位:徐州市泉山區(qū)文教體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