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霞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音樂之都維也納》以優(yōu)美的筆觸描繪了維也納城市的獨特風貌與人文景觀,講述了維也納被譽為“音樂之都”的淵源,是一篇富有魅力的文章。文本魅力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其一,體現(xiàn)在城市的景觀美?!吧角逅恪薄帮L景如畫”“波光粼粼”“河穿城而過”,一座古樸、自然、清新、幽靜的小城,使人浮想聯(lián)翩,更令人向往;同時,也為下文介紹維也納獨特的神韻埋下了伏筆。
其二,表現(xiàn)在文本的語言美。課文語言簡潔優(yōu)美,層次清晰明快。雖然文字樸實,但字字句句滲透著維也納濃郁的音樂氛圍,還有很多像課后練習3中“許多”“多”這一類的詞語,學生能充分地感受到用詞的精準、恰當。
其三,穿過景觀,透過文字,音樂的神奇魅力躍然紙上。音樂就像空氣,彌散在維也納這座城市的上空;音樂就像水,滲入人們的肌膚;音樂更像一道美味,激發(fā)生活的情趣,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
這樣的一篇課文,既要讓學生感受音樂之都維也納的獨特魅力,還要體會維也納人對音樂的癡迷熱愛,更要感悟文本語言文字背后的神韻。而學生沒有直接經(jīng)驗,沒有對古典音樂的感性理解,不易體會音樂的無處不在,所以在理解的過程中,這些方面是重點又是難點。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將“音樂元素”——即文本的主要旋律(重要線索)、四大樂章(主要層次)、音樂靈魂(內(nèi)涵中心),始終貫穿其中。
元素一:文本旋律——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都
1. 欣賞。播放《維也納的森林》樂曲,讓學生在樂曲聲中入座,邊欣賞音樂邊進入課堂。然后請學生談?wù)勗谝魳放惆橄滦那槿绾?,從而感受到音樂帶給人們的輕松快樂之情,在此基礎(chǔ)上進入文本。
2. 讀詞。用概括的方法把文章讀成一個詞——“音樂之都”,先讓學生從字面上談?wù)剬Α耙魳分肌钡睦斫狻?/p>
3. 讀句。由“音樂之都”這個中心詞,再將文章讀成一句話——“奧地利首都維亞納是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都”,這句話概述了這座城市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影響力。
4. 讀段。再具體地展開,讀成一段話——課文的第1自然段。學習第1自然段,可通過圖片等影像資料,充分領(lǐng)略維也納的優(yōu)美,產(chǎn)生由衷的向往之情,感受這里人杰地靈。還可以讀成這些話——它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是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維也納的歌劇院和“金色大廳”都具有世界影響。
[設(shè)計意圖:這樣的教學開端,由音樂進入,感受音樂愉悅身心的獨特神力,為下文理解維也納人對音樂的癡迷作了鋪墊;接著,就如把握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直接就通過“讀詞——讀句——讀段”的方式,觸摸到并緊緊扣住了文本的主旋律即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教學流程既緊扣了文章課后的主問題,又暗合了本文或者說本單元重點安排的由抽象到具體的思維方法。]
元素二:四大樂章——遙遠又熟悉的古典音樂
1. 第一樂章。課前,學生在約翰·施特勞斯的《維也納的森林》的樂曲中入座,學會欣賞。
2. 第二樂章。在理解第2自然段時,先理解“搖籃”的本意,再理解它的引申義。然后,襯著舒伯特悠揚的《小夜曲》的背景音樂,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資料所了解的眾多著名的音樂家,通過對“樂譜和手跡”的想象、敘述,感受這里孕育了歐洲古典音樂,這里更孕育了許多著名的音樂家,是真正的“搖籃”。
3. 第三樂章??梢詫⒌?、第4自然段放在一起學習,讓學生聆聽歡快輕盈的圓舞曲,悠揚婉轉(zhuǎn)的小夜曲,或欣賞家庭聚會時的傳統(tǒng)演奏曲,甚至是政府會議時的古典音樂……在眾多豐富的樂曲感染下,進而理解“到處”“幾乎”“隨時”“摻和”“慣例”等詞語的深刻內(nèi)涵;感受在維也納目之所及是音樂,耳之所聞也是音樂,甚至空氣中彌漫的還是音樂,從而領(lǐng)悟到維也納真是音樂之都。
4. 第四樂章。出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圖片,讓學生根據(jù)圖片想象、感受它的“美觀大方”“色彩和諧”,是“一件完美的藝術(shù)品”;“由幾層平臺組成”的移動舞臺還能“隨意升高、降低或轉(zhuǎn)動”,可見歌劇院是多么現(xiàn)代化,它不愧為“世界歌劇中心”。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歌唱家和舞蹈家,都以能夠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演出而感到榮幸。因此,它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主要象征,是音樂圣殿的象征。
播放2007年新年音樂會的片段,讓學生走進“金色大廳”,感受其盛況。然后讓學生用一個詞語說說感受,從“金色墻壁”“金色大門”“金色胸像”“金色鏤花梁柱”“到處金光閃閃”等詞語中感受“金色大廳”的金碧輝煌。而且它的聲音流動性特別好。在這里,弦樂器與木管樂器、木管樂器與銅管樂器的平衡達到了巧妙無比的境界。正因為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才帶給全世界音樂愛好者難以忘懷的視聽享受,是一場“音樂盛典”。
不管是星羅棋布的歌劇院、音樂廳,還是世界頂級的國家歌劇院,或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金色大廳”,眾多的各類音樂建筑,以及在這些場所舉行的音樂活動,從一個側(cè)面告訴我們,維也納人不但人人熱情地參與音樂表演,而且樂于欣賞音樂,享受音樂,也就是享受著生活。音樂是維也納人生命中的一部分,音樂是維也納的靈魂。
[設(shè)計意圖:整篇文章中最重要的就是——音樂。教學時,課堂上必須要出現(xiàn)音樂。什么時間出示,何處欣賞,選哪些音樂,都需要掌握一個火候。實現(xiàn)上述的四個樂章,是必要和適合的。當然,必須明確的是,樂曲的欣賞不是語文課的目的,在各具風格的樂曲聲中,感悟語言文字的內(nèi)涵,才能實現(xiàn)語文課的真正價值,使本文的教學成為文字中有音樂的賞讀課。]
元素三:音樂靈魂——浸潤于音樂的歷史與生活
記得一位旅行家曾經(jīng)說過:要想真正了解一座城市,就要走進它的博物館,觸摸它的歷史,在那里住上十天半個月,看看那里人民的生活。就讓我們走進維也納人民的生活,觸及這座城市的靈魂。
1. 觸摸歷史。博物館中有多位18世紀以來歐洲古典音樂家的“樂譜和手稿”,18世紀以來世界上許多著名的音樂家都在這里度過他們大部分音樂生涯。可見,音樂是維也納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就是維也納厚重的帶有音樂特性的歷史。
2. 走進生活。在維也納,人們學習環(huán)境里有音樂,工作場所中有音樂,街道上有音樂,家庭里有音樂,娛樂場所有音樂,嚴肅的集會照樣有音樂??梢栽O(shè)想,假如你來到維也納旅游,導游一定會帶你去參觀街道、公園、劇院、會議大廳;運氣好的話,還能到“金色大廳”欣賞音樂家的表演。只要到過這些地方,你就會感到,在這里,音樂浸潤著每一處,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課文正是從歷史和現(xiàn)實生活兩個方面,向我們描繪了維也納這座城市與眾不同的特點——音樂之都。
3. 立體感受。借助圖片、影像資料,讓學生選擇一處地方(街道、公園、禮堂、劇院、會議大廳等),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或課外搜集的有關(guān)資料,展開想象:當你站在這些地方時,你可能會看到什么,聽到什么,這時你心中又會想到什么?學生通過練說,不僅對音樂之都產(chǎn)生向往之情,還對維也納產(chǎn)生立體的感受,從而在內(nèi)心產(chǎn)生維也納確實是“音樂之都”的共鳴。
[設(shè)計意圖:通過觸摸維也納的歷史,走進它的生活,不僅讓學生領(lǐng)悟到維也納確實是名副其實的“音樂之都”,而且能借此讓學生認識到課文正是按時間順序向我們介紹“音樂之都”的;再聯(lián)系前面所說國家歌劇院、“金色大廳”等從側(cè)面介紹維也納人對音樂的熱愛,知道在現(xiàn)實生活的介紹中,還采用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的不同方法。從而領(lǐng)悟課文是如何謀篇布局的。想象練說既是對學生理解、運用課文語言文字的綜合訓練,也是引導學生情感、態(tài)度進一步升華的潛移默化的熏陶。]
這樣的一篇游記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聚集的其實就是——音樂。它是維也納這座城市的靈魂,更是維也納人民的靈魂。觸摸到了這樣的本質(zhì),觸摸到了靈魂,就探索到了一種深度,延伸出了一種廣度。這時,我們再來看維也納這座城市,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再來看維也納人民的生活,就理解了他們對音樂的癡迷;再來讀類似的游記類散文,就學會了透過語言文字觸摸思想,觸摸文化的方法,也就達到了一種審美境界。
(作者單位:無錫師范附屬小學)